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兴趣小组活动的成功看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徐济华,刘长安(天津铁一中,300142)当前,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Aβ25-35诱导体外原代培养的SD乳大鼠海马神经元,建立Aβ毒性损伤细胞模型,结合AnnexinV-FITC/PI荧光双染法流式细胞术、MTT比色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活性、早期凋亡率和Bax、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川芎嗪高、中剂量可明显增强细胞活性,增加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P<0.01),可显著抑制海马神经元细胞早期凋亡(P<0.01),抑制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0.01),增强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1)。川芎嗪可通过调节Bax/Bcl-2平衡抵抗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降低Aβ的神经元毒性,对海马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足母外翻是足母趾向外侧过度倾斜所引起的一种足的畸形,会产生疼痛,对人的行走功能有很大影响,近年在临床骨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陈宝兴统计治疗方法将近200余种[1]。用生物力学方法研究足母外翻引起的足的变化,有助于支足母外翻的进一步认识和对治疗的改进。生理状态下足横弓的生物力学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足前部跖骨头平面足横弓的存在,从而否定了足的三点承重理论,并且肯定了跖骨头平面足横弓与前足功能紊乱,特别是与足母外翻有密切的联系[2]。Grundy在对跖骨头平面承重的研究中发现[3]:正常步态周期中足跟触地时,足底的垂直应力迅速…  相似文献   
4.
丹皮多糖2b对体外非酶糖化反应及终产物生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体外非酶糖化系统,即加入200mmol L^-1Glc,40g L^-1牛血清白蛋白,另加0.01%N.N3抗菌,再加入PSM2b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0.5,0.1,0.01mg mL^-1。37℃保温,温孵2周后测定对非酶糖化反应抑制率(IR1),8周后测定对AGEs产物生成的抑制率(IR2)。研究丹皮多糖2b(PSM2b)对体外非酶糖化反应和终产物AGEs的生成均有较高抑制作用。其IR1和IR2最高分别为23.5l%和56.51%。PSM2b对非酶糖化引起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Mu外翻是足母趾向外侧过度倾斜所引起的一种足的畸形,会产生疼痛,对人的行走功能有很大影响,近年在临床骨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陈宝兴统计治疗方法将近200余种。用生物力学方法研究Mu外翻引起的足的变化,有助于支足母外翻的进一步认识和对治疗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5月18日中午12时,在山东省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口河监管站外围滨海湿地(117°52'5″E,38°15'52″N)观测到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1只。勺嘴鹬隶属于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鹬科Scolopacidae滨鹬属Calidris(GibsonAllan,2012;郑光美,2017),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BirdL ife International,2018; IUCN,2018)。该鸟种发现之处为保护区内退潮后的淤泥质滩涂,贝类等底栖生物资源丰  相似文献   
7.
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类群对土地覆被变化和管理扰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大面积天然沙质草地被转变为农田和防风固沙人工林,然而目前尚缺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管理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影响的系统研究。以天然沙质草地转变为的人工梭梭灌木林、人工杨树林、人工樟子松林和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对5种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及非生物环境因子的测定,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系统探讨了土地覆被和管理强度(天然草地和人工梭梭林实施零管理、杨树和樟子松人工林实施灌溉管理、农田实施灌溉和施肥管理)变化对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类群组成、数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主要结果是:(1) 在干旱环境下,单纯改变土地覆被并不会导致土壤环境的显著变化,而高强度的管理扰动加速了土壤环境的演变过程。(2)不同土地覆被和管理措施对营养类群组成及其数量和丰富度的调控作用不同,将天然草地转变为杨树和樟子松人工林和农田后,显著提高了捕食性和植食性类群的比例,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的比例;转变为人工梭梭林后显著降低了3种营养类群的数量;转变为人工杨树林后显著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数量;转变为人工樟子松林后显著增加了植食性类群数量而降低了其它类群的数量;转变为农田后显著增加了植食性类群数量而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数量。(3)影响捕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地面温度、土壤硝态氮和田间持水量,影响植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土壤粘粉粒、土壤硝态氮、土壤容重和pH值,影响'腐食性+杂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地面温度和田间持水量。主要结论是:土地覆被变化与管理措施相互作用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装过程及其多样性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尽管其相对重要性不同。  相似文献   
8.
植被演替早期的优势物种是影响演替进程的重要因素。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退化耕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为对照,于植被恢复的早期引入两年生豆科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在种植密度为11.3kg.hm-2条件下,考察了6年内引入草木樨对退化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恢复植被相比,草木樨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促使一些群落演替后期物种如冷蒿(Artemisia 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和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等在植被恢复的第3年出现,同时有利于提高植被生产力和稳定性。同自然恢复相比,试验期间引入草木樨后的植被地上平均生物量提高67.90%。同时,植被恢复早期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草木樨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2003~2005)引入草木樨的土壤全氮平均含量比自然恢复高7.32%;试验期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半干旱区黄土高原退化耕地植被恢复早期阶段,两年生豆科植物草木樨的引入和磷肥的施用对于加快植被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黑河中游干旱绿洲土壤盐渍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陆干旱区黑河中游绿洲边缘区天然沙质草地及其转变的人工梭梭灌木林(21a)、人工杨树林(28 a)、人工樟子松林(33 a)和农田(开垦27 a和100 a)为研究对象,对6种样地土壤盐渍化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采用多变量排序、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及一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地覆被和管理措施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对土壤盐碱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缺乏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单纯改变土地覆被并不会显著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而在有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土地覆被变化与管理措施耦合可显著改变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土壤动物群落演变受到土壤pH、可溶性盐及Na+、Cl-、HCO3-、Mg2+浓度的共同影响,其中Na+和可溶性盐含量的贡献率最大,是关键影响因子.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与土壤中的Na+和可溶性盐含量呈显著负指数函数关系,与Mg2+和HCO3-含量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研究区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在Mg2+和HCO3-含量达到生态阈值点(分别为38.7 ~39.4 mg· kg-1和324.9 ~335.3 mg·kg-1)时达到峰值(40 ~ 43只·m-2和13 ~ 14科·m-2).此后,随着Mg2+和HCO3-含量的增加,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模糊数学的模式识别理论,对与疾病有关的症状、体征、特殊检查结果等进行数量化处理后,並得出治疗方案的从属函数。这在治疗方案的决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最后讨论了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