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进行报道,并结合临床资料、肿瘤大体及镜下特征、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及预后和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FDCS,1例发生于颈部淋巴结,另1例发生于肠系膜,镜检肿瘤由梭形及卵圆形细胞组成,呈束状、漩涡状、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21、CD23和CD35阳性;患者预后不良。结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且容易误诊的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生态浮床作为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系统的手段已得到国内外水环境工作者广泛关注。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是水体富营养程度的重要表征。利用现场水池实验法,研究了一种沸石吸附和植物吸收协同去除水体氮磷、浮床内有足够水面空间的新型框式复合型生态浮床,与传统聚苯乙烯发泡板生态浮床的水质净化效果及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比较。试验历时2个月,供试水体为河道水体,供试植物为陆生植物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试验设空白对照、框式浮床和传统浮床3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隔2周对各处理水样的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群落进行检测。浮游植物测试结果表明,试验前2周,供试水体由天然河道转入水池,综合环境的骤变导致各处理水体中蓝藻门的颤藻(Oscillatoria Vauch)和螺旋藻(Spirulina Turp.)这2种大型藻类被绿藻门的栅藻(Scenedesmus Mey.)和小球藻(Chlorella Beij.)等小型藻类取代,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从20mg/L急剧下降至3mg/L以下。此后,空白对照处理组中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单峰回升,显著高于2种浮床处理组(P0.05),并表现了框式浮床传统浮床空白对照的顺序。空白对照组中浮游植物在试验开始1.5个月时,暴发了以微囊藻(Microcystis Kütz)为优势种群的水华,其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80.22×106ind./L和5.21mg/L,贡献率在90%以上。水质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比较,两种浮床系统对各种形态的N、P均有显著的去除作用(P0.05),NH4-N和TP的去除效率达到了极显著(P0.01)水平,并且框式浮床对N、P的去除效率高于传统浮床。结合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各种形态N、P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与TP、TDP的显著正相关性(P0.05),推测生态浮床系统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去除来实现的,同时,对P的高效去除也可能是浮床系统抑制蓝藻水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施大棚内容积为1.5m3的人工模拟池试验,研究了浮床黑麦草对模拟城市生活污水氮循环细菌繁衍和脱氮效果的影响。通过研究,阐明浮床植物去除污染水体氮素的可能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浮床黑麦草对模拟城市生活污水总氮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了31.6%和43.0%;浮床黑麦草根际和根系正下方是各类氮循环细菌生长的最佳区域;浮床黑麦草处理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氮循环细菌的数量,16d的试验结束时细菌总数(A,单位为CFU.mL-1)达到最大值,其lg(A/(CFU.mL-1))增加至8.82,各类氮循环细菌比对照高3-5个数量级;同时,浮床黑麦草处理显著提高了氮循环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系统内氨化菌、硝化菌、亚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共存;明确了浮床黑麦草的吸收同化和氮循环细菌的生物脱氮是浮床黑麦草净化水质的两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