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实成熟乙烯相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果实成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乙烯是引发果实成熟的主要因素.本文简述乙烯合成过程中S-腺苷甲硫氨酸水解酶、ACC合成酶与ACC氧化酶、ACC脱氨酶基因和乙烯受体突变体的特性及克隆;同时,评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控制果实成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mtDNA标记在几种海关进出口动物产品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光  蔡垚  刘海 《动物学杂志》2004,39(5):40-43
从海关查获的动物及其制品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技术扩增mt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和12S rRNA基因并测定其序列。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基因数据库进行BIAST。搜索,准确地鉴定了动物的种类,从而为海关查获的走私珍稀野生动物的鉴定提供了一条灵敏和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海  武靖  殷杰  王敏  陈晓玲 《应用生态学报》2018,29(8):2658-2666
丹江口水库库容的动态变化研究,对保障中线工程调水有重要意义.针对丹江口水库库容实测复杂、短期波动明显的问题,选用Landsat和HJ卫星数据,结合库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构建了动库容提取的新方法,提取了水库2000-2016年逐月库容动态信息,分析了引起库容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调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研究期间,丹江口水库最大库容为192.16亿m3,最小库容为79.74亿m3,平均库容为112.04亿m3;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丹江口水库库容呈逐步增加趋势;从月际平均库容来看,5-10月逐渐增大,10-12月呈波动变化,12月至次年5月逐渐减小.周期性的人为调蓄和气候变化是库容变化的驱动力;在合理调度水库水量下,丹江口水库可满足一期调水需要.  相似文献   
4.
隋宗明  刘海  殷洁  宁诗琪  袁玲 《微生物学报》2023,63(9):3546-3559
【目的】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Roth.)作为重要的青饲和绿肥两用豆科作物被广泛种植,有助于提高土壤氮素和后茬作物的产量品质。接种有益微生物是促进豆科作物生物固氮和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本文研究了一株自主分离获得的白腐真菌¾¾撕裂蜡孔菌(Careporia lacerata HG2011)对光叶紫花苕结瘤固氮和生长的影响,并揭示其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微生物培养、植物培养和田间试验,研究C. lacerata磷铁活化能力、代谢产物构成、与根瘤菌Rhizobium sophorae S3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光叶紫花苕结瘤、生长、产量、品质和土壤有效磷铁的影响。【结果】 C. lacerata和根瘤菌之间无拮抗作用。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分析发现,C. lacerata发酵液含有氨基酸、有机酸和类黄酮等化感物质,能增强根瘤菌的趋化性并促进生物膜形成。此外,C. lacerata还能释放生长素、赤霉素、水杨酸和铁载体,活化难溶性有机和无机磷。在植物培养试验中,单独接种C. lacerata或根瘤菌均能促进光叶紫花苕生长,但以共接种处理效果最佳。C. lacerata定殖于光叶紫花苕根际,导致根长、根系表面积和结瘤数显著增加。田间试验发现,接种C. lacerata显著提高了光叶紫花苕单株根瘤数、根瘤质量和固氮酶活性,以及土壤有效磷铁含量和磷酸酶活性,产量比常规施肥处理增加12.15%且品质无显著变化。【结论】 C. lacerata能够在光叶紫花苕根际定殖,通过分泌化感物质、生长素和活化土壤磷铁等机制促进结瘤固氮和生长发育。C. lacerata易于培养,菌剂制备成本低廉,施用简便,对提高豆科作物产量品质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卵黄抗体(1mmunoglobulinofyolk,IgY)是通过使用特种抗原免疫产蛋鸡,由其卵黄中提取的抗体,与哺乳动物的IgG相似,IgY性质稳定,在控制胃肠道感染性疾病方面存在许多独特的优点,可用于相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表明,口服特种的IgY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轮状病毒等引起的胃肠感染性疾病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抗生素的替代制剂。目前IgY正成为生物技术领域和医药研究中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在严重胸外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救治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7例患者采用早期全面治疗(ETC组),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患者采用DCS理论救治(DCS组)。比较两组相关生理指标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TC组比较,DCS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恢复时间、住院时间、ICU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DCS组腹腔感染、ARDS、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ETC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严重胸外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救治中应用DCS理论可明显改善患者生理指标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付凤杰  刘珍环  刘海 《生态学报》2021,41(9):3406-3414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科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合理布局全域生态修复空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为例,从生态保护重要性、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四个方面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电流密度诊断生态廊道中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判定生态廊道宽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制定生态修复的空间布局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市域生态源地面积3656.89 km2,呈"东西重,中部轻"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廊道总长度639.50 km,以中部分布为主,关键生态廊道133.96 km。(2)市域生态"夹点"共16处,面积124.24 km2,主要分布在钟山县,亟待保护修复的生态"夹点"8处,面积45.02 km2,零散分布于市域;生态障碍点共32处,面积426.56 km2,主要分布在市域东部和南部,需优先保护修复的生态障碍点6处,面积166.05 km2,集中在平桂区。通过综合分析国土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制定了分级分类的生态修复措施,以期进一步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识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柏木根系分泌物对盆栽香椿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柏木与香椿混交时柏木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法进行,将土培法收集的柏木根系分泌物按月施加到香椿苗盆栽土壤中,设4个处理:G1、G2、G3和G4,分别为1株、2株、4株和8株柏木根际土提取液,同时设置空白处理CK。处理1年后测定种植香椿的土壤(简称:香椿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柏木根系分泌物对香椿土壤全N、全P、全K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含量(P0.05),且随施加浓度的增加,碱解N含量、有效P和速效K含量也增加,而G3与G4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根系分泌物后,香椿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增强,且随根系分泌物施加浓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递增;相关分析显示,4种酶的活性与土壤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及土壤p H值均呈极显著相关(P 0.01),但与全N、全P、全K不相关(P0.05); 4种酶相互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施加浓度的柏木根系分泌物均能提高碱解N、有效P、速效K含量,增强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综合分析得出,以4株柏木根系分泌物的促进效果较好,柏木与香椿的混交比例为4∶1能较好地改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9.
寡核苷酸碱基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 ,基本上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形成稳定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 ,如发夹、双链、三链、G 四聚体、假结等 ,可以作为分子的骨架。短肽上可有氨基、羧基、咪唑基、羟基等活性官能团。现把酶活性中心常见的丝氨酰 组氨酸作成丝氨酰 组氨酰 甘氨酰苏氨醇 (Ser His Gly Tol)的亚膦酰胺单体 ,并参入到一条能形成三链的寡核苷酸中间 ,发现仍能高亲和力地形成三链 ,Kd 为 0 .5 μmol/L。  相似文献   
10.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和分段匀滑技术,编制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珙桐天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珙桐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趋于DeeveyⅢ型,其幼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珙桐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这一发育过程中有两个死亡高峰,一个出现在幼苗向幼树的过渡期(Ⅰ龄级→Ⅱ龄级),另一个出现在从中龄向老龄过渡的阶段(Ⅷ龄级→Ⅸ龄级);种群生存分析表明,珙桐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Ⅷ龄级后,种群生存率小于8%,累计死亡率大于92%,危险率超过生存率;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梵净山珙桐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和后期衰退的特点。幼苗和中龄级个体的不足是导致珙桐濒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