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目前为止,已从掘海绵属中分离得到200多种化合物,主要特征化学成分为萜类,多卤代化合物,甾醇等物质;本文按照化合物结构类型进行了归纳,综述了该类海绵中化学成分并简述了它们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红树植物秋茄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 SCSIO Kc B3-2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中压ODS反相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分离手段对其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手段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文献数据鉴定了14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对羟基苯甲醛(1),2-(4-羟苯基)乙醇(2),2-(4-羟苯基)乙酸乙酯(3),2-羟基-2-(4'-羟基苯基)乙醇(4),2-甲氧基-2-(4'-羟基苯基)乙醇(5),苯乙二醇(6),2-氨基-3-苯基-1-丙醇(7),对羟基苯乙酸甲酯(8),2-(2-羟基乙基)苯酚(9),3-chlorogentisyl alcohol (10),4-hydroxymellein (11),diaporthin (12),环(L-苯丙-L-亮)二肽(13),环(D-苯丙-L-异亮)二肽(14)。化合物3~14均为首次从红树植物秋茄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红树生境中微生物菌群丰富,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是挖掘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该研究利用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细菌种属,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和PCR技术测试细菌代谢产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使用LC-HRMS技术对活性菌株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析,初步评价木榄沉积物、根、叶以及胚轴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以及细菌代谢物生物活性,寻找抗乙肝病毒的药源菌株。结果表明:(1)共获得细菌59种,分属于4门5纲14目23科36属,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属;菌株GXIMD07402、GXIMD07665、GXIMD07384分别为Pseudooceanicola属、Thioclava属和Aestuariibaculum属的潜在新种。(2)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显示GXIMD07366、GXIMD07616、GXIMD07384、GXIMD07550、GXIMD07445X提取物能显著降低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P<0.05),抑制率分别为51%、47%、63%、52%、47%。(3)初步鉴定强活性菌株GXIMD07...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桐花树内生真菌在抑菌方面的价值,该文以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作用为评价指标筛选活性菌株,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方法结合多种色谱技术分离活性菌株的化学成分,通过波谱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并利用微孔板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从桐花树分离得到的16株内生真菌分属2纲7目10科10属,镰刀菌属(Fusarium)为优势菌属。内生真菌GXIMD02029和GXIMD02039的发酵产物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粘性放线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XIMD02038发酵产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7个化合物从内生真菌Phomopsis sp. GXIMD02029中被分离并鉴定为(15R)-acetoxydothiorelone A(1)、cytosporone B(2)、pestalotiopsone H(3)、pestalotiopsone B(4)、4-Hydroxybenzaldehyde(5)、p-Hydroxybenzoic acid(6)、N-(2-phenylethyl)acetamide(7)。(3)化合物1和2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化合物1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16.25 SymbolmA@ g·mL-1,对藤黄微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MIC值为7.812 5 SymbolmA@ 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31.25 SymbolmA@ g·mL-1。化合物2对藤黄微球菌的MIC值为62.5 SymbolmA@ g·mL-1,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粘性放线菌的MIC值为125 SymbolmA@ 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250 SymbolmA@ g·mL-1。该文筛选了3株活性菌株,首次报道化合物1具有抗菌活性,为桐花树内生真菌在抗菌价值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中国PPRV毒株分子演变特点和疫情传播路线,从NCBI下载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全部PPRV毒株NF基因全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并结合疫情发生的地理位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西藏阿里地区PPRV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100%,其与西藏那曲地区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9%;中国毒株与其他国家毒株F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同源性为89.7%~98.8%,同源性最低的为科特迪瓦1989年毒株,同源性最高的为孟加拉国2010年毒株;N 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同源性为69.5%~98.5%,同源性最低的为朝鲜2002年毒株,同源性最高的为印度1995年毒株;F和N 基因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均显示,中国西藏3株PPRV均属于基因Ⅳ系;截止2014年3月30日,中国由西至东9省份发生该疫情。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有待于更多PPRV流行毒株NF基因全序列在GenBank的公布。  相似文献   
6.
【背景】海洋沉积物真菌富含生物活性天然产物,但珊瑚礁泥砂真菌及其天然产物的研究较少。【目的】分离珊瑚礁泥砂真菌及其天然产物,探究珊瑚礁泥砂来源真菌多样性,为海洋真菌天然产物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马来西亚热浪岛珊瑚礁泥砂真菌并基于ITSrDNA序列分析鉴定真菌;综合运用硅胶柱、反相柱和制备HPLC色谱技术分离枝孢属真菌(Cladosporium sp.) GXIMD02067的天然产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19株真菌被分离,隶属1纲4目4科6属,包括7株曲霉属(Aspergillus)、6株青霉属(Penicillium)、2株枝孢属(Cladosporium)、1株蜡蚧菌属(Lecanicillium)、2株路霉属(Lulworthia)和1株Parengyodontium。GXIMD02065和GXIMD02066 ITS rDNA序列的相似度小于87%,是潜在新菌种。7个化合物从Cladosporium sp. GXIMD02067中分离并鉴定为pyrenocine A (1)、pyrenocine B (2)、胸腺嘧啶脱...  相似文献   
7.
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凝胶色谱等分离方法,对分离自深海沉积物中的海洋放线菌Actinomadura sp.01119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MS等波谱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鉴定为环(L-苯丙-L-脯)二肽(1),环(L-脯-L-脯)二肽(2),环(L-酪-L-脯)二肽(3),环(D-酪-L-脯)二肽(4),环(L-异亮-L-脯)二肽(5),环(L-缬-L-脯)二肽(6),棕榈酸(7),对羟基苯甲酸(8),尿嘧啶(9)。其中化合物1~6为环二肽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反向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深海来源的真菌Penicillium sp.F00120在高盐培养基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麦角甾醇(1)、4-methyl-5,6-dihydro-2-pyranone(2)、citreohybridonol(3)、1-linoleoylglycerol(4)、5α,6α-Epoxy-(22E,24R)-ergosta-8(14),22-diene-3β,7β-diol(5)、macrophorin(6)、purpurogemutantin(7)、3-(2S,4S-dihydroxypentyl)-6,8-dihydroxyisocoumarin(8)、5-hydroxy-7-(2'-hydroxypropyl)-2-methylchromone(9)。化合物2~4、6~9均为首次从深海沉积物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承担多种生理生态功能。北部湾海洋植物物种资源丰富,据统计,海洋植物有3门43种。该文综述了从2002年起北部湾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从11种红树植物和7种共附生微生物中获得59个新化合物和35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从3种海草植物中获得3个新化合物和7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从6种海藻植物和1种共附生微生物中获得25个新化合物和8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主要涉及结构类型有萜类、生物碱、黄酮类、甾醇,多数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北部湾海洋植物研究方向及后续的研究建议。该综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北部湾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物防污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污损生物的附着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栖息于海洋环境中的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针对污损生物的附着形成了忍耐、躲避与物理、化学等自我保护和防御机制以保持自身体表的洁净。本文从以上方面综述了海洋生物的天然防污作用机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了解和掌握海洋生物天然防污作用机制,有利于新型环保防污技术的研制和开发,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