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2017年秋季和2018年春季在南麂列岛东侧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所获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位宽度、聚类分析、生态位重叠值、基于2×2数据矩阵的χ2检验、方差比率、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和点相关系数等,分析了主要游泳动物的种间关系和生态联系.结果表明: 在调查的30种主要游泳动物中,优势种有龙头鱼、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3种,它们的生态位宽度较宽.采用生态位宽度聚类分析,可以将主要游泳动物划分为广生态位种、中生态位种和狭生态位种3个类型.生态位重叠值分布区间为[0, 0.98],说明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性存在差异,生态位出现分化并伴随种间竞争现象.根据方差比率和W检验得出主要游泳动物间总体为显著正相关.χ2检验结果显示,联结性显著的有76个种对(χ2≥3.841),这与群落结构稳定性、物种共存现象存在一定关联.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和点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物种间联结性较强,总体趋于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VitD3)水平情况,并探讨其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12月来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PCOS的患者共135例作为PCOS组,选择同期来医院体检的健康妇女共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25-OH-VitD3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6、TNF-α及TGF-β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OS组患者血清中25-OH-VitD3水平为31.87±6.29 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08±13.76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0,P0.05)。PCOS组患者血清IL-6、TNF-α、TGF-β、MCP-1及CRP水平分别为23.71±11.23 ng/L、20.54±3.16 ng/L、76.54±8.03 ng/L、375.92±40.15 ng/L及13.48±3.10 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65,8.091,10.178,13.052,7.059,Ps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25-OH-VitD3水平与IL-6、TNF-α、TGF-β、MCP-1及CRP水平均呈明显的负相关(r=-0.562,-0.628,-0.780,-0.850,-0.505,Ps0.05)。结论 25-OH-VitD3低表达水平可能通过其免疫调节及抑制炎症因子生成能力下降,引起各种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导致PCOS的发病。因此,维生素D可能与PCOS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PI3K信号通路在生物体中发挥重要功能,涉及糖和脂质的代谢、细胞和组织生长以及生物个体寿命等。本研究旨在探明该通路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中的功能。【方法】根据转录组提供的PI3K p85α核心序列信息,应用c DNA末端快速克隆的技术(RACE)获得了编码PI3K p85α的基因Nl PIK3R1的全长c DNA(Gen Bank登录号为KP635379),并应用荧光定量PCR和通过给成虫喂食ds Nl PIK3R1对Nl PIK3R1进行RNA干扰(RNAi)分别对该基因的表达规律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表明,Nl PIK3R1在褐飞虱若虫和雄成虫中表达量均较低,但在怀卵雌成虫中大量表达。RNAi结果表明,给褐飞虱成虫喂食0.1和0.5μg/μL ds Nl PIK3R1均导致Nl PIK3R1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高浓度组的抑制效果尤为明显。喂食ds Nl PIK3R1对褐飞虱成虫具有极显著致死效果,高浓度组的褐飞虱成虫在饲喂第7天时存活率仅为37.5%,相比于空白对照组(87.00%)和ds GFP对照组(76.67%)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对Nl PIK3R1的RNAi导致褐飞虱成虫羽化率下降和体重变轻。【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Nl PIK3R1基因对褐飞虱的生存、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防治褐飞虱的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连续施用和轮换施用农药方式对福建烟区烟蚜进行抗药性及其体内酶变化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施用3次、5次、7次和9次后,施用灭多威后的烟蚜抗性分别增长了1.397倍、2.608倍、4.891倍和7.598倍;施用吡虫啉则分别增长了1.717倍、2.114倍、2.861倍和4.169倍;施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则分别...  相似文献   
5.
中国跃蛃属(石蛃目,石蛃科)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记述采自河南栾川龙浴湾跃蛃属1新种,即Pedetontinus luanchuanensis sp.nov.并修订跃蛃属已知种的检索表。栾川跃蛃,新种Pedetontinus luanchuanensis sp.nov.(图1~28)体长8.5~12.0mm,复眼长/宽为0.84~0.88,中连线/长为0.43~0.48,复眼中缘具浅黄色色斑,阳基侧突为1+5型,阳茎基节/端节为3.0~3.2,阳茎和阳基侧突位于第Ⅸ肢基片的2/3。新种与宋氏跃蛃P.songi Zhang&Li相似,但复眼中连线/长、阳茎基节/端节具明显区别(宋氏跃蛃复眼中连线/长为0.72,宋氏跃蛃P.songi阳茎基节/端节为2.0)。正模♂,编号ZJNUSB040,河南栾川龙浴湾,海拔1045m,2010-08-15,张加勇、李涛采。词源:新种以采集地所在的市命名。  相似文献   
6.
东海哈氏仿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6-1990年和1997-2001年对东海26°00′- 33°00′N,127°00′E以西海域拖虾调查资料,共测定哈氏仿对虾样品9468尾,对哈氏仿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哈氏仿对虾的平均渔获率为458.7/g•h,其中31°00′- 33°00′N海域最高,达到990.9/g•h,高峰期出现在秋季。主要分布在20-60m水深海域,适温范围10-24℃,适盐范围30-34,为广温广盐性虾类。周年雌虾明显多于雄虾,雌雄性比为1:0.62。雌虾个体也大于雄虾,雌虾周年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为71.6mm,5.0g;雄虾为57.9mm,2.3g,最大值出现在5-7月,最小值出现在9-10月。繁殖期5-9月,繁殖盛期6-7月。周年出现两次快速生长期,第一次在10-12月,其相对增长率雌虾为9.3%-17.5%,雄虾为7.9%-13.9%,第二次在翌年4-7月,雌、雄虾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3%-13.8%和6.2%。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宜在捕捞群体平均体长、平均体重最小值出现阶段进行保护,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8.
依据2015年11月(秋)、2016年2月(冬)、5月(春)、8月(夏)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Shannon指数和Pianka指数对浙江披山海域主要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和重叠进行分析,并结合冗余分析和种间竞争系数研究了主要鱼类间的竞争共存关系及生态位分化。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共采集鉴定鱼类61种,隶属13目29科48属,其中主要鱼类(IRI>100)有19种。绿鳍鱼与丽叶鲹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高,二者对时间资源利用的同步性最强;孔虾虎鱼与断线舌鳎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和时空生态位重叠值均最高,二者在空间资源序列上的同域性最强,同时,物种对时空二维资源的利用趋于一致。披山海域时空二维生态位显著重叠(Qik>0.6)的种对仅占总种对数的5.8%,表明物种时空分布的差异较大,时空生态位重叠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种间竞争系数计测结果与生态位重叠基本一致。冗余分析揭示了主要鱼类与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了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CRISPR/Cas系统及其相关蛋白Cas2(TTE2657)在腾冲嗜热厌氧杆菌热适应中的作用,应用PCR技术构建了原核重组质粒pET-28a::cas2,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表达Cas2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as2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氨基酸同源性、空间结构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cas2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得到表达,Cas2分子质量大小为9.9 ku,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qRT-PCR显示cas2 mRNA在60℃和75℃高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as2基因其完整的ORF全长264 bp,编码88个氨基酸,其中Ile(14)、Ser(14)、Phe (12)含量较高,等电点为9.31,不存在跨膜结构。其蛋白质二级空间结构以α-螺旋、无规则卷曲、β-折叠为主,蛋白互作预测网络显示Cas2与Cas3、Cas5、Cas7等其家族大部分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进化树分析显示腾冲嗜热厌氧杆菌cas2基因与厌氧菌芽胞杆菌B7M1同源性最高(39.5%)。腾冲嗜热厌氧杆菌cas2编码蛋白是一种亲水性蛋白,在原核系统能高效表达。本研究为嗜热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夜栖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的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通过9条样带测定54个随机样方,除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外,指标相同.结果表明,褐马鸡春季夜栖地多偏向以坡度较大、山坡和山脊、接近水源、远离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远、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较小为主要特征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746%,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形和林下植被因子、气象因子、稳定性因子和水因子.影响褐马鸡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