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陕西省退耕还林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变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MODIS-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资料,通过GIS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退耕还林后(2000—2012年)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两者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和湿润指数都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并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00—2012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陕北地区增加最为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部分城市周边地区植被有退化的迹象。2000—2012年湿润指数年际变化波动较大,有上升的趋势,陕南地区增加显著。空间分布上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湿润指数呈指数变化趋势,相关性与植被覆盖度面积取值范围有关,范围取值越大相关系数越高。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受到气候和人为因素影响,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相关性较显著,而受到人为影响比较明显的陕北、关中地区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湛江地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湛江地区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SERODI-A-MYCOII),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肺炎患儿进行血清MP抗体检测,对不同年度、不同季节、不同年龄及性别MP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受检人数2825例,MP抗体阳性率为40.2%.阳性率的多少与不同的年龄段、不同性别有明显区别.0~1岁婴儿期MP感染率为9.5%;1~3岁组幼儿MP感染率为40.4%;4~6岁学龄前期MP感染发病率为45.4%;7~14学龄期MP感染率为48.3%.0~1岁组MP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5523,P<0.01).男、女性肺炎患儿阳性率分别为36%、49.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891,P<0.0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结论:MP肺炎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季节和年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何慧娟  王钊  董金芳  王娟  邹继业 《生态学报》2022,42(9):3536-3545
基于卫星植被指数与夜间灯光数据,利用相关系数法和变化趋势法综合分析了陕西黄河流域植被变化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协同和权衡关系。结果显示:陕西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实现了较高水平上的稳定增长,灯光强度从2000年的2.04上升至2020年的8.86,呈明显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3.46%,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带动的关中城镇发展群,和围绕能源化工开采为主的陕北城镇发展群,并由交通运输网建设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发展;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2.90%增加至2020年的64.19%。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67.45%,以陕北退耕还林(草)区植被增加最为显著;陕西黄河流域经济与生态高质量协同发展成为主要趋势,灯光强度与植被覆盖度同时明显上升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3.49%,其中两者表现为协同关系的区域占比56.42%,主要位于退耕还林(草)区;有占研究区域总面积4.6%的区域灯光强度明显增加而植被明显降低,其中表现为权衡关系的区域占比高达71.75%,主要位于关中城镇化正在的快速发展的地区;城市核心区域及靠近城市的周边占总面积不到5%的区域,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在陕北能源化工区城市核心区域灯光强度下降而植被恢复较快,以西安为中心关中城市群,市中心这一概念逐渐弱化,原来的市中心灯光强度下降,并且随着老城区设施逐渐老旧,新城区人口不断涌入,城市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4.
采用半定量RT-PCR和重组基因体内表达法观察了硫酸酯酶2基因(Sulfatase 2,Sulf2)在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 5-Fu)诱发的小鼠骨髓抑制和再生过程中作用.结果表明:Sulf2在小鼠骨髓抑制和再生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表达;电转pcDNA3.1-Sulf2基因实验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在5-Fu注射后第7天分别为(1216.7±457.9)/μl和(8.1±5.4)万/靗,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91.7±228.9)/μl和(14.7±2.1)万/μl],实验组单条腿骨髓细胞总数在第7天为(94.2±21.1)万,显著低于对照组(173±59.9)万,但在第11天为(585±337.9)万,又显著地高于对照组(255±65.3)万,实验组第7天10000个骨髓细胞总集落形成数为(9±8.4),显著低于对照组(39±12.2),统计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提示Sulf2可能对5-Fu诱发的小鼠骨髓抑制后的再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半定量RT-PCR和重组基因体内表达法观察了硫酸酯酶2基因(Sulfatase 2,Sulf2)在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 5-Fu)诱发的小鼠骨髓抑制和再生过程中作用。结果表明:Sulf2在小鼠骨髓抑制和再生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表达;电转pcDNA3.1-Sulf2基因实验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在5-Fu注射后第7天分别为(1216.7±457.9)/μl和(8.1±5.4)万/μ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91.7±228.9)/μl和(14.7±2.1)万/μl],实验组单条腿骨髓细胞总数在第7天为(94.2±21.1)万,显著低于对照组(173±59.9)万,但在第11天为(585±337.9)万,又显著地高于对照组(255±65.3)万,实验组第7天10000个骨髓细胞总集落形成数为(9±8.4),显著低于对照组(39±12.2),统计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提示Sulf2可能对5 Fu诱发的小鼠骨髓抑制后的再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指数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登科  郭铌  何慧娟 《生态学报》2007,27(11):4620-4629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沿,属毛乌素沙地向东南移动的最活跃地段,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使用1981~2003年23a长时间序列的NOAA/AHRR NDVI数据、气候资料,分析了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覆盖的历史演变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覆盖状况23a来尽管有波动起伏,但是整体在持续转好,年平均NDVI增加了10.62%。低覆盖率植被面积在减少,高覆盖率植被面积在增加。夏季的NDVI值最高、波动起伏最大,其次是秋季;春、夏、秋三季的NDVI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季平均NDVI年增长率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夏、秋季NDVI与年NDVI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这两个季节的植被状况基本决定了全年的植被分布状况。NDVI年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春季NDVI缓慢增加,秋季NDVI降低速度比较快。(2)年平均NDVI与温度的年际变化相关不明显,各季节NDVI与温度相关也不明显。近年来长城沿线风沙区的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增加,而年平均NDVI线性增加趋势显著,降水量是引起NDVI年际波动的主要因子,非气候因素是年平均NDVI线性增加的主要原因。降水量与NDVI存在着明显的年相关和隔季相关。年降水量与年NDVI的相关,冬季降水量与春季NDVI的相关,春季降水量与夏季NDVI的相关,夏季降水量与秋季NDVI的相关性都非常高。(3)非气候因素中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人为措施,如植树造林、草原围栏封育等是导致植被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生态恢复工程对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静  朱延年  何慧娟  王娟  董金芳  权文婷 《生态学报》2020,40(23):8627-8637
以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M遥感影像解译陆表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从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单一生态系统动态度和综合生态系统动态度等方面探索了生态恢复工程实施20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利用最小二乘趋势分析法和人类扰动指数分析气候条件和生态恢复工程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1997-2018年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林木、草地的面积占比分别增加19.34%和6.91%;耕地面积占比减少22.15%;未利用地面积占比减少5.01%;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已由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的耕地占主导转化为林木占主导。(2)受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流转方向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化为林木和草地;防风固沙工程促使毛乌素沙漠区域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3)研究时间段内陕北地区年均气温基本无变化,年降水量显著呈增加趋势,整体向湿润化发展,适合地表植被生长和恢复。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榆林和延安两市生态系统变化速度明显高于铜川市,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是研究区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气候背景变化是辅助驱动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