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道路对陆栖野生动物的生态学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道路网络为大多数景观所共同具有的空间特征,在增进社会财富、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产生严重的生态学后果。就道路对陆栖野生动物的生态学影响进行了综述。道路交通导致动物死亡。已成为野生脊椎动物死亡的首要原因;阻碍动物个体在同种种群问的交流以及在互补性资源间的周期性迁移;迫使森林内部种、边缘敏感种主动回避道路栖息地;导致道路区域栖息鸟类繁殖下降;有利于小型物种沿道路边缘扩散,造成生物入侵。道路区域为一种特殊的边缘。对一些边缘物种以及其它被吸引过来的动物来说是一种死亡陷阱。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会导致孤立的小种群问题。从而严重威胁到渐危濒危物种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2.
3.
半自然条件下麋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大丰保护区的半自然条件下,麋鹿新产仔鹿性二型差异大于圈养条件下的仔鹿;1龄幼鹿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其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后足长;4岁时后足长即已显著大于引进的成体鹿。大丰雌性麋鹿3岁开始产仔,比圈养条件下晚1年,4岁时体重方达成体重。雄性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并才有机会获得交配权.发情期主要集中于6月上、中旬,产仔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产仔半数时间为3月27日,产仔期比圈养麋鹿更趋集中。仔鹿产后1~3天为“印记”的敏感期,1周龄后即开始随群活动并有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   
4.
糜鹿在半野生状态下喜集群括动,不同月份集群的大小以及各种组群出现的频率均有所变化。半野生糜鹿有5种组群类型:雄鹿群、母仔群、混合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其中混合群出现频率最高,集群最大,是其主要的组群类型,雄鹿群最为稳定,母仔群中采食组群所占比例和组群大小都大于非采食括动的组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出现频次较少。麋鹿发情期与非发情的集群有明显差异,不同生境内的集群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已确定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许多消化道溃疡伴有HP感染。WHO把HP列为与胃癌密切相关的病原菌,同时将其列为一级致癌因子(grade Ⅰ carcino-gen);HP是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中国人群的感染率为21%~93%。目前任何一种抗生素对HP的根除率均未超过30%,只好寻求多联药物治疗,但仍具有明显不足;如毒副作  相似文献   
6.
2005年,我怀着激动期盼的心情再次踏入布尔根河狸保护区,并沿乌伦古河进行了考察,亲身感受到了乌伦古河经过15年后的巨大变迁。布尔根已于1992年开放口岸(塔克什肯口岸),原来的小村子变成了目前的大镇子,随着河岸常居人口的迅猛增加并伴随着河谷水土开发,原来茂密的河谷林已变成"稀树荒漠草原",我以前曾多次留恋观察的几个河狸  相似文献   
7.
深黄被孢霉高产花生四烯酸菌株的紫外诱变原生质体育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获得一株生长活力较强, 产花生四烯酸能力强的菌株。【方法】我们以干菌重、微生物油脂产量和花生四烯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紫外线诱变原生质体的方法。我们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紫外线诱变剂量, 并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花生四烯酸含量。【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紫外灯功率20 W,照射距离30 cm,照射时间40 s,其致死率为79.5 %。【结论】经过诱变及菌种筛选所获得高产菌株YZ-124的生物量为36.5 g/L,微生物油脂含量为19.2 g/L,花生四烯酸含量为4.72 g/L,花生四烯酸产量比出发菌株AS3.3410提高576 %,并且遗传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8.
降胆固醇植物乳杆菌的紫外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植物乳杆菌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采用胆固醇梯度平板的初筛方法和体外降胆固醇能力的测试,结果得到二株降胆固醇能力强且性能比较稳定的植物乳杆菌突变菌株Lp-UVs 29和Lp-UVs 44,胆固醇的降解率分别为48.7%和44.2%,分别比诱变前提高了97.97%和79.67%.  相似文献   
9.
以日本对虾为研究对象, 运用强效水质改良剂和水产专用活菌素两种调水产品 , 旨在说明其在水质调控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 强效水质改良剂和水产专用活菌素均能够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 增加水体透明度、水中溶解氧含量, 调节水体 pH 值。不同之处在于强效水质改良剂使用后, 水体中绿藻数量多 , 蓝藻数量少, 这种水体有益于对虾的成活率提高, 该实验中使用强效水质改良剂的实验组的成活率为 85%; 使用水产专用活菌素的实验组水体中蓝藻数量多 , 绿藻数量少, 此种水体日本对虾生长快, 但成活率相对强效水质改良剂较低为 83%。  相似文献   
10.
北京门头沟废弃采石矿区地表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英华  宋百敏  韩茜  王静  张永  于长青 《生态学报》2007,27(11):4832-4839
以北京门头沟废弃矿区为例,研究弃矿生态恢复地表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2006年3月~4月,在设置的样带内,采用陷阱法对石灰矿天然恢复(下段)和人工恢复(上段)区的地表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在157个陷阱中,共采集到地表土壤动物2604只(未知类群112只),隶属1门4纲16目1亚目47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叶蝉科、蚁科,分别占大型土壤动物的22.45%和47.71%;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等节跳科、长角跳科和甲螨亚目,分别占中小型土壤动物的23.27%、35.22%和41.01%。矿区地表动物营养功能群以植食性和捕食性为主。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上、下段之间地表土壤动物个体数差别极显著(rs=0.446,p<0.01)。上段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丰富度和类群多样性随时间差异均显著(p<0.05);上、下段,部分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丰富度和类群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非度量多维标度(Non-matricMultidimentionalScaling,No-metricMDS)分析表明,地表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以及营养功能群的分布与恢复方式、土壤养分状况、地表植被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