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缅甸英雄岛始新世-上新世浮游有孔虫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岛位于印度洋缅甸西海岸,前人在该区所做的工作较少,生物地层研究程度较低.围绕该区石油勘探的进行,作者分析了RM19-3-1井的29件钻井岩屑样品,根据所含浮游有孔虫识别出7次有孔虫生物事件.考虑到研究区处于低纬度地区,故采用Bolli和Saunders(1985)的分带标准建立了7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P12-P17带;P18/19-P21/N2带;P22/N3带,N4-N7带;N8-N10带;N11-N14带和N15-N20?带,其延限时代为始新世-上新世.根据所含有孔虫动物群的演替规律,可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变化由下而上划分为6个阶段,总体具有大陆架-陆坡的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2.
侏罗纪菊石形态──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深度标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侏罗纪菊石类化石的形态特征是其生存环境水深的良好标志,而通过对菊石壳体结构(体管和隔壁沟)强度的裂限水深(implosiondepthlimit)计算可获得半定量的水深数据。对西藏南部的聂拉木-古错地区的中保罗世阿连期至晚侏罗世提唐期沉积环境的分析,共识别出13个自水下20m到水下550m的陆棚至陆坡的不同水深环境。中侏罗世阿连-早巴柔期时,该区内的海水深度表明基本限于浅水碎屑-碳酸岩台地型的内陆棚环境,从晚巴柔至早提唐期间,沉积环境颇不稳定,互相转换于外陆棚和陆坡之间,尤以位于陆棚和陆坡转折端、水深150—300m的中等水深环境延续较长时间。相对下降较快的地块出现浊积底栖相沉积。而在晚提唐期则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外陆坡沉积环境。整个侏罗纪期间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最大水深大概不会超过550m。菊石类所提供的年代格架及古生态研究所得到的水深数据,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本区中、上侏罗统所以有巨大的沉积厚度和复杂的沉积相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发育的同沉积断裂为特征的张性犁式断层系和地垒-地堑地质构造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从青山口组沉积期到姚家组沉积期有重大的古湖泊环境与古气候变化.根据对松辽盆地中部X-22井青山口组-姚家组界线上下12.20 m地层的TOC、δ13 Corg和HI等参数的分析,将该沉积期古湖泊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最下部TOC含量相对较高、δ13 Corg偏负、HI中等,反映了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湖水较深,有机质来源于高等植物和部分藻类,湖底呈还原环境.向上TOC和HI急剧降低,δ13 Corg略偏正,反映了气候开始变得干热,湖水变浅,湖底呈弱氧化环境,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到了最上部开始出现红层,TOC含量更低,δ13 Corg进一步偏正,反映气候更加于热、湖水更浅,湖底呈强氧化环境.δ13 Corg在界线处出现小幅度的正偏,与G-12井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5.
西藏吉隆白垩纪末期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年代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西藏吉隆县宗卓组顶部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其时代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G.gansseri带的上部至A.mayaroensis带的下部,年龄值在68-70Ma之间。据江孜至吉隆一带地层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与对比,认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半深水至远洋环境是在康潘晚期至白垩纪末期由东向西逐步结束的,在吉隆地区的结束时间至少已接近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界线时期。  相似文献   
6.
西藏岗巴白垩纪中期微体生物群与古海洋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沉积了一大套深灰色至黑色的泥页岩。其中的微体化石组合反映当时古海洋发生了重要变革。据有孔虫丰度与分异度、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比率及具旋脊与不具旋脊浮游有孔虫比率的研究,认为西藏南部赛诺曼晚期R.cushmani带上部海洋水体开始发生含氧量的变化,在W.archaeocretacea带下部缺氧事件最盛,土仑期开始环境逐步恢复正常,这与全球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主要海区水体缺氧是一致的。化石组合变化显示出与岩性韵律基本一致的14个周期。生物组合的周期性变化受气候旋回的影响,可能受米兰柯维奇周期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中部海山区富钴结壳中的钙质超微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地层学是对钴结壳定年的可靠方法。由于沉积环境、结壳形成的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使保存于结壳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数量不丰富,增加了化石发现的难度。本次工作对采自西北太平洋中部海山区的CHA56富钴锰结核进行了细致的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发现了大量化石,共鉴别出20属41种,并对主要的化石属种进行了描述,进一步划分出了古新世至更新世的6个化石组合带,由下至上为Neocrepidolithus fossus-Discoaster megastypus;Zygodiscus sigmoides-Cyclicargolithus luminis;Reticulofenestra umbilica-Cyclicargolithus marismontium;Discoaster calculosus-Helicosphaera ampliaperta;Sphenolithus moriformis-S.neoabies;Sphenoli-thus neoabies-Umbellosphaera tenuis组合带。化石组合时代显示,CHA56结壳是属于古新世至更新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8.
沈家屯剖面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部吉林省农安地区,富含孢粉化石,岩性以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属于嫩江组三、四段.本文通过对沈家屯剖面孢粉化石的分析,识别出Aquila pollenites-Dictyotriletes-Rugubivesiculites,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Beaup...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晚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科1井是世界上第一口陆相白垩纪科学钻井,其南孔获取自泉头组三段顶部至嫩江组二段底部的连续地层记录。本文以松科1井南孔岩心样品介形类化石的系统鉴定和统计分析为基础,共建立15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带,自下而上分别为:1)C ypridea subtuberculis perga-Mongoloc ypris longicau...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210.66-1023.22m)嫩江组顶部-四方台组-明水组岩心中发现轮藻化石23属48种(包括4个未定种)。由下至上可建立四个化石带:Atopochara ulanensis-Hornichara anguangensis组合带,Atopochara ulanensis延限带,Hornichara prolixa-Gobichara deserta组合带和Grovesichara changzhouensis-Neochara sinuolata组合带。将"松科1井(北孔)"的轮藻化石与同一时期中国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及欧洲和南美等地的做对比,我们发现华南地区与欧洲、南美较为相似,而松辽盆地则与华北地区及蒙古戈壁盆地更为相似,具有标准化石意义的Atopocharoideae(奇异轮藻亚科)的晚期分子Atopochara ulanensis目前在全球仅发现于松辽盆地和蒙古戈壁盆地。根据各轮藻化石的时代分布,前三个组合的年代为中坎潘期(Campanian)至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第四个化石组合中晚白垩世代表分子消失,化石个体明显增大,顶部梅花形顶盖发育,侧壁具波状起伏,体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生代面貌的生物群,其时代很有可能为古新世。因此,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可能位于明水组二段上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