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0篇 |
免费 | 553篇 |
国内免费 | 258篇 |
专业分类
17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7篇 |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82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97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雷文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9,31(3):15-17
目的:为研究乌龙茶生产工艺对其咖啡因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个生产工序的安溪乌龙茶本山品种半成品中咖啡因含量。结果:安溪乌龙茶本山品种成品相对其他工序的半成品而言,咖啡因含量明显增多,比鲜叶提高了16.1%。结论:生产工艺尤其是加热对安溪乌龙茶本山品种中咖啡因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猪戊肝病毒准种存在情况,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nested-PCR)对四株猪戊肝病毒(Hepatitis E virus)第2可读框(ORF2)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将产物克隆后,每个毒株分别随机挑取20个阳性克隆测序,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株HEV不同克隆间的ORF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8%~99.7%、98.8%~99.7%、98.8%~99.7%和100%,有变异的克隆核苷酸序列与上海株(SAAS-JDY5)同源性为96.8%~100%。由此证实感染戊肝病毒的猪个体内存在HEV准种。 相似文献
3.
以拟南芥为材料,在红光和蓝光下对PRRs(pseudo-response regulators)突变体prr5p、rr7、prr9和toc1及其野生型的下胚轴表型进行比较观察,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突变体中光信号通路相关基因ZTL(zeitlupe)和CO(constans)的节律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红光下,prr5和toc1的下胚轴长度比野生型显著增长,在蓝光下,prr7p、rr9和toc1较野生型短,表明突变体降低了拟南芥对红光的敏感性,却增强了对蓝光的敏感性.红光和蓝光下,PRRs突变体中ZTL和CO的mRNA节律表达与野生型明显不同,其中红光下prr5和prr7、蓝光下prr5和toc1中的ZTL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且节律消失;红光下prr7和prr9以及蓝光下prr5突变体中的COmRNA表现基本无节律.因此推测,PRRs与ZTL的相互作用很可能在红光和蓝光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作用,且PRRs基因极有可能参与了红光和蓝光对CO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河川沙塘鳢(
5.
6.
7.
8.
9.
目的研究正常人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构成及同一宿主耵聍中菌种是否一致。方法采集45名健康志愿者双侧耵聍,0.1%曲拉通X-100溶解稀释后接种于含菜籽油培养基,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到种,同时提取菌种DNA,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做PCR扩增并测序鉴定。结果有44例(97.78%)双侧耵聍中均培养出马拉色菌(共分离出88株菌),菌种构成:糠粃马拉色菌29株(32.95%)、斯洛菲马拉色菌23株(26.14%)、合轴马拉色菌18株(20.45%)、球形马拉色菌11株(12.50%)、限制性马拉色菌7株(7.95%)。44例(88株菌)中双侧耵聍菌种相同者有38例(76株菌)(一致率86.36%)。结论正常人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分布较广,主要菌种为糠秕马拉色菌。同一宿主双侧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相关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白念珠菌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白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主要与ERG 11基因的突变和过表达、药物外排泵相关基因表达增多及生物膜的形成等有关,由于转录因子是耐药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因子,关于锌簇转录因子与耐药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如TAC 1、MRR 1、MRR 2、UPC 2、NDT 80等,其点突变可引起某些耐药基因的过表达而介导耐药,该领域研究已成为热点,该文就此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