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88篇
  免费   9251篇
  国内免费   10382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1049篇
  2022年   1652篇
  2021年   1916篇
  2020年   1940篇
  2019年   2012篇
  2018年   1496篇
  2017年   1504篇
  2016年   1518篇
  2015年   2199篇
  2014年   3000篇
  2013年   2793篇
  2012年   3788篇
  2011年   3695篇
  2010年   2824篇
  2009年   2888篇
  2008年   3190篇
  2007年   2901篇
  2006年   2627篇
  2005年   2165篇
  2004年   1731篇
  2003年   1389篇
  2002年   1243篇
  2001年   1026篇
  2000年   945篇
  1999年   616篇
  1998年   330篇
  1997年   226篇
  1996年   209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21篇
  1964年   14篇
  1957年   14篇
  1953年   13篇
  1950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Key message

Twenty-seven QTLs were identified for rice seed vigor, in which 16 were novel QTLs. Fifteen elite parental combinations were designed for improving seed vigor in rice.

Abstract

Seed vig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direct seeding in rice (Oryza sativa L.). Previous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studies for seed vigor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bi-parental segregating populations and no report from natural populations. In this study, association mapping for seed vigor was performed on a selected sample of 540 rice cultivars (419 from China and 121 from Vietnam).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estimated on the basis of 262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Seed vigor was evaluated by root length (RL), shoot length (SL) and shoot dry weight in 2011 and 2012. Abundant phenotypic and genetic diversities were found in the studied 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 was divided into seven subpopulations, and the levels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 ranged from 10 to 80 cM. We identified 27 marker–trait associations involving 18 SSR markers for three traits. According to phenotypic effects for alleles of the detected QTLs, elite alleles were mined. These elite alleles could be used to design parental combinations and the expected results would be obtained by pyramiding or substituting the elite alleles per QTL (apart from possible epistatic effect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ssociation mapping can complement and enhance previous QTL information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and breeding by design.  相似文献   
2.
孢粉学是解决植物分类中疑难类群物种微形态分化的重要方法,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结合这两门学科的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疑难类群的分类学问题。鳞盖蕨属(Microlepia)是一个分类困难的疑难类群,采用孢粉学与分子系统学一一对应的方法,以及居群取样方式,选取280份样本,联合4个叶绿体片段(rbcL、trnL-F、psbA-trnH和rps4),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该属的系统发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凭证标本中100份材料的孢子进行观察和分析。综合分子系统学和孢粉学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1)在形态学研究中广泛被接受的15个物种得到了单系支持,并厘清了分类困难的复合群;(2)发现边缘鳞盖蕨(M. marginata)可能存在隐性种;(3)建议恢复过去归并处理为异名的瑶山鳞盖蕨(M. yaoshanica)、罗浮鳞盖蕨(M. lofoushanensis)、四川鳞盖蕨(M. szechuanica)以及滇西鳞盖蕨(M. subspeluncae);(4)提出鳞盖蕨属可能存在杂交现象;(5)提出鳞盖蕨属完整的属下分类建议。  相似文献   
3.
4.
野葛花醇提物中异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葛花苷为标准品,对野葛花醇提物的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中的异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DPPH·法对各萃取物进行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1)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的异黄酮含量分别为35.27%、53.42%、52.13%和2.34%.(2)抗氧化实验显示, 4 部分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252、49、197和344 μg/mL.(3)相关性分析表明,野葛花醇提物各萃取部分的抗氧化活性主要来自于其中含有的异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野葛花醇提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异黄酮含量较高;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效果最佳;表明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显微镜对杜仲花粉壁结构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杜仲花粉在四分体末期形成原外壁,质膜随之出现波状样式,原基粒棒的形成在波状质膜的凹陷处积累,同时细胞中的核质类核仁向核膜外扩散,并进一步分布在质膜下;单细胞花粉早期其外壁结构(覆盖层、柱状层、基足层和外壁内层)已经分化完全,之后花粉内壁由萌发孔起始发育,然后全面增厚,至花粉成熟时萌发孔处的内壁变得很厚,并形成具有丰富径向微通道的结构,此时外壁内层崩溃解体.重点讨论了花粉外壁模式决定以及类核仁和花粉外壁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西南地区独活属16种1变种植物(分隶于中国独活属的全部4个组)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测量并统计气孔器大小、密度和气孔指数,并用统计学方法对远轴面气孔器长轴进行显著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规则型气孔器普遍存在于所有研究类群的叶远轴面及个别类群叶近轴面,气孔器的分布和密度具有种间特异性.表皮毛普遍存在于远轴面及大部分类群近轴面,长短和覆盖密度因种而异.近轴面表皮细胞为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垂周壁平直、浅波状或波状;远轴面表皮细胞形态多不规则形,表皮细胞垂周壁浅波状或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条纹状,有的附有颗粒状、鳞片状蜡质等结构.气孔器外拱盖形态以及蜡质类型是稳定的鉴别特征.研究表明独活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对独活属的系统分类及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叶表皮特征在独活属植物分类处理中的应用及系统进化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并建立了以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为依据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白透骨消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反复层析的方法,从白透骨消[Glechoma biondiana (Diels) C.Y.Wu et C.Chen]全草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DEPT)以及与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2α-羟基乌苏酸(1)、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乌苏酸(3)、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4)、3β,24-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3α-羟基乌苏-12-烯-28-酸(6)、豆甾烷-3,6-二酮(7)、7β-羟基谷甾醇(8)、豆甾醇(9)、β-胡萝卜苷(10)、棕榈酸(11).除化合物(3)和(10)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植物对UV-B辐射增强应答的分子机制及信号级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的UV-B辐射量伴随着大气平流层臭氧层的变薄而不断增强,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UV-B主要通过抑制植物光合作用、伤害生物膜及DNA等生物大分子来影响其生长发育,最终导致生物量及产量降低,甚至致死.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我防护及防御机制,如DNA损伤的自我修复,活性氧自由基的酶促及非酶促清除机制,以及紫外吸收物质的诱导合成等;同时,在植物中也有许多物质及不同途径来感受和应答UV-B胁迫.本文从UV-B辐射增强对植物造成损伤的主要途径、植物对UV-B辐射增强的应答机制及信号级联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对云南石林地区早一中二叠世地层剖面中的Globivalvulina(球瓣虫属)化石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含16种,茅口组含有13种,两组中物种相似度可达92%.种级分异度变化显示,栖霞组的种以增加趋势为主,茅口组则以减少为趋势.总体上这一时期Globivalvulina动物群物种上升高峰仅有一次,出现在栖霞组中上部;而下降高潮有两次,第一次出现于栖霞组上部与茅口组底部界线附近,第二次是茅口组顶部.后一次下降幅度远大于前者,可能与中二叠世末期有孔虫动物群演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群体成员大小差异对不同生境鲤科鱼类集群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群体成员大小差异对不同喜好生境鱼类集群行为特征的影响, 实验分别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 比较分析4尾等大小(E)和不等大小(2大2小, NE)实验鱼群体的自发游泳速度、空间分布以及对恐吓刺激反应等集群行为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 (1)和鳊相比, 中华倒刺鲃有更高的自发游泳速度、速度同步性和排列方向的极性, 但二者对恐吓刺激的反应率及反应的协调一致性相似; (2)当群体成员大小出现差异时, 两种鱼群体排列方向的极性不受影响, 且大小个体成员间的速度及其同步性均没有差异, 但整体的速度同步性与等大小群体相比有所下降; (3)个体间距离数据显示, 个体大小差异不会影响两种鱼群体的凝聚力; (4)群体成员在两种鱼群中偏好位置不同, 当群体成员大小不同时, 大个体成员更偏好占据领头鱼位置; (5)群体成员大小的差异导致两种鱼对刺激的反应率下降。研究表明: 中华倒刺鲃具有更高的活跃性、更好的群体运动的协调性, 可能与其流水生境相关; 当群体成员大小出现差异时, 成员不分大小在整体上协调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并保持群体有较高的凝聚力, 但两种鱼类自发游泳速度调整策略截然不同(鳊大小个体速度妥协趋同, 而中华倒刺鲃低速个体速度提高); 群体成员大小差异导致鱼群对恐吓刺激的反应率有所下降, 可能原因包括体形差异导致的社会因素造成敏锐性下降、信息交流效率受阻和(或)集群收益代价出现分化影响一致决策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