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1篇 |
免费 | 127篇 |
国内免费 | 91篇 |
专业分类
5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叶围烟煤菌的煤菌5科11属29种,其中23种为我国新记录种。所有标本保存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粘红酵母产L—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条件和酶法合成茶丙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粘红酵母中L-苯丙氨酸解氨酶的产酶条件及用此酶把反式肉桂酸转化成苯丙氨酸的条件。结果表明,在下列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PAL的活力较高,酵母膏10.0蛋白胨10.0,NaC15.0,KH2PO40.5,苯内氨酸0.5,(nh4)2SO41.0,葡萄糖5.0,pH6.0-6.5,培养温度为30℃。转化过程中,(NH^+4)对初速度的影响符合米氏方程,其Km和Vmax分别为16.85mol/L和5. 相似文献
3.
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内源性新生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抑制因子,通过抑制新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的形成和转移且不会引起耐药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前景。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具有表达率高、产物可分泌、可对高等真核生物蛋白正确进行翻译后加工、遗传稳定、发酵工艺成熟等优点被用来进行重组人Endostatin的表达。本研究用PCR的方法从人胎肝cDNA文库中扩增出人Endostatin的cDNA,测序正确后转入毕赤巴斯德甲醇酵母,并获得了高效可溶型表达,用肝素亲和层析的方法进行纯化,纯化后产物经SDSPAGE薄层扫描分析纯度达987%以上,质谱测定分子量为2043kD与理论值一致,蛋白质N端序列测定结果为SPPAHTHRDFQPVLH与天然序列一致。生物活性检测证明可抑制鸡胚尿囊绒毛膜(CAM)的新生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并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因此用酵母表达系统可以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内皮抑素,经纯化后可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功能和作用机理试验。 相似文献
4.
由开花受精花(chasmogamous, CH)和闭花受精花(cleistogamous, CL)构成的二态混合交配系统植物有着特殊的繁殖策略,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植物交配系统的维持机制、进化趋势以及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CH-CL系统两型花研究的文献资料, 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该繁育系统两型花的生长、发育及相对比例的影响, 两型花的维持机制及进化意义, 阐明了CH-CL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重点评述了基于近年来对CH-CL系统研究成果的新认识。作者提出, 精确地检测两种花型的后代在异质生境下以及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的适合度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微环境(种子的散布模式及位置效应)对两型花种子萌发和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非常重要; 两型花表达的时空差异(即开花模式及对异质生境的敏感性差异)的表达机制可能与内源激素的水平变化相关; 对于多年生具CL系统植物来说, 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后代在居群中的分布式样及对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很可能是该系统维持的重要机制。因此, 深入研究和科学认识二态混合交配系统对认识整个植物界繁育系统的进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报道了寄生在旌节花科植物上的二个小煤炱科新种。它们是(1)旌节花附丝壳(Appendiculella stachyuri Y.X.Hu et B.Song sp.nov.);(2)旌节花小光壳炱(Asteridie-lla stachyuri Y.S.Ouyang et B.Song sp.nov.)。旌节花科分布于东亚,是小煤炱菌寄主的世界新记录。新种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模式标本存放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GDIM)。 相似文献
7.
8.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HCV-C)蛋白是维持丙型肝炎病毒结构的重要蛋白质,由于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凋亡,被认为与HC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HCV-C蛋白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首先构建了表达HCV-C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Chang-liver人肝细胞株,建立表达HCV-C蛋白的人肝细胞模型,RT-PCR方法检测HCV-C基因在人肝细胞内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Chang-liver肝细胞内HCV-C蛋白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表达HCV-C蛋白的Chang-liver人肝细胞培养20代以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的形态出现长梭形样改变,生长速度显著加快,细胞内DNA含量的均一性变差.接种表达HCV-C蛋白的Chang-liver人肝细胞的6只裸鼠在第20天时全部有肿瘤长出,且肿瘤组织结构符合肝细胞癌病理形态特点,对照组裸鼠未见肿瘤生长.上述结果表明HCV-C基因表达可导致Chang-liver人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提示HCV-C蛋白与HCV感染所致肝细胞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的A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点。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2104例有腹泻和肠炎特征的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在2104例受检者中,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总阳性率是24.71%,其中男性感染率24.17%,女性为25.40%。不同年龄组间以1—2岁婴幼儿感染率最高,为32.13%,0-1岁为20.72%,2-5岁为12.03%。感染的季节特征是秋末冬初季(10—12月)阳性率最高,为42.82%,春末夏初季(4.6月)最低,为8.81%。结论:由A群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腹泻主要发生在1-2岁的婴幼儿,各个季节均有发生,以秋末冬初季为高发。 相似文献
10.
藻类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它的群落结构、细胞密度变化与水环境相适应,随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藻相变化是评价水体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2009—2010年在洪湖水面不同方位布点采样,对水体的浮游藻类藻相(群落结构、密度)和水质状况(水位(water level,H)、水温(water temperature,tw)、透明度(transparency,S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phosphorus,TP)、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CODMn)和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a,Chl-a)等)进行了逐月的调查、监测,采用湖库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湖泊富营养化评价,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水体藻类与生境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洪湖水体总体上已达到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藻类以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共鉴定出7门65属,藻细胞密度为1.14×106—3.24×107个/L,藻相季节变化特征明显。藻类组成以蓝藻门密度最高(52.93%),硅藻门(25.96%)和绿藻门(16.83%)次之,隐藻门(1.98%)、金藻门(1.64%)、裸藻门(0.42%)和甲藻门(0.25%)相对较低。藻类藻相及优势种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冬春季节(12—5月)以硅藻门的直链藻、小环藻和针杆藻为优势种,夏秋季节(7—11月)以蓝藻门的鱼腥藻和微囊藻为优势种;湖泊藻类细胞密度与tw、CODMn呈正显著相关关系,与H、TN、TP、SD相关关系不显著;藻细胞生长逐步回归方程为y=3.7815+0.0794tw+0.5670CODMn-1.3467SD,藻细胞生长主要受水温和有机污染物等的影响,氮磷不是藻类生长的控制因子;在湖泊不同区域,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导致藻类生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差异,蓝藻生长主要受tw、CODMn和SD控制,绿藻生长主要受H、tw和CODMn影响,而硅藻生长决定于水体CODM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