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85篇
  535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eramide, a key molecule in sphingolipid metabolism and a candidate second messenger, has been shown to inhibit the activity of phospholipase D. This biochemical pathway has been implicated to regulate cell differentiation, apoptosis and cellular senescence. Ceramide is generated in response to a number of extracellular inducers(for example: TNF, IL-1 and Fas ligands etc.), and acts as a second messenger to mediate many of the effects of these inducers. HUVECs are the monolayer cells located inside the vein wall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vein physiology and blood function.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C6 ceramide can induce senescence of WI-38 HDF and promote the activity of beta-galactosidase, but, C2 ceramide has no such effec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C6 ceramide in the senescence of HUVECs. 10 mumol/ml of C6 ceramide treatment for more than 72 hours can induce morphological alterations (such as: enlarged, flattened and irregular cell body), cell cycle arrested at G1 phas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senescent histochemical marker-beta-galactosidase in HUVECs.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C6 ceramide could induce senescence-like changes of HUVECs. The dete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and the anti-oxidative ability of the cells showed that the C6 ceramide induced senescence-like cells still have normal ability of anti-oxidation.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ongoing.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白芸豆球蛋白的提取工艺、分子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白芸豆球蛋白最佳提取工艺为NaCl浓度2.5 g/100 mL,料液比1∶22(g/mL),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5 h,在此条件下的球蛋白提取率为31.46%;用60%的硫酸铵,在4℃下盐析1 h,球蛋白的盐析得率为73.55%;球蛋白的SDS-PAGE电泳图谱中有6条蛋白亚基条带,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7.52、47.35、33.84、29.62、26.28和21.99 ku,其中有5条与白芸豆分离蛋白的亚基条带相吻合;球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接近FAO/WHO推荐模式,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3CL1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00例,收集对照组400例,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外动脉旋切术后斑块组织中CX3CL1表达水平,分别检测上述2组不同人群血清中的CX3CL1表达水平,同时采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CX3CL1基因rs170364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对照组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人群的分布差异。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外动脉斑块组织中CX3CL1表达明显增高,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CX3CL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人群中CX3CL1的表达。CX3CL1基因rs170364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GG型,GT型和TT型)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分布频率为42.7%,40.0%和17.2%,在对照组分布频率为50.2%,39.6%和10.2%,CX3CL1基因rs170364位点T等位基因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后,CX3CL1基因rs170364 T等位基因仍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CX3CL1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血清和颈外动脉动脉血管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CX3CL1基因rs170364T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生物大分子"液-液"相分离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概念。相分离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深入理解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组织模式和功能调控提供了新的观点和研究工具,因此迅速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但是围绕生物大分子相分离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及其在细胞中扮演的角色仍有很多未解之谜。该文对近年来生物大分子相分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其在细胞中的功能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植物-土壤反馈是植物通过生长改变根际土壤环境,从而影响后续植物生长发育的生态学过程。入侵植物从原产地扩散到入侵地后,可能会经历植物本身的适应性进化而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使负向植物-土壤反馈降低,甚至转为正反馈。以往对入侵植物的植物-土壤反馈研究多集中于比较其与本地种、其他入侵种之间的差异,而较少关注入侵植物的入侵地种群和原产地种群在入侵地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入侵地(中国)和原产地(阿根廷)种群是否存在对入侵地土壤的植物-土壤反馈差异以及如何通过土壤微生物群落来影响反馈结果。结果表明:(1)喜旱莲子草入侵地种群的反馈表现为正,原产地种群表现为中性。(2)入侵地种群显著增加了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原产地种群与对照土壤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喜旱莲子草入侵地种群在扩散过程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改变,从而产生正向的植物-土壤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6.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散发性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检测,评估其在遗传性耳聋快速基因诊断中的可靠性。方法:门诊收集散发性聋患者10例,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4个中国人中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中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C538T)、SLC26A4(IVS7-2AG、A2168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A1555G、C1494T)。同时,PCR扩增GJB2、线粒体12S rRNA基因全序列,DNA测序,以验证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10名耳聋患者中,基因芯片方法检出1例携带线粒体DNA 12S rRNA C1494T突变;2例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2例235delC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和GJB3基因未检出突变。基因芯片的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技术对中国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的检出率高,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同时结合产前诊断技术能有效预防耳聋患儿的出生,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筛选到一株能有效降解DBT的菌株,根据其菌落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确定其为Pseudomonas stutzeri UP-1。该菌株对DBT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降解终产物为水溶性物质。通过对降解产物的分析,初步推断DBT的降解符合Kodama机理。  相似文献   
8.
棘托竹荪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乙酸乙酯对棘托竹荪进行常温和80℃高温提取,得率为2.11%,3.79%,应用GC-MS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用FFAP柱分离,质谱法鉴定出58种成分,其主要成分为:有机酸、酮、酯、倍半萜、杂环化合物,醛,酚,胺等。  相似文献   
9.
棉纤维的分化起始是棉纤维形态建成的初始阶段,对棉纤维的产量和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对棉纤维细胞起始分化的时空顺序、影响因素以及近年来棉纤维分化起始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阐明细胞分化的内在机理,为通过遗传工程途径人为控制棉纤维生长发育、选育优良农艺性状的新种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确定铜绿假单胞菌调控因子Pip对两个不同吩嗪合成基因簇(phz1和phz2)的具体调控方式与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根据基因比对结果,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Pip调控因子缺失突变株PA-PG以及克隆ip基因作互补分析;再以已构建的吩嗪基因簇缺失突变株PA-Z1G和PA-Z2K为受体菌,构建突变株PA-PD-Z1G和PA-PG-Z2K,测定并比较野生株及相关突变株的吩嗪-1-羧酸和绿脓菌素的合成量,推定Pip对两个不同吩嗪合成基因簇的调控方式.[结果]在GA培养基中,突变株PA-PG的吩嗪-1-羧酸和绿脓菌素都比野生型明显减少;互补分析显示,突变株PA-PG的吩嗪-1-羧酸和绿脓菌素都显著提高并恢复到野生株PAO1水平;突变株PA-Z1G的吩嗪-1-羧酸和绿脓菌素合成量因Pip缺失而显著减少;而突变株PA-Z2K的吩嗪-1-羧酸和绿脓菌素合成量在Pip缺失后仍保持不变.[结论]初步推定,转录调控因子Pip对铜绿假单胞菌吩嗪合成代谢的确具有促进作用;Pip通过正向调控吩嗪基因簇phz2的合成功能实现对吩嗪合成代谢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