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脲酶活性,各林分均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各季节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这说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下降,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降低,而各人工林下降程度不同。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微生物数量及脲酶活性的变化能够表征土壤氮素含量变化。研究结果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川南坡地及其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不同退耕模式样地0.25mm的土壤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增加,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介于1.377~2.826,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农耕地,并随0.25mm的土壤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孔隙、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增加,而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和通气度降低.退耕后的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的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好.农耕地退耕对增加0.25mm的土壤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作用;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坡地退耕后土壤肥力变化的理想指标,在研究区坡地退耕种植慈竹具有较好的培肥改土效益.  相似文献   
3.
施肥水平对巨桉幼树叶片气体交换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巨桉幼树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每株施用含N、P2O5和K2O各15%的复合肥0、90、180和270g)下巨桉叶片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Vpdl)日变化,及其叶绿素含量变化,探讨巨桉光合特性与施肥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巨桉叶片Pn的日变化呈"单峰"形曲线,峰值出现在14:00,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Gs、Tr和Vpdl的日变化与Pn相同,而Ci的最低值出现在14:00;WUE的日变化呈"双峰"形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与对照处理相比,施肥处理叶片Gs、Pn、Tr、WUE及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4.6%~15.9%、7.8%~21.8%、4.8%~11.6%、3.2%~8.8%、15.5%~62.0%、14.5%~44.5%和15.3%~57.1%,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叶片Ci和Vpdl平均值分别降低1.7%~4.6%和6.4%~15.2%,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气温、相对湿度(RH)和光合有效辐射(PAR)与Gs、Pn和Tr,Gs与Pn和Tr均显著相关.施肥可以促进巨桉生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增加生物固碳能力;气温、RH、PAR和Gs是影响巨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日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碳库与肥力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龚伟    胡庭兴    王景燕  宫渊波  冉华 《生态学报》2008,28(6):2536-2536~2545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及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季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肥力下降,且各人工林下降程度不同,而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肥对汉源花椒幼苗抗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汉源花椒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30%、50%、70%田间持水量(FWC)水平,施肥水平为全量NPK(肥料中纯N、P2O5和K2O用量分别为150、60和150kg·hm-2)、半量NPK和不施肥,并通过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汉源花椒幼苗抗逆生理特性,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水肥处理对抗逆性的影响,探索汉源花椒抗逆性对水肥条件的响应机理,为实际生产提供最佳水肥管理技术。结果显示:(1)汉源花椒幼苗地径(D)和苗高(H)、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抗逆性隶属度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50%FWC处理最高;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且50%FWC处理最低。(2)汉源花椒幼苗抗逆性隶属度与植株D、H和D2 H呈显著正相关;抗逆性隶属度(y)与土壤水分含量(x4)和施肥量(x5)的关系式为:y=-1.662-0.001 085x42-0.17x52+0.100 7x4+0.420 8x5(n=27,R2=0.989);最适宜于促进汉源花椒幼苗植株生长的土壤水分为46.4%田间持水量、并配合施用纯N、P2O5和K2O分别为185、74和185kg·hm-2的肥料组合。研究表明,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和肥料施用量对促进汉源花椒幼苗植株生长和抗逆性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鱼腥草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鱼腥草带侧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研究。结果表明,初代培养以MS 6-BA1.0mg/L NAA0.05mg/L 为最佳,30d 侧芽诱导率可达66.7%;MS 6-BA 2.0 mg/L 2,4-D 0.2mg/L NAA 0.2mg/L 对芽苗的继代增殖效果最好,40d 芽苗的增殖倍数可达7.4,且芽苗较高;以MS 6-BA3.0mg/L 2,4-D 0.5mg/L NAA0.1mg/L 对芽苗的继代增重效果最好,40d 芽苗鲜重为7.358g;以沙和蛭石(1﹕1)为基质瓶外生根效果最好,30d 芽苗生根率可达84%。  相似文献   
7.
为高效利用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废弃资源,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竹叶花椒枝和叶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学成分,发现竹叶花椒叶精油的提取量大于枝精油;枝精油主要化学成分为2-十三酮19.09%,9-十八烯醛11.57%,叶精油为芳樟醇62.01%,2-十一酮9.83%。两种精油主要化学成分相似度较高,16种共同共有化学成分分别占总量的52.51%和87.6%。经血小板聚集仪研究精油抗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发现叶精油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67.4%±24%。因此,生产实践中可考虑混合提取竹叶花椒枝和叶精油,开发为香料、香精及药品的低成本原料。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作物系统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氮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氮及矿质结合有机碳和氮的影响.施肥处理包括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氮及矿质结合有机碳和氮含量,提高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氮分配比例及颗粒有机质C/N.施肥处理颗粒有机碳和氮储量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11.7%~196.8%和13.0%~152.2%,土壤颗粒有机碳对总有机碳储量增加的贡献率为31.5%~67.3%,土壤颗粒有机氮对全氮储量增加的贡献率为14.3%~100.0%;矿质结合有机碳和氮储量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2.0%~75.0%和0.0%~69.8%.各处理颗粒有机碳和氮及矿质结合有机碳和氮储量均以OM处理最高,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高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效果最好.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增加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氮及矿质结合有机碳和氮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Sassafras tzumu)林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后土壤团粒结构,探讨了分形维数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肥力特征和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常绿阔 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和结构体破坏率增大、土壤物理性质变差、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降低,3种人工林中,檫木林较好、 水杉林次之、柳杉林最差;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小;在湿筛条件下, 土壤结构体破坏率随分形维 数的降低而减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这表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 新后由于不同林分对林地土壤组成结构的维护效果不同,导致更新后林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变化 ,林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变化,进而影 响其分形维数的大小。因此,分形维数可作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肥力特征和微生物活动情况的一项综合 性定量化评价指标。同时,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 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四川核桃(Juglan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RAD二代测序技术对42份核桃良种资源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共获得70G clean data,Q30平均为96.3%,并获得160 309个多态性SNPs。聚类、遗传结构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高度一致,42份种质资源聚为两大类,基本反映了两个原始祖先血统,即普通核桃类(AJR,33份)和泡核桃类(AJS,9份),两类群具较高的遗传分化(FST=0.285),且分类与地理位置分布和种群相关;且修正了‘威薄01’、‘白龙1号’和‘石棉巨核’3个品种的类群认定。AJS和AJR类群中分别有9和14个良种为纯血统且亲缘关系较远,而其余的良种均为两个血统的混杂。42个核桃良种资源的核苷酸多样性[Pi(π)]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029和0.286,表明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对于AJR类群,AJS类群的杂合率(He)与核苷酸多态性更大,而SNP数更少,AJS遗传多样性更丰富。这些为四川的核桃种质资源保存和杂交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