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2年以来,作者在长江中下游进行类寄生虫区系调查时,收集了一定数量的粘孢子虫标本。在鉴定这些标本时发现,寄生在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Richardson)和黄Hypseleotris swinhonis(Gnther)的两种粘孢子虫,均系科学上的新物种。现报道如下。所有度量大小均以μm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学研究室。1宜都足孢虫新种 Podospora yiduensis sp.nov.(图) 寄生:赤眼蹲Squaliobarbus …  相似文献   
2.
在整理1982年从湖北省宜都市和1984年从湖北省黄岗市团风镇采集的长江鱼类粘孢子虫标本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寄生于鳜Siniperca chuats(Basilewsky)和蛇(Saurogobio dabrui Bleeker)的两种粘孢子虫,经鉴定是文献中没有报道的新物种1。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病原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4.
用51%的Percoll分离液和DEAE-纤维素层析柱,从自然感染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Zuiew)中分离鳝锥虫(Trypanosoma monopteriChen et Hsieh,1964)。对含虫血液样品分别以2.1×103r/min、2.5×103r/min、2.9×103r/min、3.3×103r/min、3.6×103r/min离心5、10、15、20min,观察红细胞的去除和鳝锥虫存留百分数,结果表明:2.9×103r/min离心15min分离效果最佳。离心分离的混悬液含有锥虫、白细胞、血栓细胞和极少的红细胞,悬混液再经DEAE-纤维素过柱,得到纯净的鳝锥虫。过柱后光学显微镜观察,锥虫形态正常,运动活泼,无血细胞。本方法具有耗时短、回收率高的特点,是把梯度分离和离子交换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为鳝锥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此方法还可以作为快速、准确检测自然状态下黄鳝是否感染锥虫的手段,为鳝锥虫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水霉菌的形态及ITS区分子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从患病黄颡鱼病灶处分离的水霉菌株(HSY)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该菌在18—23℃均能形成游动孢子囊, 但只在20℃才大量释放游动孢子; 在15℃培养约3 周出现大量的藏卵器, 多数顶生, 形态与Saprolegnia litoralis 和Saprolegnia ferax 的均非常相似。序列比对分析显示, HSY 菌株与S. litoralis、S. bulbosa、S. oliviae、S. longicaulis、S. ferax、S. mixta 和S.anomalies 的ITS 区(包括5.8S rDNA)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所选的真菌分为3 个群,HSY 落于第一个群, MP 树显示HSY 菌株与S. litoralis、S. bulbosa、S. oliviae、S. longicaulis、S. ferax 以及S. mixta 枝系均互相平行, 而NJ 树显示其与S. ferax 和S. mixta 更近。综合形态学、ITS 区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将HSY 菌株暂定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    相似文献   
6.
镰刀菌对鱼类致病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伤感染均对金鱼有很强的致死性,15d内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3%和100%,鱼体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发病症状。病理分析表明镰刀菌FF08感染可引起鱼体肌肉组织、肝、肾、肠道均出现较严重的损坏。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细胞变性、坏死、溶解,大量炎细胞浸润,并有菌丝侵入肌肉组织;肝细胞水肿、充血、出血、血管发生血栓,并且镰刀菌分生孢子侵入组织,有强烈的细胞炎性反应;肾脏充血、出血、部分组织坏死崩解;肠道堵塞、肠系膜脱落等病理症状。研究将为鱼类镰刀菌病的侵染机制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锥虫(trypanosome)是最早在鱼类血液中发现、随后在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血液里都有发现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它主要通过水蛭和吸血昆虫传播,使宿主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较全面地了解锥虫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锥虫系统发育研究的四个方面的内容锥虫的起源(介绍了锥虫起源于脊椎动物和起源于无脊椎动物的两种不同观点);锥虫的系统发育方式(单系发育);锥虫的进化是否与寄主存在协同性及进化史上分歧时间的差异性;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层平板法,以滤膜过滤的方法来收集噬菌蛭弧菌,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udrophil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t)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宿主菌,进行噬菌蛭弧菌的分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接触酶检测和寄生性确认对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结果表明未使用滤膜过滤,采用自来水琼脂双层平板法分离噬菌蛭弧菌的效果较好;并经过接触酶和寄生性检测初步鉴定此BD-SPOI菌株为噬菌蛭弧菌.  相似文献   
9.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及电镜技术对蟹累枝虫(Epistylis eriocheiri)的形态学、表膜下纤维及超微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研究发现:(1)光镜下该种群体双叉分支,活体时虫体表膜柔软,完全伸展时呈长筒状;大核马蹄形,呈横位;伸缩泡单个,斜卧口围缘下方。口围缘纤维上连细密的环状纤维,下接两端较为粗壮,中间细长的纵长纤维,构成了连续的表膜下纤维系。(2)电镜下该种表面具沟、嵴、横纹结构,沟嵴相互交错;口围纤毛花瓣状;虫体表膜层呈齿状,具嵴状突起、泡间微管、表膜孔,胞质层包括内含胞器单一的致密原生质层和富含胞器的疏松原生质层。研究对该种的上述特征在虫体的收缩机制及与其他相似种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研究测定了寄生于草鱼肠道的鲩肠袋虫的18S rDNA序列。鲩肠袋虫的18S rDNA基因序列包括1638个碱基。分别用3种分析方法(邻接法、最大简约法、贝叶斯法)构建了毛口亚纲的系统发育树,得到结果如下:均支持毛口亚纲为单系发生且内分前庭目、内毛目和澳大利亚枝3个类群(100%Bay、100%MP、100%NJ);均支持内毛目(100%Bay、98%MP、93%NJ)、澳大利亚枝(100%Bay、97%MP、99%NJ)的单系性和前庭目的并系性。3种构树方法都支持鲩肠袋虫与澳大利亚枝聚类(100%Bay、100%MP、100%NJ),而后与"内毛目+前庭目(部分)"构成姊妹群(100%Bay、85%MP、72%NJ);而结肠小袋纤毛虫与"澳大利亚枝+鲩肠袋虫"以及"内毛目+前庭目(部分)"分枝并列,共同构成毛口亚纲(100%Bay、100%MP、100%NJ)。这暗示了肠袋虫类群在系统发育上的并系性和其分类阶元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