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8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民间最古老的防蚊方法,系采用多种野生植物如艾、苦蒿、草烟梗、野菊花等枝叶,点燃熏烟驱虫。自发展蚊香之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大多用具有安全、快速击倒的天然除虫菊制作蚊香。1949年人工合成了丙烯菊酯,便取代了大部分天然除虫菊用于蚊香制造。由于开发了稳定的拟除虫菊醋,随之日本电热、化学热驱虫器开始问世。电热除蚊器(electric mosquito destroyer)亦称电器蚊香,系由含加热电阻的恒温加热器和熏蒸药片两部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沙地蔓荆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灌丛沙堆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沙质草原和沙漠边缘,对亚热带湿润区灌丛沙堆的形成、演变过程并不清楚。以鄱阳湖沙地为研究区,通过样方调查和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不同沙化程度下蔓荆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鄱阳湖沙地蔓荆沙堆的形态以盾形为主,其冠幅变化幅度为1.2—18.2 m~2,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显著高于流动沙地;对灌丛沙堆的形态参数来说,其长轴与短轴在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流动沙地上呈二次函数关系;半固定和流动沙地上沙堆底面积与沙堆高度呈二次函数关系(r0.6);3种类型沙地上灌丛底面积与沙堆体积之间极显著线性相关,其中半固定沙地线性函数的斜率最大;除固定沙地的沙堆高度和半固定沙地的灌丛高度外,3种沙地上蔓荆灌丛与沙堆的其他形态参数间均极显著相关,说明随着沙地的固定,蔓荆灌丛有利于沙堆水平尺度的增长;3种沙地上蔓荆沙堆均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将增加未来高温与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然而高温与干旱的交互作用对农作物生长、养分含量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还不甚清楚。因此,研究高温与干旱交互作用对农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将为准确评价农作物对未来极端气候条件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全球第四大经济作物——西红柿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智能气候箱中模拟高温和干旱环境。共设置两个水分处理(正常浇水;干旱)与两个温度处理(常温-26℃/19℃(白天/夜间);高温-42℃/35℃(白天/夜间)(7d))。主要测定指标包括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比叶面积、养分含量(全氮、全磷)、光合元素利用效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光合磷素利用效率)。研究表明,高温、干旱单独作用以及交互作用均显著降低了根、茎、叶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并且高温干旱交互作用使总生物量降低最多。在生物量分配方面,高温单独作用显著降低了根质量分数以及根冠比,而干旱单独作用增加了根质量分数、茎质量分数以及根冠比,但降低了叶质量分数。在养分含量方面,高温单独作用导致叶片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降低、茎全磷含量显著增加、根全磷含量显著降低。干旱单独作用导致叶片、茎全磷含量显著降低、根全氮含量显著升高。高温与干旱交互作用对生物量分配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与干旱胁迫单独作用类似。在光合元素利用效率方面,高温、干旱单独作用均降低了幼苗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光合磷素利用效率,并且高温加剧了干旱对光合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况下,高温与干旱交互作用可能会对农作物产生更大威胁。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GA_3和Spd对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开花花期和开花品质的影响,研究了外源GA_3和Spd对杜鹃开花期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GA_3对花期有显著的提前作用,Spd对花期有明显的延迟作用,但两者均使花期延长、花径增大且成花率提高。GA_3和Spd处理提高了花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_2浓度(Ci);GA_3处理提高了叶片的蒸腾速率(Tr),而Spd使叶片的Tr下降,两者均有效缓解了末花期叶绿素含量的下降。GA_3和Spd处理显著降低了花瓣MDA含量,提高了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并减缓了末花期SOD的下降,有效延缓了衰老进程,延长花期。以1 600 mg L~(–1) GA_3和0.10 mmol L~(-1) Spd处理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杜鹃花的观赏品质。  相似文献   
6.
贵州高原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功能分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国佳  李秋华  陈椽  商立海  张垒  欧滕  高廷进  李钥  邓龙 《生态学报》2015,35(17):5573-5584
为了解贵州高原水源红枫湖水库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于2012年至2013年枯水期(11月)、平水期(4月)、丰水期(7月)对红枫湖浮游植物与水体进行分层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库浮游植物可分为25个功能群,其中S1、F、J、B、D、S2、Y、LM是红枫湖主要代表性功能群,而W1、A、W2、K、X3出现频率较低,主要功能群生境特征都适应于中富营养水体,S1适应于透明度较低、混合程度较高的中富营养水体,F适应于深层混合的中至富营养湖泊,J适应于混合的高富营养浅水水体,B对分层敏感适应于中营养水体;各采样点主要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变化大体相同,枯水期、平水期各采样点功能群较少,丰水期功能群最为丰富;水温是影响红枫湖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变化的主要因子;浮游植物生长策略变化规律为:枯水期CR/R/S策略藻种→平水期R/CR/CS策略藻种→丰水期R/CR/CRS/C策略藻种,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在物质供给、能量输入均较理想的条件下能充分生长,随着能量限制程度的增加而较其他类群更具耐受性;通过浮游植物功能群与水体环境相互关系可以得出:红枫湖水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类、特点及救治注意事项。方法:对136例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交通事故致胫腓骨骨折以多发伤及复合伤多见,经早期彻底清创、恰当的骨折固定、抗生素应用等,治愈77例,截肢2例,伤口浅表感染6例,骨髓炎1例。结论: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大多伤情严重,感染率高,且开放性居多,早期及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类、特点及救治注意事项。方法:对136例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交通事故致胫腓骨骨折以多发伤及复合伤多见,经早期彻底清创、恰当的骨折固定、抗生素应用等,治愈77例,截肢2例,伤口浅表感染6例,骨髓炎1例。结论:交通事故伤中胫腓骨骨折大多伤情严重,感染率高,且开放性居多,早期及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在治疗假性近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和重庆佑佑宝贝妇儿医院眼科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00例假性近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00)。对照组给予滴眼液缓解眼疲劳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6个月后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疲劳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裸眼视力分别为(0.75±0.05)和(0.81±0.04),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屈光度分别为(+0.05±0.50)和(+0.06±0.4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正相对调节量检测结果依次是(-1.98±0.07)和(-2.51±0.24),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儿视觉感知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视觉功能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疲劳调查显示观察组患儿视疲劳评分分别为(6.90±0.89)分和(3.91±0.8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觉感知功能,从而减少视疲劳,预防近视。  相似文献   
10.
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BF)、针阔混交林(MF)、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FF)、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林(SF)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林(CF)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1)在5种森林生态系统中, 土壤碳含量和碳贮量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地降低, 且与土壤深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2)地被物碳贮量分别为SF(23.97±1.77) > FF(21.35±3.64) > MF(11.78±1.21)>CF(9.09±0.91) >BF(8.16±1.34 103 kg C·hm–2), 对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贡献率差异不显著, 约占3%~4%; 3)乔木层对植物碳贮量贡献最多, 根系碳贮量占植物碳贮量的比例在13%~19%之间; 4)SF和FF的碳贮存以植物为主, MF、BF和CF的碳贮存则以土壤为主; 5)整个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依次为SF(729.92±43.49)>FF(618.86±53.97)>MF(353.88±21.76)>BF(247.79± 17.15)>CF(244.52±18.70 103 kg C·hm–2), 差异显著, 对应的短期碳固定能力则依次为2.97、3.80、5.15、3.33和4.84 103 kg C·hm–2·a–1。在没有破坏性干扰前提下,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是大气中碳沉降的潜在碳汇。合适的树种及其搭配比例、造林模式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是促进该区域植被快速恢复和增加碳贮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