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中国角蝉总科18种昆虫(叶蝉17种,角蝉1种)的成虫“网粒体”进行了超微结构及合成部位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体表网粒体均合成于马氏管第三区( MT3)管壁细胞的高尔基体;这些网粒体可被分为4种类型:小球形网粒体(SB)、棒状网粒体(RB)、多室大球形网粒体( LMB)及少室大球形网粒...  相似文献   
2.
中国陕西圆颚切叶蚁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采自陕西太白山的圆颚切叶蚁属StrongylognathusMayr1新种瘤点圆颚切叶蚁S.tylonum,sp.n.。该新种与卡氏圆颚切叶蚁S.karawajewiPisarski相似,但前者上颚外缘具4个小的疣突,并胸腹节末端具1对非常钝的小齿,腹柄节下方不具齿突,第1腹柄节顶端水平。文中提供了该属中国已知3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袁飞敏  魏琮 《昆虫学报》2021,64(10):1205-12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无鼓膜发音器的华蝉族(Sinosenini)昆虫在蝉总科(Cicadoidea)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依据在陕西宁陕采集的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标本,对华蝉族的合哑蝉K. caelatata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蝉总科其他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然后利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分别构建了蝉总科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合哑蝉线粒体基因组长14 960 bp (GenBank登录号: MN922304),其基因组成、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等,与蝉总科其他类群具相似特征。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表明,atp8, nad6和nad2为易变基因,而cox1比较保守。非同义替换率和同义替换率比表明,蝉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处于高水平的纯化选择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蝉次目(Cicadomorpha)的单系性,该次目3个总科的关系为:角蝉总科Membraciodea+(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didea)。无鼓膜发音器的哑蝉属与蝉亚科(Cicadinae)的蜩蝉族(Dundubiini)相关类群聚在一起,且与寒蝉属Meimuna关系最近;黑蝉族(Cicadatrini)的草蝉属Mogannia和音蝉属Vagitanus则与姬蝉亚科(Cicadettinae)相关类群聚在一起;日宁蝉属Yezoterpnosia并非一个单系群。【结论】华蝉族应从姬蝉亚科转移至蝉亚科并与蜩蝉族(Dundubiini)合并,而黑蝉族应从蝉亚科转移至姬蝉亚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具有不同发声机制的蝉科昆虫系统演化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4.
5.
对蝉次目3个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代表类群(12种成虫)的足、消化道和马氏管的形态结构及其分化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提出蝉次目昆虫消化道及马氏管整体结构可被划分为两种类型的观点(蝉总科和沫蝉总科消化道及马氏管整体结构为同一种类型,角蝉总科消化道及马氏管整体结构为另一种类型),并分别绘制了两种类型的模式结构图;基于成虫的马氏管比较形态学研究,提出蝉次目昆虫成虫马氏管可被划分为6部分的观点,并分别绘制了角蝉科、叶蝉科、蝉科和沫蝉科成虫的马氏管区域分化模式结构图。研究结果表明,蝉次目昆虫的足、消化道、马氏管的形态、功能分化与其生物学、行为生态学特性等密切相关,其形态学特征既为蝉次目各类群的单系性提供了重要支持证据,也为进一步从行为学、生态学、生物学等方面探讨蝉次目的系统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信息;研究结果支持蝉总科和沫蝉总科为姊妹群的观点,即蝉次目3个总科的系统关系为角蝉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  相似文献   
6.
钟海英  张雅林  魏琮 《昆虫学报》2020,63(4):421-432
【目的】本研究通过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进一步了解蝉科(Cicadidae)代表种类的消化道形态和功能分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合哑蝉雄成虫消化道的整体形态以及食道、滤室(中肠前端及后端、马氏管基部、后肠基部)、滤室外中肠(锥形体、中肠环)、后肠(回肠、直肠)的一般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同时对滤室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合哑蝉消化道由食道、滤室、滤室外中肠及后肠组成。食道狭长,被有上表皮和内表皮。中肠前端、中肠后端、马氏管基部以及后肠基部被一肌肉鞘包围形成滤室构造。组成中肠前端和后端的细胞基膜高度内褶,顶端的微绒毛发达。中肠后端分布许多线粒体和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滤室外的中肠包括膨大的锥形体、中肠环。其中,锥形体由两种细胞组成;中肠环分为前、中、后3个不同的区段。前中肠细胞包含大量的分泌颗粒、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溶酶体;中中肠细胞含有分泌颗粒;后中肠细胞包括许多低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和滑面内质网。类铁蛋白颗粒零星分布于中肠环的前、中区段。组成锥形体和中肠环前端的细胞顶端微绒毛被丝状物质覆盖。后肠被有一层表皮。食道、中肠环中段、直肠细胞中含有微生物。【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合哑蝉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方面的信息为其功能分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相关微生物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共生菌与蝉总科昆虫的协同进化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为明晰蝉类昆虫唾液腺中细菌的组成及其中是否存在内共生菌Candidatus Sulcia muelleri。【方法】以斑透翅蝉Hyalessa maculaticollis (Motschulsky)为材料,采用16S rR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其唾液腺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斑透翅蝉唾液腺中共存在7种细菌,分别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其中绿脓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肠杆菌Enterobacter sp.为优势细菌,分别占克隆总数的48.7%;另外5种细菌(反硝化细菌热单胞菌Thermomonas brevis、鞘胺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芽孢杆菌Bacillus sp.、厌氧球菌Anaerococcus sp.和Methyloversatilis sp.)总共占克隆文库的2.05%。【结论】首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明晰斑透翅蝉唾液腺的细菌群落;其细菌群落组成相对简单,且两种细菌占主导地位;此外,头喙亚目昆虫体内特有的内共生菌Candidatus Sulcia muelleri未在斑透翅蝉唾液腺中检测出,表明该共细菌可能仅在腹部的贮菌体中分布;斑透翅蝉唾液腺中的细菌是否普遍存在于蝉科昆虫唾液腺中以及在取食韧皮部汁液过程中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红蚊属一中国新记录种记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伊内兹氏红蚁MyrmicainezaeForel,1902,中国新记录MyrmicainezaeForel,1902,Rev.SuisedeZool.10:226.MyrmicainezaeForel,Bingham,1903,Faun,Bri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