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用有机溶剂/去污剂(solvent/detergent, S/D)病毒灭活处理对破伤风抗毒素质量的影响。方法 3批破伤风抗毒素样品,每批样品取3等份,向其中2份中分别加入磷酸三丁酯(tri- n -butylphosphate, TNBP)和吐温-80(Tween 80)至终质量分数为0.3%和1%;一份放置在(25±1)℃水浴中振摇6 h后取样,另一份放置在(30±1)℃水浴中振摇4 h后取样;向第3份破伤风抗毒素原液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混匀后室温放置作为对照。各样品经超滤后检测其效价和蛋白质含量,同时用SDS-PAGE电泳和凝胶过滤色谱柱测定。结果 破伤风抗毒素原液样品经过S/D病毒灭活处理后,其动物效价与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蛋白质含量、分子大小分布无明显变化,多聚体、二聚体及F(ab′) 2含量也无明显变化。结论 S/D病毒灭活处理对破伤风抗毒素的效价,蛋白质含量,分子大小分布,多聚体、二聚体及F(ab′) 2含量均无明显影响,可以作为破伤风抗毒素病毒灭活的候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制备A型肉毒聚合类毒素,研究获得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方法.通过碳二亚胺法,聚合A型肉毒类毒素,免疫小鼠,用ELISA检测抗体,成功地制备了A型肉毒聚合类毒素,免疫小鼠获得高效价免疫血清,且该免疫血清具有中和活性,研究A型肉毒聚合类毒素抗原的作用机制,获得具有中和活性的保护性抗体,对肉毒毒素中毒的防治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温度条件对马免疫血浆外观和效价的稳定性影响,为马免疫血浆的采集、分离、贮存、运输及抗毒素生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破伤风类毒素及肉毒A、B、E、F型类毒素制备的马免疫血浆,分别放置于2~8℃、20℃、37℃3种温度下,并分别于0、1、3、6、12个月取样,依据《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效价检测。结果破伤风及肉毒A、B、E、F型马免疫血浆在2~8℃条件下,放置12个月稳定性良好,外观及效价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规定要求。20℃与37℃下放置的马免疫血浆随着时间的延长,外观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浑浊,效价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低效价组比中、高效价组的效价下降明显,且温度越高效价降低幅度越大。结论马免疫血浆在2~8℃条件下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4.
将F型肉毒梭菌经适宜条件产毒培养后,以硫酸铵盐析和酸沉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的F型肉毒毒素,用分段脱毒法脱毒制备类毒素,分别免疫豚鼠、马匹后测定免疫血清抗体效价。结果显示,两种工艺制备的毒素其类毒素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一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I)是一种由于Ⅰ型胶原形成障碍,导致骨脆性增强为主要症状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和中等程度的关节畸形等症状。成骨不全 基因分别定位于17q21.31 q22和7q22.1,其致病基因分别为COL1A1和COL1A2。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成骨不全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在COL1A1遗传位点发现紧密连锁(LOD=9.31;θ=.00)。突变检测发现在 COL1A1基因第26内含子5′端剪接位点处存在一由GT转换为AT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引起的异常剪接是导致成 骨不全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先天免疫中的作用, 克隆了中华鳖STING基因(PsSTING)的cDNA序列, 其全长为2145 bp, 包含1152 bp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38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 PsSTING蛋白N端含有4个跨膜区和2个RXR内质网滞留基序, C端有1个解旋酶结构域。qRT-PCR结果显示, PsSTING在中华鳖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小肠、胃、皮肤、肌肉和血细胞等组织中均能表达, 其中在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肝脏、小肠和肺, 而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最低; 用嗜水气单胞菌、LPS和poly(I:C)刺激后, PsSTING基因呈现出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 在刺激12h 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4h达到最高值, 在48h后逐渐恢复到初始水平, 其蛋白表达量在脾脏和小肠中明显增加。体内RNA干扰后, 小肠中PsSTING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 IFN信号通路中TBK1、IRF3、IRF7、STAT6和IFN-β等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PsSTING基因, 能够显著激活pIFN-β-luc的启动子。研究结果表明PsSTING基因参与调控了中华鳖的先天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种由于Ⅰ型胶原形成障碍,导致骨脆性增强为主要症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和中等程度的关节畸形等症状。成骨不全基因分别定位于17q21.31-q22和7q22.1,其致病基因分别为COL1A1和COL1A2。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成骨不全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在COL1A1遗传位点发现紧密连锁(LOD=9.31;θ=.00)。突变检测发现在COL1A1基因第26内含子5′端剪接位点处存在一由GT转换为AT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引起的异常剪接是导致成骨不全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辛酸沉淀结合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破伤风抗毒素马免疫血浆,获得高质量的马IgG,为抗毒素F(ab')2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辛酸沉淀马血浆过程中的pH、辛酸浓度以及血浆稀释倍数的实验设计(DoE),研究不同条件对IgG纯度、效价、比活性、浊度以及过滤速度的影响,确定各工艺参数的可操作区间,并结合Capto 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以流穿模式进一步纯化IgG。结果马血浆经一步辛酸沉淀获得的IgG纯度(SDSPAGE)大于92%、分子排阻色谱(SEC)纯度大于95%,比活性较血浆提高2.14±0.29倍;辛酸沉淀后的IgG样品经阴离子交换层析,可有效去除聚合体以及小分子杂质,将纯度提高至95%(SDS-PAGE)和98%(SEC)。结论马血浆经辛酸沉淀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可获得高纯度、高比活的IgG。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采自云南昆明的毛果蝇属缘毛果蝇种复合1新种:亚平毛果蝇Hirtodrosophila yapingi sp.nov.。研究标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北海道大学博物馆及英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亚平毛果蝇,新种Hirtodrosophila yapingi sp.nov.(图1~27)新种与报道自尼泊尔和中国云南的缘毛果蝇H.limbicostata(Okada)1966相似。两个种的区别在于腹部的斑纹和产卵瓣的形状。新种雌成虫腹部每节背板基部具浅色宽带,在第3和第4背板上被暗色带遮断;缘毛果蝇雌成虫腹部主要为暗棕色,各节背板基部中央具浅色斑,形成向腹中部下行的、中断的浅色纵带,并在靠近腹背板基部角处具小的较不明显的浅色区域。此外,新种雌成虫具明显较窄的产卵器(尤其是在端半部),产卵瓣端部不向内弯曲,而缘毛果蝇雌成虫产卵器宽得多,产卵瓣端部显著向内弯曲。正模♂,云南昆明筇竹寺,2006-08-22,户田正宪、高建军采。副模:7♂♂,6♀♀,同正模;3♂♂,3♀♀,2006-08-20,其余同正模;1♀,2007-09-16,高建军采,其余同正模。词源:新种以中科院院士、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研究员之名命名,以感谢张先生对作者在果蝇分类及系统进化研究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云南果蝇属暗果蝇种组的核型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新近发现于我国云南的果蝇属暗果蝇种组(Drosophila obscura species group)种类D.luguensis、D.dianensis和D.limingi的有丝分裂中期核型,并将3个种的核型与各自的近缘种类进行了比较。D.luguensis具2n=12条染色体,包括3对中央着丝粒(V形)染色体、2对近端着丝粒(棒状)染色体以及1对微小(点状)染色体。其中X和Y染色体均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D.dianensis和D.limingi具2n=10条染色体,包括1对大的V形常染色体,1对小的V形常染色体,2对J形(亚中着丝粒型)常染色体和1对点状染色体。其中X染色体为J形,Y染色体为短棒状。基于核型比较的结果以及D.sinobscura亚组地理分布的资料,结合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认为D.luguensis可能保留了该亚组祖先种类的核型。D.sinobscum的核型(2n=12:2V,1J,2R,1D)可能由一个pre-“sinobscura-hubeiensis”谱系的一个分支通过臂间倒位演化而来,而D.hubeiensis的核型(2n=10:4V,1D)可能由该谱系的另一分支通过着丝粒融合(2对近端着丝粒常染色体的融合)而形成。推测在D.dianensis和近缘欧洲种D.subsilvestris(2n=12:3V,2R,1D)间、D.limingi和东亚近缘种D.tsukubaensis(2n=12:3V,2R,1D)间的物种分化过程中,可能有相似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