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红侧沟茧蜂对烟草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董文霞  胡保文  张钟宁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4,24(10):2252-2256
中红侧沟茧峰 Microplitis mediator是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的主要内寄生蜂 ,是优良的蜂种 ,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迄今 ,有关中红侧沟茧蜂的化学生态的研究甚少。利用触角电位技术 ,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对烟草叶片粗提物和烟草中 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并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的触角电位反应随日龄的变化。以嗅觉仪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对烟草粗提物、烟草中 4种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利用烟草释放的气味向烟草定向 ,进而找到其寄主——棉铃虫 ,也佐证了烟草同样是棉铃虫的重要寄主植物的论点。雌蜂对脂肪族化合物反应最强 ,对芳香族化合物和糠醛 (杂环化合物 )的反应居中 ,对萜类化合物反应较弱或者不反应。表明烟草挥发性物质在中红侧沟茧蜂寻找寄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挥发物各组分的作用存在着差异。雌性中红侧沟茧蜂对顺 - 3-己烯醇的触角电位反应随日龄的增加而变化。 1日龄的雌蜂的反应较弱 ,2日龄、3日龄的雌蜂反应较强 ,4日龄、5日龄的雌蜂的反应又减弱。这与该蜂产卵习性相符 :羽化当天的雌蜂产卵较少 ,羽化 2~ 3d之后的雌蜂产卵量较大  相似文献   
2.
苗进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7,27(10):3973-3982
应用可视DC-EPG方法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在9个品种茶苗上的口针刺探行为,共发现并初步确定了7种主要波型,即A波、S波、C波、E波、F波和R波、以及非刺探波NP波。A波为刺探波,S波为口针向韧皮部刺探和进入韧皮部中的分泌唾液波,C波为口针到达韧皮部之前的主动取食波,E波和F波为口针在韧皮部中吸收波,R波为取食间歇波。以该叶蝉在不同品种茶树上的平均刺探次数和各波形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或者以其在不同品种茶树上含有各波形的单次刺探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均将9个品种分为3个不同的组。S、E和F波对应着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主要取食活动,可能与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密切相关。以S、E和F各波的平均持续时间、以及含有各波形的单次刺探的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对品种的抗性强弱排序,评判9个茶树品种抗叶蝉取食能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龙井长叶、黄旦、政和大白茶、黔湄601、红芽佛手、中茶102、中茶302、龙井43和安吉白茶。该顺序与田间查得的9个品种茶树上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一致,表明DC-EPG方法简捷、可信度高,可作为检测茶树品种对叶蝉抗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茶园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种群的RAPD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建玉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7,27(5):1887-1894
用RAPD技术对华东地区7个茶园的黑刺粉虱种群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具特异性的引物,扩增出248条长度约为200~2000bp的DNA条带,其中19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80.24%。经Popgene软件分析,黑刺粉虱种群平均水平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砚)为48.33%,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2910,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日)为0.4442,表明黑刺粉虱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各种群问遗传分化程度(Gst)较高,达0.3749,其中PPL以福建武夷山区的九龙山种群(JLS)最高,达77.42%,其次为安徽九华山种群(JHS)的65.73%;而且两种群的HE,H等遗传指标均较高。以NTSYSpc软件包,基于Nei's遗传距离对昆虫个体进行UPGMA和NJ法聚类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并进行多维标度分析(MDS)。系统树显示:同一种群的个体优先聚类,遗传相似度高的种群依次聚类。多维标度分析也显示:浙江杭州、富阳和绍兴3种群集中分布,安徽宣城种群靠近该3种群;而九华山种群则与武夷山区的九龙山种群聚拢;福建金山种群独立成簇。多维标度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认为粉虱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相关性;两个山地种群的多样性有别于其它种群,是因为山地环境和气候引起粉虱适应性的生态地理分化。  相似文献   
4.
安徽茶园节肢动物与鸟类区系结构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来对安徽省四大茶区节肢动物与鸟类的考查结果,探讨了茶园节肢动物与鸟类区系的组成、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以及优势种的生态对策,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天敌之间的互作关系,提出了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强化生态控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韩宝瑜  陈宗懋 《生态学报》2000,20(3):495-501
采用培养皿,①承接茶蚜自然分泌蜜露;②惧蜜露浓缩后点于培养皿中心。逐头释放瓢虫于分别胃这2类蜜露的培养皿中心进行生物测定,两个试验均证明:①蜜露强烈地吸引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随着蜜露浓度呈梯并地增大,搜寻时间极显著地延长(P〈0.01);②蜜露可激发瓢虫的搜索行为由广域搜索型转换为地域集中搜索型。前0 ̄5s局限在较小范围内不断地转向,即搜索速度小,转动角度大。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 变种最敏感,搜索和  相似文献   
6.
迷迭香挥发物不同组合对假眼小绿叶蝉行为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茶园群落中非茶植物气味引诱或驱避重要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效应,遂将茶园常见杂草迷迭香挥发物中樟脑、α-松油醇和石竹烯分别配成10-2g/m L剂量,再等量组成混合物,在每个橡皮头上载100#L制成诱芯,附于素馨黄粘板上,于茶园中诱捕假眼小绿叶蝉,发现这种三组分诱芯明显地驱避假眼小绿叶蝉。将行为反应中分别对假眼小绿叶蝉呈现显著引诱效应的10-2g/m L樟脑、10-4g/m L石竹烯、10-6g/m Lα-水芹烯、10-4g/m Lα-松油醇和10-8g/m L桉树脑等量配成五组分混合物,同法制成诱芯,附于素馨黄粘板,诱捕假眼小绿叶蝉。发现五组分诱芯:(1)显著引诱假眼小绿叶蝉,诱效稍强于现价段茶园中使用的源于茶梢挥发物的诱芯;(2)每日诱捕的假眼小绿叶蝉数与天数呈抛物线关系;(3)加入液体石蜡作为缓释剂,可将诱效的半衰期延长2.5—4.0d;(4)18:00—6:00诱得的假眼小绿叶蝉数量占全天的70%—75%。分析认为:非茶植物迷迭香的挥发物中含有显著引诱假眼小绿叶蝉信息物质,这类信息物质制成的五组分诱芯的诱效较强,可以作为一种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手段,早晨和黄昏是最佳诱捕时分。  相似文献   
7.
无翅茶蚜对茶树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宝瑜  韩宝红 《生态学报》2007,27(11):4485-4490
分别使用昆虫触角电位仪(EAG)和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无翅茶蚜Toxopteraaurantii Boyer对14种茶树挥发性化合物、14种挥发物中"绿叶气味"组成的混合物(GLV)、14种挥发物的混合物(ACB)、以及新鲜嫩叶、芽、嫩茎、成叶和茶蚜为害嫩叶(ADYL)的EAG反应和行为反应。ACB引出最大的EAG反应值,茶树挥发物主要组分Z-3-己烯-1-醇、E-2-己烯醛、n-己醇、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醇也引起较大的EAG反应值。4种正常茶梢的器官也引出较大的EAG反应,以嫩叶最强、依次为芽、嫩茎和成叶。有趣的是ADYL引出弱的负的EAG值。用嗅觉仪进行的生物测定表明,嫩叶以及主要的茶梢挥发性成分乙酸-Z-3-己烯酯、水杨酸甲酯、E-2-己烯-1-醇和Z-3-己烯-1-醇等也具有较强引诱活性。研究显示无翅茶蚜可能利用茶梢挥发物作为利它素而寻觅适宜的取食场所,如茶树嫩梢。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在不采取任何营林和治虫措施的皖南九连山林场马尾松纯林中设林分相似的2块样地,面积均为22m×22m。1997年1月~1998年12月,每月1次垂直分层对两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表明每样地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昆虫和蜘蛛类群的物种数占该样地总物种数的百分比分别约52%、14%、8%和20%;每样地的益害物种数之比都约为11.2;益害个体数之比是15.7和16.6;相同林间层次的优势目昆虫或优势种蜘蛛相同;每样地的物种数量都是以灌木草本层最多,依次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两样地乔木层、灌木草本层、土壤层和枯枝落叶层的节肢动物平均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39.6%、33.1%、22.8%和4.6%。3~8月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较大,5、8月为物种数高峰期。主成分分析显示群落的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韩宝瑜  陈宗懋等 《生态学报》2001,21(12):2131-2135
触角电位(EAG)研究和选择性行为反应表明茶梢受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害后能释放引诱导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的互利素,茶蚜、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体表和茶蚜蜜露中含有吸引异色瓢虫的利它素,其中的少数特异性组分引诱活性较强。源于茶园、桑园和菜园的互利素或利它素对各自生境中的异色瓢虫更具刺激性,显示了生镜特定性。EAG剂量反应表量茶园中的显明变种比显现变种稍敏感,这可能是由于前者触角上的化感器数量较多所致。  相似文献   
10.
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蜘蛛群落组成及动态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宝瑜 《蛛形学报》2005,14(2):104-107
2002-2003年,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山林间的有机茶园、植被贫乏的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的茶丛及地表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蜘蛛6224个体,分属于8科14种;无公害茶园蜘蛛7430个体,分属于8科16种;有机茶园蜘蛛8005个体,分属于12科29种。3类茶园中,3~5月、10~11月蜘蛛的物种数和个体数较多,7月、12月种数和个体数较少。本研究中的普通茶园植被较少,茶园管理稍粗放,滥施化学农药,蜘蛛种数和个体数均为最少。无公害茶园周围植被虽较少,但管理精细,一般根据防治指标施药,蜘蛛种数和个体数多于普通茶园。有机茶园植物相对繁盛,不施药,蜘蛛种数和个体数最多。茶园环境和管理措施对蜘蛛群落的组成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