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螺旋粉虱对10种寄主植物的趋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随机摆放寄主植物(呈圆形)和采用Y形嗅觉仪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螺旋粉虱成虫对多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趋性差异,寻找诱集植物,为螺旋粉虱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0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螺旋粉虱成虫趋向于在番木瓜和番石榴上停落、取食和产卵;在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Y形嗅觉仪实验中,螺旋粉虱雌成虫对番木瓜、番石榴的趋向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采用绝对寄主适应度(W)和相对寄主适应度(W_r)模型评估了瓜实蝇对39种寄主的适应性表现。结果发现瓜实蝇可以在所有供试寄主上产卵,但其幼虫不能在苹果、牛油果、佛手瓜以及百香果上完成发育,因此共得到35个有效评估值。研究也发现无论是绝对适应度(W)还是相对适应度(W_r)的评估值,都能使35种寄主显著地聚为两类,其中笋瓜、葫芦瓜、南瓜、黄瓜、香瓜为瓜实蝇嗜好寄主,其他30种为普通寄主。综上,瓜实蝇对不同寄主的适应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寄主生态位可能存在着核心的"嗜好寄主"和周缘的"普通寄主",从而在瓜实蝇的寄主适应及寄主扩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可利用瓜实蝇对不同寄主适应度的差异来防治该虫,如可在"普通寄主"园区堆积嗜好寄主诱杀瓜实蝇。  相似文献   
3.
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分布与寄主植物种类调查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是新入侵海南的外来有害生物,2006年4月在海南陵水已发现该虫传入。作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对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分布与为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螺旋粉虱目前已分布至除昌江县和东方市以外的全岛其它15个市县,在吊罗山和尖峰岭保护区的林业局生活区也有分布;调查显示,螺旋粉虱寄主植物达47科120种,其中包括热带果树、蔬菜、热带作物、粮食作物、观赏与园艺作物,印度紫檀、榄仁树、番石榴、番木瓜、木薯、番荔枝、香蕉、茄子、四季豆等作物及美人蕉、飞扬草、野甘草等受害最为严重。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受害程度进行了初步划分,并对防控工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螺旋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是一种新入侵海南的重要害虫。本文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实验, 对螺旋粉虱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螺旋粉虱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88℃和511.86日·度, 在海南一年可发生8~9代。在18~32℃恒温条件下, 螺旋粉虱世代发育历期为26.63~57.16 d, 其中卵期7.15~15.93 d, 1龄若虫期4.00~11.03 d, 2龄若虫期3.83~7.53 d, 3龄若虫期4.09~8.64 d, 拟蛹期7.56~14.03 d。在18~32℃条件下, 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 但在18~28℃则为直线关系; 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其繁殖, 14℃恒温条件下无法完成世代发育。成虫不活跃, 活动有明显的规律性, 晴天活动多集中在上午, 阴天活动少, 雨天不活动。  相似文献   
5.
双钩巢粉虱Paraleyrodes pseudonaranjae Martin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新发现的一种外来害虫。本文对双钩巢粉虱在海南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各虫态形态特征及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钩巢粉虱在海南省的各个县(市)都有发现,其在海南省的寄主植物共有20科29属37种,主要为害椰子、槟榔、番石榴、柑桔及番荔枝。双钩巢粉虱的发育经卵、若虫(分4个龄期)发育到成虫。在18~27℃条件下,双钩巢粉虱世代发育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在27℃时最短,为16.38 d,18℃最长,需37.41 d,在30℃发育减缓,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双钩巢粉虱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56℃和307.75日.度,在海南一年可发生16~17代。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饥饿和未饥饿的拟小食螨瓢虫Stethorus parapauperculus成虫取食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前后的运动格局变化,为探明其搜索行为的生态学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Nakamuta装置原理,跟踪并绘制拟小食螨瓢虫成虫取食前后的运动轨迹,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运动轨迹进行处理,获取其统计参数,对比分析该瓢虫在两种状态下取食前后的搜索距离、搜索速度、搜索角度变化等特征,并阐述其搜索行为特性。【结果】饥饿24 h和未饥饿瓢虫取食单头朱砂叶螨所需时间分别为(5.99±0.91)min和(2.25±0.58)min。饥饿24 h的瓢虫在取食前多呈直线或锐角行走,运动轨迹主要分布于试验区域近边缘处,且各停点间曲线距离、搜索速度均大于取食后;取食后掉头次数频繁,活动角度转换增大,运动轨迹主要在猎物附近区域进行搜索,且在取食后60~75 s的搜索距离、搜索速度与取食前均存在显著差异。未饥饿状态瓢虫取食前后运动轨迹角度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且各停点间的曲线长度、搜索速度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结论】拟小食螨瓢虫成虫对猎物的搜索行为受其饥饿状态的影响。饥饿状态下,取食前为广域型搜索,取食后一段时间内为地域集中型搜索;未饥饿状态下的瓢虫取食前后的搜索行为则无明显规律,其搜索类型兼有广域和地域集中型搜索特征,具有一定随机性。  相似文献   
7.
2009年6月在海南部分地区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上首次发现黑斑新小叶蝉Singapora nigropunctata Mahmood暴发,该虫为海南新记录。本文记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对其在海南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以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Riley)为猎物观察了拟小食螨瓢虫Stethorusparapauperculus Pang的发育历期、捕食量、捕食作用及干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拟小食螨瓢虫取食六点始叶螨时完成一个世代需23.2 d,幼虫1~4龄的捕食量分别为9.5、14.5、19.5、64.2头六点始叶螨成螨;成虫期对六点始叶螨成螨的捕食量高达880.4头,拟小食螨瓢虫对六点始叶螨的捕食作用符合HollingⅡ方程,拟合的模型方程为Na=1.3843 N/(1+0.0231N),日均最大捕食量为43.29头;拟小食螨瓢虫的捕食率与个体间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1959)模型拟合为E=0.4690P-0.5470。  相似文献   
9.
明确芒果园中蓟马复合种种群动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粘虫板定期定点监测芒果园中蓟马的种群消长情况;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芒果花期蓟马种群数量为全年发生高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日蓟马种群数量与日平均气温(℃)、日最大风速(m/s)显著正相关,与日最低气温(℃)显著负相关。芒果花期蓟马种群数量与2月降水量(mm)、3月平均风速(m/s)、1-2月平均气温(℃)、2月月均最高、最低气温(℃)、2-3月平均相对湿度(%)及1-3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月平均温度(℃)和月最低气温(℃)是影响蓟马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对蓟马种群动态的影响达56.0%。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月均最低气温(℃)对芒果蓟马种群数量影响最大。月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温度(℃)是影响芒果园中蓟马复合种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气象因素。芒果蓟马复合种种群数量受食物、种群扩散、天敌、自身繁殖和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蓟马是芒果的重要害虫,为探明短时低温对蓟马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以为害芒果的蓟马优势种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为对象,将其放置于8℃和12℃(RH 75%±10%, 12 L∶12 D)人工气候箱内,分别处理6 h、12 h及24 h,观察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结果表明:短时低温暴露对茶黄蓟马若虫的发育历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龄期对低温的响应有所不同,若虫期经历短时低温会显著降低成虫寿命;短时低温暴露对所处理龄期及世代的存活能力均造成显著影响,处理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存活率下降越显著,其中2龄若虫在8℃下处理24 h,若虫期的累计存活率最低,仅6.86%。结果说明短时低温暴露后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处理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