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花生种质资源的根系性状研究及A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2份花生种质资源进行根系性状和AFLP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珍珠豆型花生种质资源具有根干重小、根基粗小和主侧根干重比小等特点;龙生型花生种质资源具有根干重大、根基粗大和主侧根干重比大等特点.用根系性状和AFLP标记都能将22份花生品种分为两大组,但是AFLP标记聚类结果比根系性状的聚类结果更能反映花生品种亲源关系和地域生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为材料,系统分析测试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的含油量平均为51.67%,变异范围49.16%~55.44%,珍珠豆型资源的含油量高于其他类型,发掘出高油种质1份。在主要脂肪酸中,棕榈酸平均含量10.74%,变异范围7.9%~13.5%;硬脂酸2.85%,变异范围1.8%~3.9%;油酸46.36%,变异范围37.0%~64.7%;亚油酸32.86%,变异范围18.0%~40.4%;饱和脂肪酸含量19.21%,变异范围15.2%~22.1%。普通型花生的油酸含量高于其他类型,而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低于其他类型。发掘出高油酸种质4份,低棕榈酸种质19份,低饱和脂肪酸种质7份。通过脂肪酸组成的分析,高油酸种质和低饱和脂肪酸种质均同时具备低棕榈酸的优良特性。SSR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质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大。根据5对SSR引物的扩增结果,绘制了20份资源的分子指纹图谱,为这些优质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龙生型花生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生型花生(Arachis hypogaea var.hirsute)是中国引进最早、种植最早的花生类型。经过不断地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并逐渐形成了次生中心。本实验对15份龙生型花生资源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及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龙生型花生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分子水平上差异也较大。变异系数在5.10~34.60之间,多样性指数在1.17~2.04之间,同时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基于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上的聚类分析在阀值为6.5将龙生型花生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包括广西的品种,另一类包括其它省份的品种;基于AFLP分析的聚类结果在阀值为0.39处分为5类,一类主要包括广西的品种,其它4类包括其它省份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野生花生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花生属(Arachis)6个区组24种(包括栽培种)84份种质为材料,用SSR技术对其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206对SSR引物中筛选到59对能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条带的引物,这些引物能在花生属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6个DNA片段.结果表明,84份种质的遗传距离为0.04~0.93,平均为0.64,其中匍匐区组的A.appressipila的2份种质(G4与G5)的遗传距离最小(0.04),匍匐区组的A.rigonii(G14)与根茎区组的A.glabrata(G28)的遗传距离最大(0.93).聚类分析结果与花生属的区组分类基本一致,栽培种花生被聚在花生区组中,而且7份栽培种被聚在同一亚亚组中,相同植物学类犁(相当于变种)的材料均被分别聚在一起.异形花区组与直立区组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花生区组的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匍匐区组.花牛区组的二倍体野生种A.villosa、A.duranensis和A.benensis与栽培种化生关系较近,可以作为桥梁物种来转移其他野生花生的优良基因.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菌主要真菌毒素次级代谢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腐生型好氧真菌,其次级代谢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种强致癌性剧毒物质。黄曲霉菌侵染农作物导致相关农产品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危及食品安全及人和动物的健康。黄曲霉菌有8条染色体,基因组大小约37 Mb,含有13 000多个功能基因,55个次级代谢基因簇,其中只明确了AFT、环匹阿尼酸(Cyclopiazonic acid,CPA)和黄曲霉震颤素(Aflatrem)3个次级代谢基因簇的特征。次级代谢基因簇的表达受不同环境条件、次级代谢调控因子、酶活性、复杂的脂氧合物转导信号及群体密度效应的调控。LaeA和VeA是抑制AFT、CPA和黄曲霉震颤素等真菌毒素生物合成的次级代谢调控因子,抑制加氧酶类(Ppo和Lox)的表达则能促进真菌毒素的合成,而其氧化产物(脂氧合物)则是真菌-寄主互作的重要信号分子。群体密度和水解酶类也影响黄曲霉菌的次级代谢,群体密度高能降低黄曲霉毒素的生成量而增加分生孢子的形成;α-淀粉酶、果胶酶、蛋白酶等酶活性的改变可以影响黄曲霉菌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以及真菌毒素的次级代谢。本文系统评述了黄曲霉主要真菌毒素的次级代谢与调控的研究进展。此外,对黄曲霉次级代谢物的研究也做了进一步的评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花生黄曲霉侵染抗性的SCAR标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雷永  廖伯寿  王圣玉  张银波  李栋  姜慧芳 《遗传》2006,28(9):1107-1111
利用与花生黄曲霉侵染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 “E45/M53-440”, 经PAGE凝胶电泳后回收、克隆、测序, 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PCR特异引物, 通过对PCR条件的优化, 成功地将AFLP标记“E45/M53-440”转化为实验结果稳定, 操作更简单的SCAR标记“AFs-412”, 标记与花生黄曲霉侵染抗性间的遗传距离为6.5 cM。利用获得的SCAR标记对抗、感黄曲霉的花生种质资源进行了分子鉴定, 结果表明标记与抗性鉴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证实了该标记应用于研究群体之外的育种潜力。SCAR标记的建立为开展花生黄曲霉侵染抗性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简便实用的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7.
龙生型花生(Arachis hypogaea var.hirsute)是中国引进最早、种植最早的花生类型。经过不断地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并逐渐形成了次生中心。本实验对15份龙生型花生资源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及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龙生型花生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分子水平上差异也较大。变异系数在5.10-34.60之间,多样性指数在1.17-2.04之间,同时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基于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上的聚类分析在阀值为6.5将龙生型花生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包括广西的品种,另一类包括其它省份的品种;基于AFLP分析的聚类结果在阀值为0.39处分为5类,一类主要包括广西的品种,其它4类包括其它省份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用SSR和AFLP技术分析花生抗青枯病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 E.F.Smith引起的青枯病是若干亚洲和非洲国家花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一病害最好的措施。虽然一大批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资源材料已被鉴定出来,但对其遗传多样性没有足够的研究,限制了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本研究以31份对青枯病具有不同抗性的栽培种花生种质为材料,通过简单序列重复(SS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分析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通过78对SSR引物和126对AFLP引物的鉴定,筛选出能显示抗青枯病种质多态性的SSR引物29对和AFLP引物32对。所选用的29对多态性SSR引物共扩增91条多态性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3.14条多态性带;32对多态性AFLP引物共扩增72条多态性带,平均扩增2.25条多态性带。在所筛选引物中,4对SSR引物(14H06,7G02,3A8,16C6)和1对AFLP引物(P1M62)检测花生多态性的效果优于其他引物。SSR分析获得的31个花生种质的遗传距离为0.12-0.94,平均为0.53,而AFLP分析获得的遗传距离为0.06~0.57,平均为0.25,基于SSR分析的遗传距离大于基于AFLP分析的遗传距离,疏枝亚种组的遗传分化相对大于密枝亚种组。基于两种分析方法所获得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但SSR数据聚类结果与栽培种花生的形态分类系统更为吻合。根据分析结果,对构建青枯病抗性遗传图谱群体的核心亲本和抗性育种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代表花生基础资源的核心种质分析花生高油酸资源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花生核心种质中油酸含量高于57%的种质40份,主要分布在密枝亚种(普通型25份和龙生型8份),少数分布在疏枝亚种(珍珠豆型6份和中间型1份); 除了10份资源来源于国外(ICRISAT 7 份,美国1份,日本1份和韩国1份,其他种质资源来源于中国12个省市。 同时发现高油酸种质中3份资源的含油量在55%左右,分别是Zh.h4094(油酸66.70%,含油量54.99%), Zh.h4029(油酸63.50%,含油量55.58%)和Zh.h4319(油酸59.70%,含油量56.04%; 小区产量超过3000 kg/ha 有10 份种质,前三位分别是Zh.h0883 (4086.06kg/ha), Zh.h1182(3955.00kg/ha)和 Zh.h2910 (3741.00kg/ha)。基于植物学和产量性状分析,前5个主成份(PC)可以解释81.17% 的变异。聚类分析,在域值为0.1942时,可分为6个组。 因此中国花生核心种质中高油酸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分布较广,高油酸种质的获得对花生高油酸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