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以三氧化二铬(Cr2O3)为指示物测定Ⅰ龄长吻对鱼粉、猪血粉、豆饼粉、菜籽饼粉、小麦粉和玉米蛋白粉等六种商品饲料原料粗蛋白和总能量的消化率。试验饲料由参考饲料和试验原料以70∶30的比例混合挤压制成颗粒饲料。试验鱼粪便样品用虹吸方式收集,并将测试的消化率结果经过降低10%的校正。由此所得消化率值更能反应长吻的消化生理状况。另外本文对六种饲料的消化率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酶学和形态学测定方法, 研究在投喂卤虫条件下长吻(鱼危)仔鱼4种主要消化酶: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变化以及长吻(鱼危)仔鱼口宽、全长变化。实验共进行13d, 实验结果表明: (1)长吻(鱼危)仔鱼全长、口宽的发育与其日龄表现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RTL2=0.974, RMW2=0.964)。口宽与全长比值(MW/TL)在仔鱼开口后急剧下降, 并自7日龄开始维持在0.07—0.08, 口宽和全长处于同步发育期并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R2=0.948), 说明7日龄(/h, days post hatching)后口宽和全长处于同步发育期, 标志仔鱼转食的开始。(2)长吻(鱼危)仔鱼初次开口时即可检测出四种消化酶的活性。5—7/h时胰蛋白酶显著高于初孵仔鱼, 与此时仔鱼开始开口摄食的行为相一致。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在仔鱼孵化后第7天即开口的第3天, 淀粉酶活性在孵化后第6天, 显著高于初次孵化出来的仔鱼。8—13/h时,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在较高水平平稳的波动, 标志着消化道发育逐渐健全。  相似文献   
3.
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中缬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65d的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缬氨酸水平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平均体重(3.17±0.01)g/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蛋白利用的影响,确定异育银鲫对饲料中缬氨酸的需要量.实验设计由酪蛋白、明胶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的8种等氮(蛋白含量:38%)等能(总能:17.0 kJ/g)的半精制饲料,其缬氨酸水平等梯度逐步升高(0.54、0.79、1.04、1.29、1.54、1.79、2.04、2.29%饲料干物质).各实验饲料中缬氨酸的实测值分别为:0.66、0.85、1.07、1.22、1.46、1.70、1.86和2.12%饲料干物质.饲料中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参照异育银鲫肌肉氨基酸模式.每种饲料饲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于塑料方箱中(70cm×55 cm×50 cm;水体容积:150 L),养殖系统为室内流水系统(500 mL/min流速),每天两次饱食连续投喂(9:00和16:00).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适量的缬氨酸显著提高了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沉积率(P<0.05),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沉积率均是1.70%处理组最高.饲料缬氨酸水平对异育银鲫血糖浓度及肝脏中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了血清谷氨酰胺的浓度(P<0.05).各处理组的鱼体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的缬氨酸水平显著影响了鱼体灰分含量(P<0.05).对各处理组异育银鲫特定生长率的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满足异育银鲫最大生长的缬氨酸需求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72%,即占饲料蛋白的4.53%.  相似文献   
4.
根据投喂时间不同,将奥尼罗非鱼分为4个实验组(每组9尾),每组每天饱食投喂2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00 14:00、14:00 20:00、20:00 2:00和2:00 8:00 (依次用S1、S2、S3和S4表示),并使用Videomex-V影像运动监视系统全天监测奥尼罗非鱼的活动.结果显示,S1和S2组单位体重的摄食量显著低于S3和S4组,S1和S2组无显著差异,S3和S4组也无显著差异;投喂时间对全天游泳距离和游泳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对活动节律有明显的影响,S1和S2组的活动节律聚为一类,S3和S4组的活动节律聚为另一类.  相似文献   
5.
6.
在高温(29±1)℃下将西伯利亚鲟幼鱼(21.61±0.03)g饥饿0(对照)、6、12和18d后恢复摄食3周,研究摄食、生长和鱼体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程度饥饿的鱼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摄食3周后,饥饿6d(S6组)和12d(S12组)的鱼体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而饥饿18d(S18组)的鱼体重显著低于对照(P<0.05).在恢复摄食1周后,饥饿6d组(S6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12d组(S12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饥饿6d的西伯利亚鲟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补偿生长,而饥饿12d的西伯利亚鲟是通过提高饲料效率来实现补偿生长.各饥饿组鱼体蛋白含量(占湿重)和干物质含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饥饿过程中,鱼体脂肪含量和肝脏肝糖原含量下降的同时,各饥饿组的灰分含量上升,但仅S18组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在恢复摄食1周后,饥饿组脂肪、肝糖原和灰分等体成分均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在高温下表现出完全补偿现象,且是通过同时提高摄食率和饲料效率来实现补偿生长的,因此在夏季高温时对鲟鱼进行一段时间适度的饥饿可以在不影响生长和体成分的前提下节约饲料成本,减少因过量投饵而引起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了通过收集器不同粪便收集时间和饲料中肉骨粉(MBM)含量对异育银鲫干物质、蛋白、能量、磷的表观消化率 (ADC) 影响.不同梯度(0, 20, 40, 60, 80 ,100%)的肉骨粉替代鱼粉(FM) 蛋白配制成六种等氮 (粗蛋白: 410 g/kg) 等能 (总能: 18 kJ/g) 的饲料,通过11周的饲养实验,实验开始后2周开始收集粪便,收集时间分别是:排粪后 1 min, 投喂后4h和16h. 结果表明,干物质、蛋白、能量、磷的消化率明显随粪便收集时间增加而升高(p<0.05),但在高肉骨粉替代饲料中差异不显著(p>0.05). 干物质、蛋白、能量、磷的消化率随饲料中肉骨粉含量的增加呈线性或近线性下降.因此,在消化率测定中应该尽快收集排出的粪便以保证消化率的真实性.消化率是影响肉骨粉利用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6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维生素B6的含量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as gibelio)(初始体重3.3 g)生长、饲料利用及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7组等氮等能的饲料,饲料中维生素B6的含量分别为0、1.11、3.29、5.41、12.7、13.3和27.3 mg/kg。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缺乏维生素B6会显著降低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蛋白质效率、存活率、肝体指数,但对摄食率没有显著影响。饲料中维生素B6的含量为12.70 mg/kg时,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GOT)活性最强,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饲料中维生素B6含量为5.41 mg/kg时,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GPT)活性显著提高。当饲料中维生素B6含量为12.7 mg/kg时,肝脏中维生素B6的沉积最高。通过折线法,根据特定生长率和饲料中维生素B6含量的关系,得出异育银鲫最大生长时饲料维生素B6的适宜含量为0.95 mg/kg;而以肝脏GOT和GPT活性为指标时,其饲料维生素B6的适宜含量分别为11.36和7.62 mg/kg。  相似文献   
9.
在同一实验条件下,通过8周生长实验比较研究了不同玉米淀粉含量的饲料对长吻和异育银鲫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以探讨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对玉米淀粉利用的差异。长吻的实验饲料是5种等氮等脂、玉米淀粉含量分别为0、5%、10%、15%和20%的半精制饲料。异育银鲫的实验饲料是5种等氮等脂、玉米淀粉含量分别为6%、12%、18%、24%和30%的半精制饲料。每天饱食投喂鱼两次。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长吻,玉米淀粉含量为5%和10%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另外3组(Duncan s多重比较,P<0.05)。但各组间的饲料效率、摄食率、蛋白贮积率都没有显著差异(Duncan s多重比较,P>0.05)。当饲料中的玉米淀粉含量从6%增加到24%时,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也随之增加,而摄食率不断下降。玉米淀粉含量24%饲料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Duncan’s多重比较,P<0.05)。长吻和异育银鲫鱼体粗脂肪的含量都随着饲料中玉米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实验中,长吻和异育银鲫饲料中的适宜无氮浸出物含量分别为7.66%和15.62%。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湖泊放流河蟹的生长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保安湖的两个湖区(扁担塘和龙王头)和牛山湖的一个围拦湖汊中对放流河蟹的生长指标逐月采样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水体虽同属长江中下游典型草型湖泊,但河蟹在生长末期规格(壳宽、体重)上表现出一定差异。扁担塘(瓯江种)、龙王头(瓯江种+长江种)成蟹规格较一致,群体壳宽分别为6.70±0.59、6.73±0.56cm,体重分别为155.1±36.0g、158.0±36.1g。而牛山湖湖议成蟹壳宽为5.63±0.43cm,体重为103.2±26.3g,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显著。原因可能主要是后者放养时间太晚(1997年4月26日)。从瞬时生长率来看,牛山湖湖(天津种)为0.02687g·day-1,大于扁担塘(0.00977g·day-1)和龙王头(0.00997g·day-1)。作者给出了上述三个水体2龄河蟹体重生长的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