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兰州盆地早第三纪植物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化石采自甘肃省兰州盆地咸水河组底部,经研究认为有29种,归属20属12科。它们是:樟科 Lauraceae (Daphnogene),木通科Lardizabalaceae(Akebia),小檗科Berberidaceae(Berberis),榆科Ulmaceae (Planera,Ulmus,Zelkova),桦木科Betulaceae(Alnus,Carpinus),杨梅科Myricaceae(Myrica),杨柳科Sali- caceae(Populus,Salix),紫金牛科Myrsinacese(Ardisia),蔷薇科Rosaceae (Prunus,Sorbus,Sorbaria,Spir- aea),豆科Leguminosae(Gleditsia,Sophora),漆树科 Anacardiaceae(Rhus),忍冬科Caprifoliaceae(Viburnum) 等。经植物区系组成与叶相分析显示,该植物区系的大多数成员是落叶阔叶乔、灌木,少数为常绿灌木。其中特殊的分子是 Rhus turcomanica Korov.ex Vassilvesk,该成分是早第三纪中、晚期的标志化石植物。另一化石植物 Sorbaria callicomifolia Kornilova曾出现在中亚的早渐新世,最晚至早中新世。同一层位采集的孢粉样分析结果显示:该组合仅约20种,种类相对贫乏,并以被子植物的花粉占优势。其中出现裸子植物的麻黄粉,被子植物的白刺粉及蒿粉等,这几个类型均指示沉积时期经历干旱气候。综合植物大化石及孢粉分析研究,均出现一些指示气候为亚热带干旱或周期性干旱气候的特点,并据Rhus turcomanica出现的最晚记录,推测咸水河组底部的地质时代大约是早渐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西藏科考队1974—1976年在西藏地区的昂仁县的日喀则群和东嘎地区的秋乌组、冈底斯山门士组(门士下组)及野马沟组(门士上组)、南木林县的乌龙组等处采集的植物化石,对晚白垩纪以来西藏地区植物区系的发展、与邻近地区的相互关系以及晚白垩纪—老第三纪初的植被和气候、新第三纪的植被和气候进行了讨论。在西藏发现可靠的桉属化石,联系该属化石在北半球的广泛分布及其他有花植物的相似分布特征,说明晚白垩—老第三纪初亚洲大陆和澳洲有连接的可能性。而新第三纪的植被和我国云南地区新第三纪的植被极相似,反映那时该区同属于一植物区系省。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林甸县白垩纪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林甸县泉头组所产植物化石,有古老的蕨类 Cladophlebis 和 Onychiopsis,其余是被子植物 Protophyllum undulatum sp.nov、Viburniphyllum serrulatum sp.nov.和 Plantno-phyllum sp.等。岩石中保存的孢粉有20种,19个属,绝大多数为蕨类孢子,类型多,数量大,其次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极少。植物化石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裸子植物次之,被子植物极少。植物化石的种类多曾出现于早白垩世晚期,有原始叶属和形小而叶脉不规则的古老类型。多数孢粉化石曾出现于早白垩世,其中以早白垩世晚期的类型为数较多。这种组合,可以和美国东部的 Potomac 组的 Patapsco 层相比较,亦可与西伯利亚 Kolyma 盆地的早白垩世植物群对比。化石层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的 Aptian-Albian。当时气候暖热而潮湿。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河南省濮阳县勘探的钻井岩芯中再次发现帕里宾尼亚(pojibinia)这种形态特殊的被子植物化石。由于该植物的叶形较小,往往在有限面积的岩芯中保存了完整的叶部化石。近20年来,在我国不少地区相继发现这种化石,它的出现指示了沉积时期为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续)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8.
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植物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在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D剖面第4层(薄层黑色炭质粘土与灰色细砂互层)发现植物叶部印痕化石,经鉴定属壳斗科绝灭的雷龙潭槲叶(Dryophyllum relongtanense Colani),该种植物常参与组成亚热带至暖温带的常绿阔叶林或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白垩纪被子植物生殖器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0年报道了产自我国延边大拉子组的几种原始被子植物叶部印痕化石后, 最近又发现若 干种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化石,本文报道的化石植物是Archimagnolia rostrato-stylosa gen.et sp.Nov.’Eucommioites orientalis sp.Nov. 分别与现生相关植物的生殖器官作了比较研究,并认为与木兰类和 杜仲类植物有亲缘。大拉子组为一套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黑色油页岩互层所组成。 同层除保 存了较多的植物化石外,还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昆虫和鱼类等。 该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的Aptian-Albian。  相似文献   
10.
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专业组,将于今年8月下旬在北京举行“被子植物起源和当代古植物学有关问题的学术交流暨庆贺徐仁教授八十寿辰的学术讨论会”。会议旨在同行们相聚交流近几年来研究被子植物起源方面的进展,并进一步讨论如何开展该项研究工作,为世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