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虫蚀法制备了鼋Pelochelys cantorii和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骨骼标本, 对骨骼系统进行了观察、描述、绘图及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鼋的骨骼共169枚, 由背甲和腹甲组成的外骨骼、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的内骨骼组成。通过比较鼋和中华鳖的骨骼结构, 发现二者在头骨的吻突长度及第三颈椎结构方面有较大差别。鼋眼眶前部至吻突最前端的长度与头骨总长度比为0.082, 而中华鳖为0.570, 显示中华鳖吻突显著长于鼋。鼋与中华鳖的颈椎骨数目均为9枚, 但中华鳖的第三至第九颈椎的横突要更明显, 第七颈椎的椎体向上显著翘起, 且第九颈椎腹面椎体前端为尖状。从整条颈椎上看, 鼋脊椎长度与其背甲长度之比为0.66, 中华鳖为1.07, 表明中华鳖的颈椎更长; 研究结果丰富了鳖科动物的骨骼学基础数据, 也为鼋物种鉴定、龟鳖动物系统演化及生态适应性提供骨骼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技术,对选育的中华鳖F3、F4、F5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监测,并与日本鳖群体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筛选的15个微卫星位点中,4个群体共218个个体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13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7.2~8.4,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12 3~0.626 5,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4 9~0.646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34 6~0.604 9,表明这些中华鳖群体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华鳖选育群体F3、F4、F5代及日本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Na分别为8.400、7.733、7.200、7.200,Ho分别为0.626 5、0.527 4、0.478 7、0.512,He分别为0.646 1、0.639 8、0.642 0、0.574 9,PIC分别为0.604 9、0.598 2、0.594 9、0.534 6,显示中华鳖群体随着选育进程,遗传多样性逐渐下降,但仍然比日本鳖群体高,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选育。中华鳖选育群体在聚类分析中聚为一支,而日本鳖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这说明人工选育对生物进化与地理分化的历史局面没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GHSR基因多态性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生长相关性状的影响,采用直接测序法在GHSR基因5'侧翼和3'侧翼上筛选SNPs位点,共检测到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A335T、G397T、A527G、A13482C和T13526A。随机选取同批繁殖的1冬龄200只中华鳖用直接测序法进行SNPs位点的分型,并分析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检测结果显示,所有SNP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方差分析显示,A336T位点的AT、TT基因型的体重、背甲长、背甲宽和裙边宽4项生长数据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A13482C位点的AC基因型的体重、背甲长、背甲宽和裙边宽4项数据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在GHSR基因上获得的这些SNP位点可能影响着中华鳖的生长性状或与之紧密连锁,可为中华鳖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助力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鼋(Pelochelys cantorii)保种群体的遗传信息,利用鼋转录组文库, 筛选出了10对微卫星引物, 以此建立了基于 2 组各含5个微卫星位点多重 PCR 体系的鼋亲子鉴定技术, 并应用 2 组微卫星多重 PCR 体系, 通过 ABI3130 遗传分析仪及 PopGene3.2和CERVUS软件对56只子一代鼋进行个体基因型检测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显示, 鼋子一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3, 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829, 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305和0.4767, 处中高度水平。对子代进行亲子分析, 10个微卫星位点的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73.14%(NE-1P)、90.98%(NE-2P)和98%(NE-3P), 能够满足亲子鉴定的需要。且4只亲本在生殖选择中表现出差异。鼋多重 PCR 亲子鉴定技术的建立为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家系鉴定管理和选择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王青  李艳  陈辰 《植物学通报》2005,22(1):32-34
长苞马鞭草(Verbena bracteata Cav.ex Lag.&J.D.Rodriguez)原产北美.2001年春天我们首次在中国大连的马兰水库发现该种植物,它丛生或与其他植物混生,形态与原产地的种一样;因为其苞片通常大、显著且比花萼明显的长,易和原产中国的唯一马鞭草属的V.officinalis L.区分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组蛋白H2A对龟鳖动物生殖细胞发育分化作用和机制, 克隆了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组蛋白H2A变体的同源物(命名为PsH2A), 分析其转录本的表达模式及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的细胞定位。PsH2A cDNA序列全长575 bp, 5′端非编码区68 bp, 3′端非编码区108 bp, 开放阅读框399 bp, 编码13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龟类的H2A变体同源性更高, 与哺乳类同源性较低。RT-qPCR和RT-PCR结果显示, PsH2A转录本在1冬龄、2冬龄和3冬龄的中华鳖卵巢中高表达(P<0.01), 而在精巢和其他成体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化学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PsH2A mRNA在卵母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其中初级卵母细胞中表达信号最强, 且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随着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进入到生长期和成熟期后, 目的信号逐渐减弱, 并且主要在核周区域表达。此外, PsH2A mRNA的相对表达量也表现出中华鳖卵巢发育的季节性变化。综上, 研究结果表明PsH2A在中华鳖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葫芦科一归化属--野胡瓜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青  李艳  陈辰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6):1227-1229
报道了中国大陆葫芦科—归化属—野胡瓜属。  相似文献   
8.
鼋(Pelochelys cantorii, 1864)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生物学资料相对匮乏, 2015和2016年连续2年对人工驯养的4只亲鼋(2雌2雄)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人工驯养鼋的产卵期集中在5—8月, 夜间产卵, 无护卵行为。通过视频观察分析, 鼋产卵过程可分为Ⅳ个阶段。2只雌鼋2015年共产卵10窝, 每窝32—50枚, 共406枚, 受精273枚, 受精率为67.24%, 孵出稚鼋140只, 孵化率为51.28%; 2016年共产卵11窝, 每窝40—55枚, 共489枚, 受精353枚, 受精率为72.19%, 孵出稚鼋212只, 孵化率为60.06%。鼋卵圆形, 刚性, 均重(16.82±1.99) g, 卵直径(3.10±0.18) cm, 刚孵出稚鼋均重(13.60±0.85) g, 在人工控温下平均孵化期为(64.94±3.47)d。繁殖数据表明这2对鼋处于生育盛年期。针对2016年的繁殖数据分析, 2只雌鼋每窝产卵量无明显差异, 卵均重和卵直径间有显著相关性, 雌鼋1个体体重大于雌鼋2, 前者产的卵均重显著大于后者, 孵出稚鼋的初重差异也显著, 卵大, 稚鼋也大。孵出的稚鼋以活鱼苗为饵料, 在温室内人工养殖周年, 均重可以达(510.30±82.77) g。研究旨在为鼋繁育生物学提供基础性数据, 为其资源保护做贡献。  相似文献   
9.
陈祥  张维秋  殷嘉浚  张宁  陈辰  杨谡  焦新安 《微生物学报》2013,53(10):1080-1086
摘要:【目的】研究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S在一养殖场中的流行特点。【方法】分离养殖场不同来源样品中的大肠杆菌菌株,利用美国临床标准委员会(CLSI)推荐的药敏纸片法测定菌株耐药情况,通过质粒接合试验获得qnrS阳性接合子,测定qnrS对喹诺酮类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的影响及其与其它类抗生素耐药性的相关性,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该场中qnrS阳性菌株遗传进化关系。【结果】环境源菌株qnrS的阳性率为29.2%,显著高于禽源菌株基因检出率(13.4%),新进的雏鸡可迅速从养殖场中获得 qnrS基因并在鸡群中流行。qnrS基因可使接合子对喹诺酮类药物MIC值不同程度升高,并且与其它五类抗生素具有相关性,不同qnrS阳性菌株间遗传关系较远,但也存在同一克隆株的流行。【讨论】qnrS基因主要通过质粒的播散等进行水平传播,同时也存在同一克隆株的流行传播。qnrS基因多样性及其水平传播方式造成了它的广泛流行,加强对耐药基因的监测及研究对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异常蛋白(TAP)、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DCD-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7例晚期NSCLC患者,均行抗PD-1治疗,根据治疗疗效分为疾病控制组(67例)和疾病进展组(20例)。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AP、PDCD-5、TNF-α水平,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抗PD-1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P、PDCD-5、TNF-α水平对NSCLC患者抗PD-1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疾病控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AP水平降低,PDCD-5、TNF-α水平升高(P<0.05);疾病进展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AP、PDCD-5、TNF-α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疾病控制组患者血清TAP水平低于疾病进展组患者,PDCD-5、TNF-α水平高于疾病进展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TAP水平以及远处转移是 NSCLC患者抗PD-1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前PDCD-5、TNF-α水平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检测治疗前血清TAP、PDCD-5、TNF-α评估NSCLC患者抗PD-1治疗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高于上述三项指标单独检测的0.649、0.647、0.787。结论:晚期NSCLC患者抗PD-1治疗前血清TAP、PDCD-5、TNF-α与治疗疗效相关,可用于辅助评估抗PD-1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