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验证雌激素作用存在于完整的和去卵巢兔胚泡着床过程中,本文用~3H—雌二醇交换法测定了早期妊娠 D_3、D_5、D_7子宫组织的雌二醇受体浓度,并与去卵巢后仅补充孕酮的 D_7子宫作比较。结果显示:在 D_3、D_5、D_7的子宫细胞浆和细胞核中都存在雌二醇受体。妊娠7天去卵巢兔的子宫细胞核中雌二醇受体量与妊娠7天卵巢完整的兔作比较,二者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去卵巢后子宫细胞核中雌激素受体浓度并未受影响,因此雌激素作用依然存在。关于胚泡是否有雌激素受体的问题,本工作在胚龄5、6、7天胚泡中未测得雌二醇受体。据此,胚泡着床时,雌激素的作用可能主要通过母体子宫组织而发挥其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2.
用氚标记孕素Ⅰ号在小鼠体内进行了示踪实验。灌药后血液中放射性在15分钟已达高峰,然后呈指数曲线下降。在第4小时,其放射性强度已仅为给药后15分钟时的10%左右。但到第13天还可测到微量。各组织中的放射性分布与组织特点有关。肝脏是代谢器官,给药后表现为吸收快,消退也快,其中有一段较稳定时期;其它各组织都有一过性的增高,而不同组织高峰出现的时间不一样:肾,卵巢,垂体和肌肉均在给药后半小时左右;子宫和脂肪要2小时才达最大值。从消退速度看,垂体和脂肪较为缓慢,这对药物的效应和在体内的滞留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尿和粪中排出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给药后的第1天,分别为给药量的7.7%和68.2%。从薄层层析萤光自显影及同位素反稀释法重结晶证明:第1天粪便中含有未被吸收的孕素Ⅰ号约为给药量的1/3。  相似文献   
3.
ConA的抗着床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蕙玲  周念辉  孙册 《生理学报》1988,40(2):202-207
本文用凝集素为探针,探索糖复合物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报道了与甘露糖苷有专一结合的伴刀豆凝集素(ConA)有明显的抗小鼠胚泡着床作用。妊娠4d的小鼠,每只子宫角中注入Con A 25μg,22只子宫角中只有4只子宫角有胚泡着床,着床率为18.2%,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着床率87.5%相比有明显差异。将相同剂量的Con A先与0.4mol/L α-甲基-D-甘露糖苷温育1—2h后再注入子宫,20只子宫角中有15只子宫角有胚泡着床,着床率提高到75%。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直接标记法证明,着床前子宫内膜细胞表面有Con A受体存在,并随着妊娠天数而增加,尤其是间质细胞,发情期时时为阴性反应,到着床期蜕膜细胞膜表面呈现出大量Con A受体。提示精复合物在着床中的重要作用。与甘露糖苷同样专一结合的,但寡糖结构专一性与Con A不同的豌豆凝集素注入子宫则无抗着床效应,着床率为85.7%。由此可以推测,N-连接的包含二个未被取代的或只在C-2位被取代的α-甘露糖苷的寡糖参于胚泡与子宫内膜相互作用的着床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胚泡移植技术验证了双炔失碳酯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是胚泡不能着床的重要原因。将 29只胚龄4d的兔胚泡移植到给药后假孕4d的子宫,结果没有一只胚泡着床;而对照组的5只受卵兔,移植了41只胚泡,有26只着床成功。 为了了解双炔失碳酯对黄体的影响,在5只妊娠兔上,从交配后1—7d与对照组比较血清孕酮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的血清孕酮浓度随着妊娠天数显著升高,妊娠第7天时达 17.35±2.12ng/ml,而给药组升高不明显,第7天仅 1.83±1.03ng/ml,为对照组的1/9。已知足够的孕酮浓度对妊娠的维持和胚泡的成功着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推测,双炔失碳酯抑制孕酮的分泌势必影响子宫内膜的发育,从而阻碍胚泡的着床。  相似文献   
5.
陈蕙玲 《生理学报》1990,42(6):578-581
本文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用角蛋白和波形蛋白抗体作为组化探针,对不同年龄大鼠的整体和离体培养的附睾上皮细胞进行鉴定,区分出结缔组织成分。并证明用0.05%胰蛋白酶和0.1%胶原酶相继消化附睾管可得到较丰富的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能维持10d 以上,在培养过程中显示其形态特征。因此本文所用的分离、培养方法所得到的附睾上皮细胞可作为深入研究其功能的一种模型。  相似文献   
6.
用氚标记孕素Ⅰ号在小鼠体内进行了示踪实验。灌药后血液中放射性在15分钟已达高峰,然后呈指数曲线下降。在第4小时,其放射性强度已仅为给药后15分钟时的10%左右。但到第13天还可测到微量。各组织中的放射性分布与组织特点有关。肝脏是代谢器官,给药后表现为吸收快,消退也快,其中有一段较稳定时期;其它各组织都有一过性的增高,而不同组织高峰出现的时间不一样:肾,卵巢,垂体和肌肉均在给药后半小时左右;子宫和脂肪要2小时才达最大值。从消退速度看,垂体和脂肪较为缓慢,这对药物的效应和在体内的滞留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尿和粪中排出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给药后的第1天,分别为给药量的7.7%和68.2%。从薄层层析萤光自显影及同位素反稀释法重结晶证明:第1天粪便中含有未被吸收的孕素Ⅰ号约为给药量的1/3。  相似文献   
7.
半夏蛋白的抗兔胚泡着床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半夏蛋白有很强的抗兔胚泡着床作用,子宫内注射500μg,抗着床率达100%。经半夏蛋白作用后的子宫内膜能使被移植的正常胚泡不着床。在子宫内经半夏蛋白孵育的胚泡移植到同步的假孕子宫,着床率随孵育时间延长而降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半夏蛋白的定位实验表明该蛋白结合在子宫内膜腺管的上皮细胞膜上。已知半夏蛋白有类似凝集素的活性,能与甘露聚糖结合,它的抗着床作用可能是由于该蛋白结合了母体和(或)子体细胞膜上的某些糖结构,改变了细胞膜的生物学行为所致。  相似文献   
8.
半夏蛋白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结合部位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定位技术对半夏蛋白抗小鼠早期妊娠的作用原理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小鼠子宫内膜和腺管上皮以及胚胎外胚盘锥体部分呈现明显的酶棕显色颗粒,它们的产生能被未经酶标半夏蛋白所抑制。子宫内膜和胚胎的其他部分均未见与半夏蛋白有专一性的结合。本文对半夏蛋白的抗生育机理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受精卵与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化是卵子着床的重要条件,这一原理已得到证实与公认。前文表明,复方孕素1号避孕药可引起人体子宫内膜提早转化:正常妇女子宫内膜一般于月经周期第16天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早期,第21天发育到分泌晚期,第26天发育到行经前期;而服药对象内膜则早在周期第12、17和20天便发育到相应各期,较正常提早数日转化。作者推测,药物引起的子宫内膜提早转化,很可能干扰了内膜与卵龄的同步化,从而造成胚泡不能着床。并认为这可能是该药抗着床机制中的重要一环。为了探讨孕素1号的抗着床原理,验证上述设想,在家兔上建立了孕素1号抗着床模型。本工作即按照模型采用的给药时间与剂量,研究药物对假孕家兔引起的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观察孕素1号是否同样可引起家兔内膜早熟?同时,利用卵子移植实验,观察早熟的内膜是否对移植卵的着床有影响,从而对孕素1号的抗着床原理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在17只母兔上,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对妊娠、假孕、假孕子宫中移植胚泡以及从妊娠子宫中冲去胚泡等情况下的周边血清孕酮浓度进行了测定。比较排卵后每日浓度的变化,借以探讨卵巢黄体能否对着床前胚泡进行识别。结果显示:排卵后第5天开始,妊娠兔的血孕酮水平与假孕兔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到第7天,前者血孕酮浓度增至第1天的6倍,而后者仅增3倍左右;将4天胚泡41只同步移植到5只假孕兔子宫,其中26只胚泡着床,血孕酮浓度于移植后第2天起即显著升高,以后逐日上升的趋势近似于妊娠兔所呈现的曲线类型;另从5只妊娠4天的子宫中冲去所有胚泡后,第2天孕酮上升趋势立刻减缓,曲线类型与假孕兔相似。上述结果说明:母体卵巢对已排出的卵是否受精和发育,早在排卵后第5天已能区分;对子宫里有无胚泡存在的反应也显然不同。为了观察卵龄对促黄体作用的影响,分别将2天受精卵和6天胚泡非同步地移植到子宫内膜和卵龄均相差2天的假孕4天子宫中,以了解不同卵龄卵的促黄体效应。结果显示:6天胚泡48只,移植后有24只着床,第2天血孕酮即明显上升;而40只2天受精卵,移植后没有1只着床,对孕酮的变化也未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受精卵必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促黄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