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6—1989年的鱼种池塘越冬对比饲养与室内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长江以南草鱼种在冬季大部分时间仍能开口摄食。若不是密集越冬,并在晴天加强培育,越冬期间鱼种的平均生长率可达10—14%,鱼体丰满系数、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含量,肌肉、肝脏中大部分营养成分较越冬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补充投饵的半密集越冬组,鱼种体重、丰满系数能维持在越冬前水平(p>0.05),但血液、肌肉、肝脏中部分营养指标仍明显下降(p≤0.05);而饥饿条件下密集越冬组,鱼种消瘦9—14%,腹内肠系膜脂肪消耗殆尽,丰满系数、肝脏、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且出现贫血状态。试验证明了越冬鱼种放养密度及饲养管理的不同,将影响鱼种质量的优劣和次年的成鱼养殖产量。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大部,淮河、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改革鱼种越冬制度,采取稀放精养的必要性和提高越冬鱼种质量与产量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以浮萍和苏丹草为青饲料,颗-1(蛋白质17%)和颗-2(蛋白质25%)为精饲料进行交叉梯度试验用特定生长率,饲料总生长效率、蛋白质效率等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草鱼种所需青饮料与颗-1、颗-2的适宜比例范围为20-50:1和15-30:1。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兼顾草鱼在不同季节的营养需求和控制池塘水质,调整各阶段青,精饲料的投喂量,于1987-1989年进行了池塘对比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以浮萍和苏丹草为青饲料,颗-1(蛋白质17%)和颗-2(蛋白质25%)为精饲料进行交叉梯度试验,用特定生长率、饲料总生长效率、蛋白质效率等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草鱼种所需青饲料与颗-1、颗-2的适宜比例范围分别为20—50,1和15—30:1。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兼顾草鱼在不同季节的营养需求和控制池塘水质,调整各阶段青、精饲料的投喂量,于1987—1989年进行了池塘对比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青、精饲料的平均投喂量分别为11.25×10~4—12.00×10~4kg/ha和11.25×10~3—12.00×10~3kg/ha,试验池草鱼生长率、总体鱼增重量分别为常规池的1.4和1.5倍。  相似文献   
4.
池塘对比试验(1987—1989)和室内补充试验结果证明了“一草养三鲢”的常规混养法不能充分发挥高产池中草鱼和鲢鳙鱼种间的协调互利作用,使池塘能量转换效率偏低,这主要由于鲢鳙鱼密度太大,饵料不足,需经常过量施肥,易造成水质恶化,诱使草鱼体弱多病诱致。依草鱼摄食后所排粪量的供饵能力和作用于滤食性鱼的主要能流途径,将草鱼与滤食性鱼种放养重量调整为1.5—2.5:1,以青料为主,适当配喂颗粒饲料,其主体鱼的种群生长率、池塘能量转换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饲养法。池塘内不增施外源肥料,青、精饲料输入量保持与草鱼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情况下,每生产单位重量的草鱼,可带动生产40—80%重量的鲢鳙。  相似文献   
5.
6.
鳜鱼的耗氧率及其池塘养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本文较详细地报道了鳜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鳜鱼和作其饲料的鱼同池饲养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鳜鱼耗氧量和体重正相关(r=0.99),耗氧率与体重反相关(r=-0.97);在水温20℃,鱼种耗氧率约为0.14mg/g.h.,成鱼约为0.12mg/g.h.;耗氧量和耗氧率均与水温正相关(r=0.90,r=0.94),水温13—30℃时,体重230±11.7g的鳜鱼。耗氧量为14.31—42.13mg/尾。h.,耗氧率为0.059—0.175mg/g.h.;鳜鱼耗氧率昼夜变化与家鱼相反,黄昏至凌晨是高峰期,为0.12—0.15mg/g.h.(T=20℃),白天是低谷期,为0.07—0.10mg/g.h;;鳜鱼的窒息点与家鱼类较接近,变化范围为0.45—0.76mg/L;鳜鱼和作其饲料的鱼在同一池塘中饲养,既可持续不断地提供鳜鱼充足的适口饵料,又简单易行,成本低,效益高,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车轮虫病的流行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轮虫病是目前比较流行和危害较大的一种鱼病,遍及全国各地养鱼区,特别是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等地,每年使渔业生产遭受不少损失。  相似文献   
8.
1987—1989年池塘对比饲养试验和1988年的扩充试验结果表明,夏末至秋季投放鱼种,将“囤养”在不适环境中密集饲养的鱼种及早稀疏;免除鱼种并塘越冬,坚持在越冬期间投饵,消除人为停食而造成体重锐减的隐患,补充草鱼种越冬期代谢所需的能量,保持其健壮的体质;将常规的“一草养三鲢”调整为草鱼:鲢、鲸鱼=1.5—2.5∶1;采取青、精饲料合理搭配、“均匀递增”的投喂方法,不施肥,缩短饲养周期3年为两年等辅助措施,从“增强鱼体体质、优化鱼类生活环境”着手,建立新的防病技术体系,系统防治传染性鱼病,可使草鱼的平均成活率达到80%以上,显著地提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Cur.&Val.)]是广东地区饲养的家鱼之一,群众有一套用“大草”养它的经验,但在饲育过程中,鱼苗往往发生一种流行病,导致大量死亡。患病的鱼苗,身体瘦弱,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常浮游在靠近池边的水面上,不久即翻身死亡。情况严重时全池鱼苗能全部死完。但过去并没有引起水产科学工作者的注意。为了提高角苗的成活率和鱼苗的体质,给培育鱼种和饲养成鱼打下更好的基础,对鲮角鱼苗病的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