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2009年1月—2011年9月广州白云区儿童多次罹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9月白云区社区儿童多次罹患手足口病案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年1月—2011年9月,共监测到手足口病个案18665例,其中再次罹患手足口病个案542人,发生率为2.95%,以城中村较为密集的西南部病例居多。多次罹患手足口病按月分布的变化规律与总发病水平相关(r=0.84p,<0.0 001),再患手足口病的时间与初次患病感染病原体型别无关。4岁以下儿童易发,占85.24%;男孩发病是女孩的1.75倍;散居儿童与集体儿童发病的比例为1.70∶1,与初次患病比,托幼机构儿童比例显著上升。病原学检测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结论儿童多次罹患手足口病存在明显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病原型别多、分布广泛,可能是儿童再患手足口病发生较频繁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儿童监护人健康教育和托幼机构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圆斑蝰泰国亚种蛇伤大鼠模型,通过对其中毒后电生理、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皮下出血区(subcutaneous hemorrhagic region,SHR)及血液生化等多项指标的动态观察,为蛇毒毒理及抗蛇毒制剂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SD大鼠分为圆斑蝰泰国亚种蛇毒(Daboia russellii siamensis Venom,DRSV)组和生理盐水(NS)组,戊巴比妥腹麻,注入DRSV或NS后,连续3 h监测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F)及腹肌反射阈(abdominal muscle reflex threshold,AMRT),定期测定BT;电生理记录结束后,经心脏取血进行血液生化检测,暴露背部注射点,测量皮下出血区.结果 腹腔注入1.5倍LD50的DRSV,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3.7±0.53)h.与NS组比较,DRSV组大鼠于注毒后45 min,HR、AMRT均显著下降(P<0.05~0.01),RF呈先微升后缓降的变化过程,BT明显缩短(P<0.01);180 min后,尿素氮、肌酐、尿酸、总胆红素、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等检测值均显著升高(P<0.05~0.01),DRSV组的SHR约为3.0 cm×3.0 cm.结论 蝰蛇伤大鼠模型有关电生理、BT的动态指标及血液生化等多项检验数据与蛇伤临床症状基本相符,在蝰蛇伤临床诊治及蝰蛇毒的实验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重金属Cd平均含量为2.28 mg·kg-1的污灌菜园土,在外源Na Cl处理下进行盆栽试验,研究花红圆叶苋菜(BRLA)和红柳叶苋菜(ARW)对Cd及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吸收和积累的品种间差异。结果显示:随盐胁迫增强,两品种根、叶Cd和Na+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且品种ARW的Cd累积量高于品种BRLA。与ARW相比,BRLA根可贮存更多的Na+以减少向叶转运,在0.4%盐处理时BRLA叶K+/Na+比值降幅为39.2%,而ARW达56.9%。盐分促进BRLA根、叶Mg2+含量增加,而ARW根Mg2+则低于对照。盐胁迫后,两品种根、叶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BRLA表现较强的脯氨酸合成能力。两品种根、叶总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盐胁迫强度增大呈相反的变化。盐分促进了两品种根部可溶性糖积累。综上,BRLA比ARW具有较低Cd累积性,表现较好的耐盐性,具备较强的渗透响应能力,可为筛选和培育既耐盐又低累积Cd的农作物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作为一种自然营力和自然干扰形式对土壤种子库的次分布与物种组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对典型红壤侵蚀区裸地(Ⅰ号)、马尾松林地(Ⅱ、Ⅲ、Ⅳ号)和次生林(Ⅴ号)等5处不同植被恢复区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储量及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探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种子库共统计到21种物种,物种丰富度低,以草本种类为主。各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为56.7~793.3粒·m-2,样地间差异显著,土壤种子库密度随着土壤侵蚀强度加重而明显下降。各样地浅层0~2 cm土壤种子库密度随着上坡-中坡-下坡的变化均呈增加趋势;剧烈侵蚀地和强烈侵蚀地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5~10 cm深层土壤内,且中上坡0~2 cm土层几乎没有种子。土壤侵蚀使得土壤种子库在土层中的分布呈现深层化,植被恢复后深层种子库积累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