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濡永  陈桂清 《菌物学报》1991,10(Z1):45-58
由石家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皮肤科李成龙大夫提供的一株人体皮肤病菌经我们研究鉴定为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根毛霉属(Rhizomucor)的一个种,并定名为多变根毛霉新种(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Chen sp. nov.)。据李大夫介绍,这株菌是从一名居住在江苏农村到该医院看病的女病人的手上病部分离的。这个病人没有一般真菌病病人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等。她也没有患有其他毛霉病,因此她的皮肤毛霉病是原发性的而不是继发性的。我们查阅文献结果,国内由根毛霉属真菌引致的毛霉病过去仅有过一次肺部感染的报道;国外则有过较多次数的由根毛霉引致的人体毛霉病,主要为肺部疾病并可引致继发性的皮肤病,尚未见有由根毛霉属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报道。无论国内、外引起人体毛霉病的根毛霉均为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Lindt) Schipper,包括Mucor pusillus Lindt,Mucor parasiticus Lucet & Costanin等异名]一种。因此,本病例为我国第二例由根毛霉弓l起的人体毛霉病及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皮肤毛霉病,同时又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属除微小根毛霉以外的另外一个种引起的人体毛霉病,很可能还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多变根毛霉与根毛霉属内所有过去已报道过的种都有显著差异。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最低9℃,最高38℃;其他种均为高温真菌,它们的最高生长温度可达55℃或更高。形态方面,多变根毛霉也与属内其他已知种明显不同。它的菌落高达4-8 mm并呈鲜明的浅黄色;其他已知种菌落低矮,除奈尼塔尔根毛霉(Rhizomucor nainitalensis Joshi)外全部为深暗灰色,奈尼塔尔根毛霉菌落色泽虽然较浅,但为浅灰或灰黄色,与多变根毛霉的鲜明黄色不同。它的假根异常发达并可从菌体的各个部位如菌丝、匍匐丝、孢子枝、孢子囊、囊轴上长出;其他已知种的假根一般都不发达且从未见有从孢子枝、孢子囊、囊轴等处长出的描述。它的孢子枝的分枝常常长于主枝;其他已知种则分枝长度一般不超过主枝。它的囊轴形状多变:球形、近球形、扁球形、卵形、椭圆形、梨形等等,两边对称或不对称,溢缩或不绕缩,纵向深裂或不作纵向深裂;其他已知种的囊轴形状通常为倒卵形至梨形的规则形状。它的囊领明显;其他已知种的囊领均很不明显至缺如。它的孢囊孢子形状和大小变化都较大,卵形、椭圆形、矩圆形、近球形、近三角形或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长度范围2.5-16.5 μm;其他已知种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奈尼塔尔根毛霉外,它们的孢囊孢子形状仅限于卵形、椭圆形、近球形等较规则的形状,长度范围总是在3-6 μm范围内,奈尼塔尔根毛霉的孢囊孢子形状虽然多变,但其决度亦在3-6 μm的范围内。此外,多变根毛霉的孢子囊、囊轴、孢囊孢子等各种构造均较大;其他已知种则较小,其中肿梗根毛霉[Rhizomucor tauricus (Milko & Schkurenko) Schipper]虽亦较大,但除此之外与多变根毛霉迥异。多变根毛霉未见有接合孢子,将我们保存的全部微小根毛霉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或将我们的几对别的属的(+)(-)测试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均未见形成接合孢子或有任何反应。  相似文献   
2.
刺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Thaxt.) Thaxt. ex Blakeslce]是小克银汉霉属的模式种,多年来因不同作者是否将贝尼尔小克银汉霉(C. bainieri Naum.)包含在内而对此种持广义(sensu lato)或狭义(scnsu stricto)的不同理解。我们在国内分离到51株刺孢小克银汉霉(广义)菌种,经与获自css的7株菌(包括刺孢小克银汉霉的模式菌种在内)和IMI的1株菌(原定名称均为刺孢小克银汉霉)一起研究后,根据它们的无性型形态特征有明显不同但在配合试验中又可互相配合形成可育的接合孢子的结果,认为将它们处理为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变种较为合理.其中,13株中国的菌和3株CBS及IMI的菌被鉴定为刺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C. echinulata var. echinulata);其余的38株中国的菌和5株CBS的菌被鉴定为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变种(新组合)[C. echinulata var. verticillata (F. S. Paine.) comb. nov.j.以‘轮生(verticillata)’作为新组合变种的加词是根据与贝尼尔小克银汉霉同物异名的‘轮生布拉小克银汉霉(C. blakesleeana var. verticillata (F. S. Paine) Baijal & B. S. Mchrotra)’而来的.在前人的工作中,对刺孢小克银汉霉持狭义理解的作者往往根据孢子枝的分枝方式、巨型暗色孢子的有无、以及40℃能否生长来区分这两个分类群.对刺孢小克银汉霉持广义理解的作者则认为这些特性毫无意义.我们同意后面两个特性意义不大,因为二者的许多菌系都能形成巨型暗色袍子并在40℃生长,但认为孢子枝分枝方式确实是区别这两个分类群的重要依据.此外,根据产孢构造的种类、孢子枝主枝的直径、孢子枝第一次分枝的数目、分枝长度、孢子枝主枝的顶生泡囊形状以及其直径等性状综合考虑,这两个分类群是不难明确区分的,对12株刺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和13株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相互之间所进行的配合试验结果表明,在具一定性亲和力的(+)、(一)菌系同时存在时,两个变种内和变种之间均可形成可育的接合孢子。对上述三种配合的各六对菌所形成的有性型形态的研究结果则表明,除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变种内形成的接合孢子的壁往往较厚外,各种配合形成的有性型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研究组的其他成员最近曾对小克银汉霉的22株菌进行了rDNA的ITS区的PCR产物长度测定,其中包括了刺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和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变种的各3株菌,它们的平均长度(bp)分别为890±7.5和915±7.6.这个结果也支持了我们在这两个分类群可以互相配合的情况下仍将它们作为两个不同变种的处理.这两个分类群虽然已被发表多次,但它们的描述和绘图均过于简单而未能充分显示出它们的区别性特征,因此我们在本文中再次作了描述并再次提供了详尽的线条图和显微照相.  相似文献   
3.
一年多以前,我们报道了一种引致人类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病原真菌Rm6并定名为多变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 Chen)。最近我们又发现了它的另外一个变种Rm7。它是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王端礼教授分离的,原编菌号4873。Rm7的病人和Rm6的情况很相近。她也是一个女病人,来自农村,患的同样是原发性皮肤病而没有患有其他的毛霉病或其他疾病,她的病也没有传染给她的家人。不同的是,她来自我国北部的河北省而不是南部的江苏省;她的病史更长,达16年之久;她的病部在脸上而不是在手上,并造成进食困难。Rm7和Rm6的培养物相似,也是亮黄色,但比较低矮。它与Rm6一样是非高温真菌,最适、最高、最低温度同样分别是24-30, 38,和9℃形态上的亲缘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两者都有匍匐菌丝和较发达的假根;孢子枝也是假轴分枝;孢子囊壁也是缓慢消解;有很不规则形状的囊轴;有明显的囊领;都有大量厚垣孢子。Rm7与Rm6的主要区别在于:(1)假根只从匍匐菌丝和气生菌丝上长出而不从孢子枝、孢子囊或囊轴等各处长出;(2)孢子枝可连续分枝达7次之多;(3)孢子枝在分枝处往往有一个隔膜;(4)往往在10天以上的培养物中才出现不规则形状的囊轴;(5)从未见有囊托;(6)孢囊孢子形状较规则,较短而不超过11 μm;(7)孢子囊和囊轴均较小,直径相应不超过70及30 μm.因此,我们将Rm7鉴定为Rm6的一个变种,并定名为较规则多变根毛霉新变种(Rhizomucor variabilis var. regularior Zheng & G.-q. Chen var.nov.)。这样,在根毛霉属内可以承认的共计5种6分类群。  相似文献   
4.
多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polymorpha Pisnek)、暗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phaeospora Boedijn)和褐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brunnea J.N. Rai,S.C. Agarwal & J.P. Tewari)自分别在1929, 1958, 1968年发表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上的争论,或承认或不承认,或合并到这个种或合并到那个种等等.我们在研究中国的小克银汉霉属的过程中,分离得到了九株多形小克银汉霉的菌株。为了确定这个种的分类地位以及澄清它与其他一些相关种的关系,我们将这些菌株与从国外交换获得的一些相关种的模式后代作了比较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多形小克银汉霉、暗孢小克银汉霉及褐孢小克银汉霉三种既不能相互合并亦不能合并到其他任何一种中去,而应作为独立的种被人们所接受。在我们的工作之前,这三个种的有性型均未有报道。我们在国内尚未发现暗孢小克银汉霉和褐孢小克银汉霉,只找到了多形小克银汉霉,但同时也找到了它的有性型.因此,多形小克银汉霉为我国的新记录种,其有性型的发现则为全世界的首次报道。多形小克银汉霉的主要区别性特征为孢囊梗主枝形成顶生泡囊或不形成而在顶部叉分为二至数个分枝,同一孢囊梗上的分枝长短不齐,接合孢子囊不正球形,配囊柄细长可达80微米等等.暗孢小克银汉霉的主要区别性特征为孢囊梗分枝很少或不分枝,在同一孢囊梗上分枝相距很远且都很短,泡囊形状多不规则且略呈多角形。褐孢小克银汉霉更易与其他种相区别,它的孢囊梗分枝很多,分枝成堆且指向不同的方向,泡囊典型地呈多角形,内外璧不重合。这三个种首次发表时以及后来经过不同作者重新研究后发表的描述及绘图均过于简单而未能充分显示出它们的区别性特征,因此我们在本文中再次作了描述并再次提供了详尽的线条图和显微照相。  相似文献   
5.
陈桂清  黄河 《菌物学报》1988,7(Z1):53-60
对于共头霉的唯一已知种总状共头霉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 Cohn ex Schroet.(S 1)和新发现的具单孢孢子囊的新种单孢共头霉下的三个变种,原变种S.monosporum Zheng et al. var. monosporum( S7, S8, S9),冠囊变种var. cristatum Zheng et al. (S10, S11)及多重生变种var. pluriproliferum Zheng et al.(S12) 6株菌的蛋白和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研究.这4个分类群的蛋白图谱和酯酶酶谱互不相同,而同一分类群内各个菌株之间则有很高的相似性.从计算出的相似性百分数来看,3个新变种相互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和S. racemosum虽然较疏远,但也有相当程度的亲缘关系.这些结果被认为支持了根据形态鉴定而定这三个新变种属于同一新种内并将其和S. racemosum一并归属于一个属内.由此可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共头霉分类的有用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采自北京香山的细子薄菜Rorippa catoniensis (Lour.) Ohwi (十字花科)上的一种新白粉菌Erysiphe rorippae Chen & Zheng sp. Nov。蔊菜属是白粉菌属的寄主新记录。在附属丝形态上,本新种因附属丝往往在顶部略膨大呈棍棒形而与唇形科上的华阴白粉菌Erysiphe huayinensis Zheng & Chen颇为近似。但因子囊壳直径较大,子囊孢子数目较少、体积较大且在两端钝尖而与该种很易区分。与十字花科上的另外两个已知种,即十字花科白粉菌 Erysiphe crucffcjuran (Opiz) Janell 和南芥白粉菌 Erysiphe arabidisheng&chcn相比则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没有共同之处。这三个种可检索如下:  相似文献   
7.
多年前分离自湖北神农架林中采回的一份土样的一株小克银汉霉Cu137最近经我们研究定名为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新变种(Cunninghamella phaeospora Boedijn var.multiverticillata var. nov.)。它与暗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Cunninghamella phaeospora Boedijnvar. phaeospora)的异同在于:(1)两者均具有单轴分枝、分枝单生或成对的孢子枝,不同的是新变种的孢子枝除单轴分枝外还可轮状分枝,或单轴与轮状混合分枝,轮状分枝可多达3轮,每轮由3-8分枝组成,原变种则完全不形成轮状分枝;(2)两者的孢子枝主轴上的顶生泡囊均具各种形状并略呈棱角状,但新变种的侧枝上的饱囊常常是棒形的,原变种的侧枝上的饱囊则很少棒形;(3)新变种的假根很发达,可自菌丝、匍匐菌丝、孢子枝、泡囊等部位发生,而原变种的假根一般不很发达,而且只从菌丝或甸旬菌丝发生;(4)两者的小型孢子囊在形状、大小、刺等方面一致,但新变种的小型孢子囊无色至淡褐色,原变种的小型孢子囊则为淡褐色至深褐色;(5)新变种的菌落白色,至多在老后污白色至极浅的淡褐色,原变种的菌落自始即为深灰色。除暗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外,同属中还有另外三个分类群与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较为接近:印度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indica Baijal & B. S. Mehrotra)与印度刺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Thaxt.) Thaxt. ex Blakeslee var. indica Baijal & B. S. Mehrotra]因菌落白色及孢子枝分枝棒形,轮生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verticillaata Paine)因孢子枝具数轮轮生分枝而与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这个新变种有一定的相似。但是,新变种无论是顶生泡囊还是侧生泡囊的直径都较上述三个分类群小得多;新变种的顶生饱囊往往不规则形状且略带棱角,而上述三个分类群则不是这样。还有,新变种的孢子枝分枝方式与印度小克银汉霉的颇为不同,新变种的小型孢子囊比印度刺孢小克银汉霉的小得多,其小型孢子囊主要球形至近球形,与轮生小克银汉霉的椭圆形至卵形也不一样。此外,新变种的假根系统极其发达,与同属中任何一种均不相同。将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新变种Cu137(+)与暗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的一株分离自香港山边土壤的Cu 136(一)配合时只形成配子囊,但与原变种的模式菌株CBS 692.68(-)配合时则可形成少量的接合孢子囊。为了获得更多的接合孢子囊以观察它们是否可育的,我们将Cu 137和CBS 692.68同时接种到许多培养皿上,然后制片观察。用姆指轻轻、重复压盖玻片,可使接合孢子囊破裂以观察其内含物。结果,从100个以上的接合孢子囊中,仅在其中4个发现有接合孢子的形成,其余的都是空的和不育的。由于原变种尚未发现(+)配合型菌株,新变种则未发现(-)配合型菌株,原变种与原变种之间及新变种与新变种之间配合形成的有性型尚未获得,而且全世界均未见有报道,无法和新变种与原变种之间配合形成的有性型相比较,因此目前尚不能肯定新变种与原变种之间形成的有性型在形态上是否能代表这个种的有性型。但是,尽管如此,暗孢小克银汉霉的这两个变种之间配合形成的有性型的形态仍然是很有特征性的,足以把它与其它种的已知有性型相区别。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江苏、浙江两省采到的一些样品中分离得到六株毛霉菌种并鉴定为分别属于三个变种的同一个新种,即单孢共头霉原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sp. nov. var. monosporum),单孢共头霉冠囊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 var. cristatum Zheng et al. var. nov.),以及单孢共头霉多重生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 var. pluriproliferum Zheng et al. var. nov.).它们与共头霉属的唯一已知种总状共头霉(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 Cohn ex Schroeter)的主要区别在于全部孢子囊都是单孢的小型孢子囊(柱孢囊)而不是像后者一样孢子成单行排列的多袍柱孢囊.我们把这些菌归人共头霉属而没有为它们专门成立一个新属的理由除因它们与总状共头霉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外,主要还因我们认为在不具备其它重要区别特征的情况下,在毛霉目的分类中,无论在科级或属级的水平上,都不应过分强调单孢孢子囊的作用.尽管单孢共头霉是毛霉目内唯一具单孢子柱孢囊的种,我们仍然把它们归入共头霉属内.至于我们为什么要把这六株菌鉴定为一个种的三个变种而不是三个各自独立的种,则是由于我们承认共头霉属的唯一已知种总状共头霉是一个变异性很大的种而并没有把它分成许多不同的种,因此,我们对这个属的另外一个种,即单孢共头霉同样采用较大的种概念.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承认水玉霉(Pilobolus)属的9个种(郑、胡,见戴,1979)。近年来我们重新分离得到了这些分类群并对它们进行了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它们是彼此可以互相区分的分类群,但是,包括我们过去的概念在内,目前被普遍接受的用于这个属的分类的种概念太小.为了与整个毛霉目的其它属的分类系统相一致,我们把这9个分类群重新划分为由9个变种组成的5个种:晶澈水玉霉原变种[Pilobolus crystallinu (Wigg.) Tode var. crystallinus],晶澈水玉霉透孢变种新组合[P. crystallinus var.hyalosporus (Boedijn) Hu &Zheng, comb. nov.],晶澈水玉霉克莱因变种新组合[P. crystallinus var.kleinii (van Tieghem) Zheng &G.-q. Chen, comb. nov.],豆状水玉霉原变种(P. lentiger Corda var. lentiger),豆状水玉霉小型变种新组合[P. lentiger var. minutus (Speg.) Zheng &G.-q. Chen, comb. nov.],长型水玉霉(P. longipes van Tieghem),厚壁水玉霉(P. Oedipus Mont.),露水玉霉原变种[P. roridus (Bolt.) Pers. var. roridus],露水玉霉突囊变种新组合[P. roridus var. umbonatus (Butler) Hu &Zheng, comb. nov.]。水玉霉属先后报道过的种或种下分类群名称共计50个左右,其中一些异名往往被不同的作者归到不同的正名下面。为了解决它们的正确归属问题,我们对全部原始描述作了细致的文献考证然后决定其位置。对那些找不到原始描述或从原始描述中得不出结论的则作为可疑名称处理。可疑名称共计12个:Mucor obliquus Scop., M. urceolatus Dicks.;Pilobolus urceolatus Purt., P. pestis-bovinae Hallier(=P. hallierii Rivolta), P. nanus van Tieghem, P. intermedius, (Coem.) P. A. Karsten(=P. Oedipus Mont. var,intermedius Coem.), P. pullus Massee, P.proliferens McVickar, P. ramosus McVickar, P. simplex McVickar, P. lentiger forma leinii Reyn. &Laysa, P. lentiger forma minutus Reyn. &Laysa.  相似文献   
10.
在对性根霉原变种R. sexualis var. sexualis和美国性根霉变种Rhizopus sexualis var. americanus的模式菌株进行了比较研究后, 发现二者除都是同宗配合菌和在接合孢子囊和配囊柄的大形态上有一定相似性外, 在无论是孢子囊阶段抑或是接合孢子阶段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将美国性根霉变种提升为种, 取名美国根霉改级新组合R. americanus stat. nov.并重新进行了描述。过去研究过的许许多多的毛霉目中的接合孢子都是无色的, 只有性根霉和美国根霉的接合孢子被观察到分别为淡褐色和淡青色。有色的接合孢子此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