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cDNA-AFLP技术分离克隆了水稻杂种与亲本间差异表达基因片段S600。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分蘖期和始穗期,S600在杂种和父本中表达丰度均较高,而在母本中表达丰度相对较低。S600在分蘖期和始穗期表达量不同,暗示了该基因的表达还受到发育时期的调节。同源搜索结果表明S600片段是水稻SBPase的部分编码序列。为了获得完整编码序列,以S600序列检索粳稻日本晴cDNA数据库,获得了两个高度同源(99%)且功能未知的全长cDNA克隆(AK062089和AK065773)。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均包含一个相同的117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92个氨基酸组成的水稻SBPase前体,其中包含有与底物结合、氧化还原调节有关的保守氨基酸残基。检索发现该基因在水稻日本晴基因组中只有单个座位。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苗期同工酶位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个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苗期14种酶的同工酶进行检测,并对其中较为清晰稳定的酶带进行了位点分析,以探讨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共获得了28个位点的相关资料,包括每个位点的性质、表型多态性和每个位点所编码的酶活性及酶带平均迁移率。所有供试材料在其中25个位点上均未表现出多态性,只有部分组合与其亲本在Est-4、Amy-1、Aat-2等3个位点上存在多态性,其中有81.8%的差异组合其酶带表现出共显性特征。对共显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运用DDRT-PCR对红莲型杂交稻组合红莲优6号及其亲本、保持系(粤泰A、粤泰B、9311)的一叶期、三叶期叶片基因表达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与亲本之间在同一发育时期基因表达既有质量上又有数量上的差异,但差异表达基因所占比较较小;而对于同一材料,一叶期、三叶期的叶片cDNA扩增带型相似,没有发现基因质上的差异表达,说明一叶期与三叶期幼苗叶片基因表达差异很小。实验也证明DDRT-PCR技术结合银染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cDNA-AFLP技术分离克隆了水稻杂种与亲本间差异表达基因片段.S600,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分蘖期和始穗期,S600在杂种和父本中表达丰度均较高,而在母本中表达丰度相对较低。S600在分蘖期和始穗期表达量不同,暗示了该基因的表达还受到发育时期的调节。同源搜索结果表明S600片段是水稻SBPase的部分编码序列。为了获得完整编码序列,以S600序列检索梗稻日本晴cDNA数据库,获得了两个高度同源(99%)且功能未知的全长cDNA克隆(AK062089和AK065773)。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均包含一个相同的117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92个氨基酸组成的水稻SBPase前体,其中包含有与底物结合、氧化还原调节有关的保守氨基酸残基。检索发现该基因在水稻日本晴基因组中只有单个座位。  相似文献   
5.
水稻冷胁迫诱导的甲基化差异片段CIDM7的分离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扬  陈学峰  熊建华  张义平  朱英国 《遗传》2005,27(4):595-600
文章采用基于AFLP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的方法对5℃冷处理48小时的水稻9311叶片DNA胞嘧啶甲基化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冷处理48小时后9311基因组中一些CCGG位点发生了重新甲基化或去甲基化,并获得一些与水稻cDNA高度同源的甲基化差异片段,其中CIDM7 (cold-inducing differential methylation)片段在冷胁迫后去甲基化。Northern杂交证明CIDM7在冷胁迫后增强表达。通过在日本晴全长cDNA数据库中的同源搜索获得其全长cDNA序列,该cDNA序列全长1422 bp,编码425个氨基酸,经氨基酸序列分析为一个具有F-box结构的假定蛋白。CIDM7为单拷贝,定位于日本晴10号染色体12.56 ~12.57 Mb。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丁香     
贺兰山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 var.alashanensis)是木犀科植物羽叶丁香的一个变种,是马毓泉、周世权二位先生根据采自贺兰山西侧峡子沟的标本鉴定命名的。此变种与原种的区别在于羽状复叶的小叶5—7片,小叶呈矩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大鼠持续性肠内营养的输注模型和淋巴液引流的方法。方法大鼠行胃造口后游离硅胶管至背部,通过swivel管连接到微量输液泵。5 d持续匀速的输入肠内营养后开腹并游离肠淋巴干,大鼠在肠道缺血60 min再灌注120 min同时潜行插入硅胶管收集淋巴液。结果第一次胃造口术后大鼠持续肠内营养输注通畅,未出现死亡或并发症状。第二次手术时通过较简单的方法可以获取淋巴液,成功率较高,可达90%以上。结论大鼠持续肠内营养输注模型的建立,为研究营养物质的作用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较简单的方法获取淋巴液可以为研究淋巴液的成分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