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珠树属(Gaultheria) 在杜鹃花科(Ericaceae)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系统位置和演化关系一直备受争议。最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认为, 白珠树属已经不再属于传统上的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的綟木族(Andromedeae), 而是与一些相关属组成了白珠树族(Gaultherieae)。对白珠树属产于美洲的类群和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的初步研究则表明, 该属与Diplycosia、Tepuia和Pernettya等属(均为“常绿类群”)关系密切, 可能应将这几个属并入到白珠树属中, 但其属下分类系统关系还需要对产于亚洲的类群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才能确定。白珠树属与其近缘属的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学关系较为复杂, 与杜鹃花科其他大多数属不同, 白珠树属为典型的环太平洋分布。关于白珠树属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推测: 一种观点认为该属起源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起源于北半球的劳亚古大陆。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白珠树属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并对该属尚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小檗科的花粉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PG III定义的基部真双子叶分支(Basal Eudicots)中毛茛目(Ranunculales)小檗科(Berberidaceae)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DNA片段(rbcL、matK、trnLF和26S rDNA),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合已报道的花粉形态数据,分析了该科16个属的花粉形态。选择花粉分散单位、极性、形状、大小、萌发孔数目、萌发孔位置、外萌发孔形状、覆盖层上元素、覆盖层纹饰和外壁厚度共10个关键性状,采用简约法推断了该科花粉的祖征、共衍征和演化式样。研究表明:单粒、等极、近球形、中等大小是小檗科花粉的祖征。无极、多萌发孔和周面孔是小檗亚科(Berberidoideae)的共衍征,支持其为一个单系。三萌发孔分别为鬼臼亚科(Podophylloideae)、南天竹亚科(Nandinoideae)各自的共衍征;覆盖层上元素不存在是小檗亚科和南天竹亚科的共衍征,将它们与鬼臼亚科区分开来,同时也支持了小檗亚科和南天竹亚科之间的姐妹关系。此外,对一些属花粉形态的演化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一些特殊的花粉性状可以用来定义某些属,如Bongardia和兰山草属(Ranzania)。  相似文献   
3.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柳科(Clethraceae)和堇菜科(Violaceae)8个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综合前人对第伦桃亚纲(Dillenidae)4个科即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山茶科(Theaceae)、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和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以及蔷薇亚纲(Rosidae)的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共22属36个种的孢粉学和已有的胚胎学资料,讨论了上述7个科的系统学关系。通过对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和杨柳科(Salicaceae)的花粉形态特征比较,支持APGII系统中将大风子科的大部分种归入杨柳科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201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第18届国际植物学大会(XVIII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在澳大利亚海滨城市墨尔本成功举行。本届大会由植物学与真菌学协会国际联盟(IABMS)、生物科学国际联盟(IUBS)主办,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澳大利亚联邦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部( Department of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 Water, Population and Communities)生物资源研究项目 (Australian Biological Resources Study Program) ,  相似文献   
5.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柳科(Clethraceae)和堇菜科(Violaceae)8个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综合前人对第伦桃亚纲(Dillenidae)4个科即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山茶科(Theaceae)、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和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以及蔷薇亚纲(Rosidae)的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共22属36个种的孢粉学和已有的胚胎学资料,讨论了上述7个科的系统学关系。通过对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和杨柳科(Salicaceae)的花粉形态特征比较,支持APGII系统中将大风子科的大部分种归入杨柳科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滇白珠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药用植物,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是一个分类困难的复合群。为了探讨其种下分类关系,该文对滇白珠复合群(包括毛滇白珠、秃果白珠和滇白珠3个变种)进行网罗式采样,基本覆盖了该复合群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同时包括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各1个居群,共计81个居群241个个体,通过联合两个变异位点适中的叶绿体片段rpl33-psa J和trn L-rpl32,构建基于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的系统发育树,以及Neighbor-Net法构建系统发育网络。结果表明:滇白珠复合群内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这种差异性相比形态,与地域分布相关性更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滇白珠复合群分为3个支系。其中:一支包括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南达沃的居群,为变种秃果白珠,符合前人分类结果;一支包括分布于横断山脉区域的居群,由变种毛滇白珠和滇白珠组成;剩余一支包括分布于华东南区域的居群,同样由变种毛滇白珠和滇白珠组成。分子证据支持基于形态分类的秃果白珠作为变种,而不支持毛滇白珠作为变种的处理。这样的遗传分化式样可能是由地理隔离导致,这一结果为民族药滇白珠的种质资源评价和保护利用奠定了分类学框架。然而,变种滇白珠居群间的谱系发生关系却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特别是无法明晰华东南大部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格局,需要进一步补充样本通过谱系地理学手段,并寻找分辨率更高的核基因分子标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结合现代植物学、DNA测序与信息等关键技术而产生的新一代智能植物志(iFlora),其研发中最首要和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将前沿、准确和完善的植物数据信息进行特色整合及智能化处理,为用户提供一个客观而科学的,具理论和实际应用为一体的植物学知识共享平台,并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植物资源信息渠道。本文简要介绍了与传统植物志和目前常用的电子植物志数据库相区别的iFlora数据信息的分级内容、特点和功能,并强调了作为iFlora的核心数据信息,即用于物种鉴定的植物DNA条形码、关键形态学分类特征、植物图像等识别数据,以及分子系统发育数据等。以杜鹃花科(Ericaceae)白珠树属(Gaultheria)和其属下红粉白珠(G.hookeri)为例,介绍了iFlora采用的三类数据(核心数据、基础数据和拓展数据)构成的三级信息及其功能,同时探讨了信息整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风子科13个种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大风子科 9属 1 3个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花粉形状长球形或圆球形 ,除大风子属 (Hydnocarpus)萌发孔为三拟孔沟 ,其余均为三孔沟 ;外壁纹饰在不同属、同属不同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 ,基本上可分为粗网状、细网状、穿孔状、穴状4种类型。研究认为花粉形态对于该科与近缘科以及属下的划分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Ag-SiO_2核壳型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抗坏血酸对AgNO3进行还原,生成银纳米粒核心,并通过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与聚合反应获得SiO2介孔外壳,制备平均粒径约为92.9 nm的Ag-SiO2核-壳型纳米粒。Ag-SiO2纳米粒可以显著地抑制香石竹镰刀菌的生长,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4μg/mL,并可抑制香石竹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分生。Ag-SiO2纳米粒处理2~4 h后,菌丝体的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力增强,提示Ag-SiO2纳米粒抗菌机制和活性氧诱导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陆露  王红  李德铢 《植物学通报》2005,22(6):658-667
白珠树属(Gaultheria)在杜鹃花科(Ericaceae)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系统位置和演化关系一直备受争议.最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认为,白珠树属已经不再属于传统上的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的綟木族(Andromedeae),而是与一些相关属组成了白珠树族(Gaultherieae).对白珠树属产于美洲的类群和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的初步研究则表明,该属与Diplycosia、Tepuia和Pernettya等属(均为"常绿类群")关系密切,可能应将这几个属并入到白珠树属中,但其属下分类系统关系还需要对产于亚洲的类群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才能确定.白珠树属与其近缘属的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学关系较为复杂,与杜鹃花科其他大多数属不同,白珠树属为典型的环太平洋分布.关于白珠树属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推测:一种观点认为该属起源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起源于北半球的劳亚古大陆.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白珠树属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并对该属尚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