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舟山眼镜蛇对光暗周期加热光源反应所导致的体温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 7条舟山眼镜蛇 (Najaatra)研究动物对光暗周期加热光源反应所导致的体温变化。设计两项实验 ,每项实验历时 9d。实验一光照期覆盖整个白天 ,实验二光照期覆盖整个晚上。眼镜蛇仅在加热光源开启期间进行体温调节 ,但光照期内任何阶段都未发现所有个体同时处于热活动状态。两项实验中热活动个体百分比的时间变化显著 ,实验二热活动个体百分比波动相对大于实验一。在加热光源开启期间 ,实验一热活动眼镜蛇的百分比总体上大于实验二。在两项实验中 ,热活动眼镜蛇体温的时间变化都不显著。实验一热活动眼镜蛇的体温高于实验二 ,而两项实验中不处于热活动状态的眼镜蛇的平均体温无显著差异。实验一热活动眼镜蛇 (31 1±0 8°C)选择的体温上限高于实验二眼镜蛇 (2 6 0± 0 9°C)。在两项实验的任何时间段内 ,眼镜蛇的体温都不低于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2.
摄食对印度蜓蜥代谢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摄食后印度蜓蜥雌性成体的耗氧量变化 ,研究摄食特殊热动力作用 (SDA)。动物分为摄食黄粉虫幼虫实验组和禁食对照组 ,两组蜥蜴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测定耗氧量前 ,将所有动物在 3 0℃恒温室内禁食 3d。用容积为 3 0 0ml的封闭式呼吸室测定两组蜥蜴在 3 0℃条件下连续 3d的耗氧量 ,测定间隔时间为 4~ 2 5h。禁食组动物实验期间的耗氧量无显著的时间变异 ,实验组动物耗氧量的时间变异显著 ,这些结果表明摄食影响印度蜓蜥的代谢率。实验组动物摄食 8h后耗氧量已显著大于禁食组 ,摄食 3 0h后两组动物的耗氧量无显著差异。印度蜓蜥达到SDA峰值的平均时间约为 1 2 7h ,SDA峰值耗氧量是禁食对照组动物耗氧量的 1 6倍。印度蜓蜥单次摄食实验中的SDA具有进食后耗氧量迅速增加 ,达到峰值后下降至摄食前水平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林植华  樊晓丽  陆洪良  罗来高  计翔 《生态学报》2010,30(10):2541-2548
在许多蜥蜴种类中,尾自切是一种主要的逃避天敌捕食的防御性策略。虽然断尾使蜥蜴获得短期的生存利益,但同时也需为此承受多方面的代价。利用从丽水采集的117条蓝尾石龙子来评价该种动物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81条(约69%)石龙子至少经历过1次尾自切。断尾个体中,原先断尾事件的发生频率在不同尾区间存在显著差别,但两性间无差别。将实验组17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依次切去3个尾段,然后测定断尾前后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以及每个尾段、身体各部分中的脂肪含量。另15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作为对照组,仅测量其运动表现。尾部的脂肪含量与尾基部宽呈正相关,说明具较粗尾部的石龙子一般具有相当较多的尾部储能。尾部脂肪含量随尾长呈非等比例分布,大部分脂肪集中于尾近基部端。断尾几乎不影响蓝尾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仅当大部分尾部被切除时疾跑速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显示了蓝尾石龙子因遭遇天敌捕食攻击或其它因素作用而产生的部分断尾可能并不会导致严重的能量和运动代价。由于野外种群蓝尾石龙子个体的断尾情况主要发生在尾近基部或中部位置,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该种动物的尾自切通常会遭受明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  相似文献   
4.
张辰欢  康春全  黄心怡  陆洪良 《生态学报》2021,41(18):7204-7211
为检验入侵性龟类是否在某些功能表现上较土著龟类具显著优势,将相同孵化环境中孵出的红耳滑龟和乌龟幼体在不同测试温度下测定其运动(游泳和翻身)和心率表现。结果显示:所检测的两种龟幼体功能指标均随测试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红耳滑龟幼体比乌龟幼体具有较快的游泳速度和心率,但较慢的翻身速度。此外,通过比较来自不同养殖群体的两种龟幼体发现:低纬度的海口养殖群个体比高纬度的海宁养殖群个体具有较快的心率、较好的运动表现。结合已发表的临界高低温数据对不同指标构建热功能曲线发现:红耳滑龟幼体游泳速度的热表现宽度大于乌龟幼体,翻身反应的热表现宽度反而较小;海宁养殖群的游泳速度和翻身反应的热表现宽度大于海口养殖群个体。表明:较强游泳能力及能在较宽的热范围内实现较好的游泳表现、较高代谢水平可能有助于入侵性红耳滑龟在新环境中快速扩散、与其它物种竞争取胜并实现其成功入侵。红耳滑龟未表现出较快的翻身速度可能与因其相对较扁平的体型而导致的翻身较难有关。  相似文献   
5.
吴美仙  赵波  张文  陆洪良 《生态学报》2014,34(19):5398-5404
用3个恒定温度(24、26和28℃)孵化黄喉拟水龟南方种群卵,检测孵化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和孵化成功率、以及幼体的性别、大小和早期生长。黄喉拟水龟幼体的性别取决于孵化温度(属TSDⅠa型),26℃和28℃孵出幼体偏雄性,30℃孵出幼体都是雌性。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孵化期呈非线性缩短,而孵化成功率略微增加。较高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较大且具有较好的功能表现,但生长较慢。低温孵出幼体较小,但胚后生长速率较快。低温孵出幼体较小可能与胚胎发育期长、总代谢消耗大有关;而生长速率快则可能是因为低温产生的雄性幼体生长快于高温产生的雌性幼体。与已报道的黄喉拟水龟北方种群卵孵化结果相比较,26℃和28℃条件下南方种群卵的孵化期和产生1∶1性比的关键温度较大。这种地理上的变异可能反映不同种群对当地热环境适应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摄食对原尾蜥虎代谢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摄食后原尾蜥虎成体的耗氧量变化,研究摄食特殊热动力作用(SDA).蜥虎分为摄食黄粉虫幼虫实验组和禁食对照组,两组动物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测定耗氧量前,将所有动物在30℃恒温室内禁食3天.用容积为300 ml的封闭式呼吸室测定两组蜥虎在30℃条件下连续3天的耗氧量,测定间隔时间为4~12 h.禁食组动物实验期间的耗氧量无显著的时间变异,实验组动物耗氧量的时间变异显著,这些结果表明摄食影响原尾蜥虎的代谢率.实验组动物摄食4 h后耗氧量已显著大于禁食组,摄食40 h后两组动物的耗氧量无显著差异.原尾蜥虎达到SDA峰值的平均时间约为20.0 h,SDA峰值耗氧量是禁食对照组动物耗氧量的1.5倍.原尾蜥虎单次摄食实验中的SDA具有进食后耗氧量迅速增加、达到峰值后下降至摄食前水平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7.
原尾蜥虎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和食物同化的热依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大德  安虹  陆洪良  计翔 《动物学报》2007,53(6):959-965
(Tsel)、热耐受性和体温对食物同化的影响。Tsel无显著的日时间变化,两性个体的Tsel、临界低温(CTMin)和临界高温(CTMax)无显著的差异。Tsel、CTMin和CTMax的平均值分别为30.9℃、3.2℃和43.3℃。体温对动物食物通过时间有显著的影响。在25℃-33℃范围内,食物通过时间随体温升高而缩短;体温超过33℃后,食物通过时间随体温升高而延长。温度对原尾蜥虎的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有显著的影响。在25℃-37℃范围内,动物在低体温下(25℃和27℃)的摄食量、ADC和AE小于更高体温下动物的对应数值。种间比较结果显示,原尾蜥虎是生活于南方的蜥蜴中具有较强耐受极端体温的种类。  相似文献   
8.
徐大德  计翔  陆洪良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09,29(4):1745-1755
设计4项实验研究4种内外因素(环境温度、摄食、断尾和怀卵状态)导致的肇庆原尾蜥虎运动表现种群内变异.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原尾蜥虎运动表现.两性成体疾跑速均具有在低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高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降低的一般模式.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雌体的疾跑速均略大于雄体,但两者平均值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体温对原尾蜥虎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的影响存在两性间差异.成年雌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在低体温范围(从17 ℃到27 ℃)内随体温升高而增加,而在相对较高的体温范围(从27 ℃到37 ℃)内无显著变化,成年雄体在实验体温范围(从17 ℃到37 ℃)内无显著变化;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雌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均显著大于雄性.性别与体温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两性个体的平均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当去除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差异的影响后发现,疾跑速两性差异统计上仍不显著.摄食、尾自切和雌体怀卵在两个实验温度下(27 ℃和31 ℃)均减小壁虎疾跑速;而仅尾自切减小壁虎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摄食和雌体怀卵对其无影响.以上3种因子分别与体温、性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生理限制和尾自切是原尾蜥虎运动能力变异的重要来源.一些内外因素能近因性诱导蜥蜴功能表现发生一定程度的种群内变异.  相似文献   
9.
陆洪良  耿军  徐卫  平骏  张永普 《生态学报》2017,37(5):1603-1610
特定物种的热驯化能力决定着其是否能成功耐受环境温度的改变,在应对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为评估有尾类两栖动物的热驯化反应,在3个恒定水温(15、20℃和25℃)中驯化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幼体4周,测定驯化后幼体在不同测试温度下的运动(游泳)表现、临界低温(CT_(Min))与临界高温(CT_(Max))。结果显示:驯化与测试温度均显著影响蝾螈的游泳速度;驯化温度亦影响蝾螈的CT_(Min)和CT_(Max),但不影响可耐受温度范围(TRR)。驯化与测试温度的交互作用对蝾螈泳速的影响显著,表明驯化温度可改变其游泳表现的热敏感性。经某一温度驯化后蝾螈泳速似乎在相同测试温度下表现最好,该结果可能支持驯化有益假说。CT_(Min)和CT_(Max)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表明:低温驯化可提高动物抗低温能力,而高温驯化提高其抗高温能力。两栖类动物热耐受性与运动表现热驯化反应的种间变异可能与栖息地热环境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
食物类型对红耳滑龟幼体摄食特殊热动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志崇  计翔  陆洪良 《动物学报》2004,50(3):459-463
动物通过摄食获得能量,消耗的能量主要用于基础(或标准)代谢、摄食、体温调节、运动和生长等(Bartholomew ,1 977)。食物消化、同化过程中代谢率(耗氧量)显著增加,这种增加与动物正在进行的其它活动无关,其热效应被称为特殊热动力作用(Specificdynamicaction ,SDA )或热增(Hea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