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细菌及其生物膜生长的影响,观察其防龋效果。方法 (1)通过液体稀释法测定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2)生物膜形成抑制试验测定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最小生物膜形成抑制浓度(MBIC50);(3)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1)伊犁黑蜂蜂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0.78、0.39、1.56、0.39、0.20和0.20 mg/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56、0.78、3.125、0.78、0.39和0.39mg/mL;(2)伊犁黑蜂蜂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的MBIC50分别是0.39、0.39、0.39、0.05和0.10mg/mL;(3)伊犁黑蜂蜂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的MBEC分别是6.25、1.56、3.1256、0.78和0.78mg/mL。结论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主要致龋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主要致龋细菌单菌生物膜的形成,并具有一定清除作用,是具有一定防龋效果的天然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cγRⅡa、FcγⅢa和FcγRⅢb的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发病风险性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2019年10月前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有关FcγRⅡa、FcγⅢa和FcγRⅢb的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发病风险性的研究,共27项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包含2 105个病例和1 115个对照,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利用优势比(OR)及95%置信区间(CI)评价效应强度。结果 Meta分析结果合并显示FcγRⅡa和FcγRⅢb的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的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性,但FcγⅢa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慢性牙周炎发病风险(V vs. F,OR=1.93,95%CI 1.01~3.69)。根据种群进行亚组分析,FcγRⅡa H131R位点的突变型可能会增加亚洲人群慢性或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病风险[慢性牙周炎:R vs. H,OR=1.22,95%CI 1.04~1.42,(HR+RR)vs. HH,OR=1.28,95%CI 1.03~1.59;侵袭性牙周炎:R vs. H,OR=1.60,95%CI 1.01~2.54],但可能会降低高加索人群慢性牙周炎的发病风险[(HR+RR)vs. HH,OR=0.66,95%CI 0.48~0.90]。FcγⅢa F158V位点的突变型可能增加高加索人群慢性牙周炎的发病风险[V vs. F,OR=1.73,95%CI 1.06~2.85,(VV+FV)vs. FF,OR=2.26,95%CI 1.06~4.82]。FcγRⅢb NA1/NA2位点的NA2等位基因可能会降低包含50%高加索人群的混合人群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病风险[(NA1NA2+NA2NA2)vs. NA1NA1,OR=0.57,95%CI 0.34~0.94)]。结论 FcγRⅡa、FcγⅢa和FcγRⅢb的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发病风险性之间的联系可能存在着种族差异,需要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细菌生物膜对医学的影响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不是细菌细胞随意堆积的结果,而是细菌相互协调构成的具有高度分化结构的群体。细菌从浮游的生长状态到形成成长生物膜模式,涉及到多种相互交错的信号传导通路。通过各种信号传导系统,细菌来协调其生理活动,以趋利避害。细菌数量阈值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细菌信号传导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汉族与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不同龋敏感中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活性与ldh基因多态性及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从前期实验分离的维吾尔族与汉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中筛选出: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口腔变形链球菌高龋组变形链球菌35株[龋失补牙数(dmft)≥5],无龋组变形链球菌37株[龋失补牙数(dmft)=0];27株表现乳酸脱氢酶高活性,24株低活性;汉族儿童口腔中分离的高龋和无龋变形链球菌各35株,高活性和低活性各25株,使用特异引物扩增细菌组DNA,获得结构基因ldh,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和汉族儿童MseⅠ酶切ldh-RFLP表现A、B两种基因型;而MnlⅠ、DdeⅠ、NlaⅢ和AluⅠ消化扩增产物未发现多态性。MseⅠ产生的B基因型菌株在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汉族儿童高龋组的检出均高于无龋组(P0.05),A、B两种基因型在不同酶活性组的分布不同(P0.05),高酶活性组B基因型菌株的比例高于低酶活性组;A、B基因型在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和汉族高龋组、无龋组,高酶活性组和低酶活性组的检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儿童并未表现出差异性,ldh基因多态性与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及龋高敏感性相关。ldh基因分布与酶活性及乳牙龋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维吾尔族高龋和无龋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V区遗传多态性与其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关系。方法选取课题组前期实验所得的维吾尔族高龋儿童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较强的变形链球菌临床株18株和无龋儿童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较弱临床株12株。提取全菌DNA,经PCR扩增其表面蛋白可变区V区编码基因SrV~+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DdeⅠ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经DdeⅠ酶切后,高产糖组变链菌出现了4种基因型,低产糖组出现了3种基因型。这几种基因型在不同产糖组中的分布不同(P0.05)。结论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SrV~+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能是其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出现差异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低龄婴幼儿龋(Earlychildhoodcaries,ECC)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因此、了解儿童口腔内致龋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与龋病的相关关系,对预防和治疗儿童龋病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就ECC相关致龋菌及菌斑生物膜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龋病是一种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变形链球菌是引起其发生发展的主要致龋菌之一。近年来天然药物对龋病防治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而蜂胶是一种天然抗菌剂,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蜂胶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产酸、粘附、产胞外多糖及牙菌斑等方面有抑制的作用。本研究就蜂胶对变形链球菌的主要致龋毒力因子的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博州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3~5岁儿童的口腔唾液细菌优势菌群结构多样性的差异,并探讨与低龄儿童龋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从本课题组在新疆博州地区3~5岁儿童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时建立的资料样本库中选取唾液样本120例(汉族40例,维吾尔族40例,蒙古族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每个民族中高龋组(ECC)各20例,无龋组(CF)各20例,取非刺激性唾液,提取细菌DNA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采用Quantity One软件对PCR-DGGE指纹图谱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DGGE总体图谱表明:口腔微生物菌群结构具有民族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维吾尔族总的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条带数:87.00±10.40,多样性指数:5.99±1.12)大于汉族(条带数:63.00±8.07,多样性指数:3.29±0.74)和蒙古族(条带数:71.60±5.79,多样性指数:4.98±0.50)(P0.05),高龋儿童组的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小于无龋儿童组(P0.05),无龋儿童组的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存在民族差异(P0.05);聚类分析发现:每个民族组内大部分样本均表现出明显的聚类群。结论博州地区儿童口腔唾液细优势菌群结构多样性在民族之间差异明显,在低龄儿童龋病进展中,细菌多样性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9.
低龄婴幼儿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是影响全世界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然而龋病并不是由单一致龋细菌引起,而是由微生物、宿主、饮食和时间,即"龋病病因四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引起,其中微生物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口腔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关系,与宿主保持着和谐的生态平衡,一旦受到某种特殊环境改变的影响,这种平衡则可能被打破。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ECC的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很多,结果不尽相同,因此了解ECC的组成及动态变化对于儿童龋病的预防和防治极其重要。本文就ECC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作一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没食子鞣质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下变形链球菌生长抑制的作用,探讨药物的防龋功效。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不同浓度没食子鞣质溶液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圈大小,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没食子鞣质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值大小,用半定量可见光测定A值的方法测定生物膜最低抑菌浓度(MBEC)值。结果没食子鞣质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液体稀释法实验测定,没食子对变形链球菌的MIC为4 mg/m L,MBC为16 mg/m L,经半定量可见光测定A值的方法测定没食子鞣质对变形链球菌单菌生物膜生长的MBEC值为8 mg/m L。结论没食子鞣质对变形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