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听原性惊厥易感大鼠下丘GluR2的表达及QR位点编辑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原性惊厥易感大鼠是强直 -阵挛惊厥大发作的一种模型 .一般认为 ,下丘是听原性惊厥发作神经元网络的启动部位 .采用RT PCR、Western印迹、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了听原性惊厥易感大鼠 (P77PMC)一次惊厥发作与惊厥点燃状态下AMPA受体亚基GluR2在下丘内表达的改变 ,并采用限制性酶切方法分析了GluR2Q R位点mRNA编辑水平的改变 .研究结果显示 ,一次惊厥发作后下丘内GluR2表达无明显改变 ,惊厥点燃后下丘内GluR2表达降低 ,一次惊厥发作及惊厥点燃状态下GluR2Q R位点处于编辑成熟状态 .提示 ,GluR2表达降低参与了点燃状态下的惊厥发作 ,在听原性惊厥易感大鼠惊厥发作机制中不涉及下丘内GluR2Q R位点编辑水平改变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21在红藻氨酸诱导的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兴奋毒中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经红藻氨酸(KA)处理24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细胞损伤,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21与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p53与p21基因启动子上p53反应元件1结合情况。结果:KA处理后神经元明显损伤,部分细胞胞体缩小、变圆,突起变短、减少或消失,p21与p53蛋白表达上调,并且p53与p21基因启动子上的p53反应元件1结合增加。结论:在KA诱导的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兴奋毒作用中p21蛋白表达上调,而p53直接参与了p21的激活。  相似文献   
3.
组蛋白H3第79位赖氨酸甲基化(H3K79me)修饰有单甲基、双甲基及三甲基3种形式,是常染色质的标志.然而,对于组蛋白H3K79三种甲基化各自在基因转录、DNA损伤修复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以8-氯腺苷(8-Cl-Ado)为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DSB)诱导剂,采用Western 印迹,在人肺癌细胞H1299检测出了DNA修复分子NBS1、细胞周期检验点相关分子p21,并发现H3K79me1、H3K79me2和H3K79me3三种甲基化修饰的组蛋白明显增加;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合实时定量PCR实验显示,只H3K79me2与DNA损伤检验点分子p21、DNA修复分子NBS1的启动子区域相结合,说明H3K79双甲基化修饰与这些基因的转录激活有关.结果提示,在8-氯腺苷引起 DSB时,是H3K79me2、而不是H3K79me1和H3K79me3参与NBS1和p21基因转录激活时的染色质重塑.8-氯腺苷诱导H3K79双甲基化增强、促进H3K79me2所在染色质区域的NBS1和p21基因转录激活可能是8-Cl-Ado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宫明  贾弘蜒 《生命的化学》2002,22(2):121-124
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使得染色质中DNA、RNA和蛋白质组织成为一种致密的结构形式。其中组蛋白尾部区域常常发生形式多样的翻译后修饰。这包括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泛蛋白化以及ADP核糖基化。存在于一个或更多的组蛋白尾部的相应的修饰,形成了一种“组蛋白密码”,许多的蛋白质因子对其加以识别,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下游过程。  相似文献   
5.
氨肽酶N的表达及其与结石形成的关系(英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大鼠高胆固醇饮食时 ,肝脏氨肽酶N(APN)在实验结石形成中可能的结石发生作用 ,采用 1.2 %胆固醇饮食 4周 ,诱发新西兰兔胆囊结石形成 .根据兔APN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 ,提取肝脏总RNA .利用RT PCR检测肝脏APNmRNA水平的变化 ,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脏毛细胆管膜上APN的表达 .观察新西兰兔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肝脏APN的mRNA水平的变化、APN表达及胆汁中APN活性、胆脂、总蛋白含量的变化 ,探讨APN在胆石形成中可能的作用 .经成石饲料饲养后 ,随着胆汁饱和度增加和APN活性加强 ,胆囊结石组肝脏APN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胆囊结石组胆汁中总胆固醇、CSI、总蛋白浓度及APN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胆汁中APN活性与肝脏APN的表达及胆汁CSI增高呈正相关 .结果提示 ,当存在胆汁过饱和的情况下 ,APN很可能作为促成核因子在胆结石形成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十五年历程 健笔凌云群英舞, 而立有五桃李秋。 但期英才风云志, 谱写新曲唱九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自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 40年前,正当“改革”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面向世界的大门“开放”之际,我们仿佛如梦初醒,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以及市场、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给西方带来的繁荣。我国的生化界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也充分认识到向发达国家学习、开展科学技术交流对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于是聚集在全国生物化学会,为迎接和适应国内科技发展和高校建设的需要,讨论创建《生物化学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 《学报》的创刊、建设过程是一段令人难忘和跌宕起伏的历史。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面临重振经济、经费困难的局面。在“中国生物化学会”(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的支持下,在当时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党委书记彭瑞骢和院长马旭应允解决空间、人力和物力的帮助下,张昌颖、郑集、张龙翔、邹承鲁、杨福愉、周廷冲、黄翠芬、张树政、蔡良婉、苏成芝、李玉瑞,以及国内很多科研院所、高校的生物化学前辈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于1984年6月14日在京聚首,成立了《学报》首届编辑委员会,并于1985年正式创刊。《学报》的面世、建设和发展得益于全国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的厚爱和支持,得益于编辑部姚仁杰、张迺蘅、杜国光等前辈们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科学技术及数字化的出版业迅猛发展、激烈竞争的21世纪,《学报》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宣传科学与创新,为广大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建立科学与技术交流平台的宗旨和初衷,辛勤耕耘,已将《学报》发展、建设成为包括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信息交流等多个栏目在内的、完善的科学技术交流和服务的平台,刊载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创新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和反映当前国内外生物科学前沿或热门领域的综述性文章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了国家生物学类/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国际众多知名的检索数据库收录。为进一步丰富内容,提高影响力, 2015年起《学报》又陆续设立了特约综述、要文聚焦、青年论坛、术语商榷等新栏目及专刊专栏,并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热点文章和要闻,提高了宣传科学、服务科学的质量,有效地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学报》诞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由老一代生化界前辈们和新一代科学家们共同谱写的波澜壮阔、可歌可贺的伟大诗篇,一部生动、可贵的创业、守业史。春树桃李,秋获其实。感谢生化界前辈们的艰苦创业,感谢新一代科学家们为学报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感谢广大读者对本刊的关爱和支持。 热烈庆祝《学报》创刊35周年!祝愿《学报》更加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利用光吸收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了甲素对DNA分子中四种碱基A、G、C和T光氧化的敏化作用,发现在反应体系的pH为9.0、甲素浓度为3×10~(-5)mol/L、光照40分钟时,G和T紫外吸收明显降低;HPLC分析发现甲素敏化的G光氧化体系比对照体系多出现一组分峰(滞留时间0.927分钟),该峰用475nm波长检测比260nm波长检测灵敏。根据反应机制推测是G环破裂产物。在反应条件固定时,甲素敏化G的光氧化作用受pH、光照时间及甲素浓度影响极大。单线态氧淬灭剂——叠氮钠浓度在40—110mmol/L可部分抑制甲素敏化G的光氧化作用,>110mmol/L时反应完全被阻断,提示甲素对G光氧化的敏化作用主要通过单线态氧(~1O_2)即Ⅱ型机制起作用。本文还讨论了G光氧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结合最近几年对真核转录调节因子和DNA的结构与机能研究,概述了蛋白质-蛋白质及蛋白质-DNA相互作用方式以及介导相互作用的分子结构基础,论述了转录因子之间,转录因子与DNA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同与拮抗作用,发生机制及其在真核基因转录调节中的遍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1号染色体占人类基因组的 1 %~ 1 .5% ,是人类染色体组中最小的常染色体 ,也是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第一个被绘制出致密连锁图、酵母人工染色体 (YAC)物理图谱和限制性内切酶 Not 图谱的常染色体 .今年 5月《自然》杂志刊登了日、德、法、美、英和瑞士等国 1 3个研究单位署名文章“人类 2 1号染色体DNA序列”,测定序列覆盖了 2 1号染色体的 99.7% ,序列测定的准确度达 99.995% .根据他们公布的结果 ,2 1号染色体长臂 (2 1 q) DNA由 33546361 bp组成 ,其中只剩下 3个小的克隆裂隙和 7个序列裂隙 (约 1 0 0kb)尚未确定其序列 .2 1号…  相似文献   
10.
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 ( n ACh R)是由 4种亚基组成的五聚体 .哺乳类动物出生后γ亚基由ε亚基取代 ,迄今为止鸡 n ACh Rγ基因是否存在上述置换规律尚无定论 .为探索发育过程鸡骨骼肌n ACh R基因表达是否存在γ/ε亚基的置换及其机制 ,采用 RT- PCR技术和凝胶阻滞试验检测了鸡胚发育 9d至出生后 6周小鸡 γ基因表达的动力学及骨骼肌核抽提物的 DNA结合活性 .RT-PCR检测结果显示 ,在鸡胚发育 9d至出生后 6周的雏鸡骨骼肌组织均检出有 γ亚基 m RNA转录 .提示与哺乳类不同 ,出生前后鸡骨骼肌组织 ACh Rγ亚基基因持续表达 ,不存在 γ/ε亚基的置换表达规律 .以 γ基因 - 2 60 /- 2 4 0 (含 E盒与 M- CAT盒重叠序列 )和 - 2 39/- 50 (含 M- CAT盒及 GC富含区 )片段为探针 ,分别与鸡胚发育 9d至出生后 2周小鸡骨骼肌的核抽提物进行凝胶阻滞试验 .在发育各阶段的骨骼肌核抽提物中均有识别 - 2 39/- 50片段的结合活性存在 ,但在出生后 2周小鸡骨骼肌的核抽提物中未检出 - 2 60 /- 2 4 0结合活性 .结果提示 ,在出生后第 1 4d的肌核抽提物中存在的、识别并结合 - 2 39/- 50片段的活性物质与鸡 ACh Rγ基因在出生后持续表达有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