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2月—2021年2月,采用直接观察与红外相机陷阱结合的方法,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草坪和大草堂区域,对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繁殖周期及群体活动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共获取绿尾虹雉有效探测316次。研究结果表明:1)绿尾虹雉具有季节性群体活动的习性,群体在繁殖期前逐步解散,繁殖期后又逐步聚集,非繁殖期的越冬期会结成大群活动;2)绿尾虹雉的繁殖期为3月下旬—6月中下旬,雌性独自营巢繁殖,雄性多单独活动,也表现为集单性小群体活动;3)繁殖期群体大小为2.58只±0.94只,以单性群为主;非繁殖期群体大小为3.37只±2.30只,以单性群和雌雄混群为主,且两者的遇见率差异不明显;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群体活动方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绿尾虹雉的基础资料,为其保护管理策略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谌利民 《四川动物》2003,22(3):175-176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唐家河 )是四川省青川县森林资源保护最完整的地方 ,保存了种类繁多而比较古老的动植物类群 ,是我国大熊猫避难所之一。近十年来 ,唐家河管理处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广泛开展合作、注重社区经济发展等措施 ,促进了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现报道如下。1 健全管理制度 ,调动职工积极性十年来 ,通过反复增补和修改 (图 1 ) ,以激励机制为原则 ,建立和完善了 74个方面 2 0 0余项全量化考核标准。这样 ,采取工作任务分片承包和倒扣奖惩及超欠出勤的管理体系 ,坚持了工作实绩与按劳分配挂钩…  相似文献   
3.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知有204种,分隶于13目40科,占四川省鸟类615种的33%。古北种87种占种数的43%、东洋种90种占种数的44%、广布种27种占种数的13%。特产种27种占全国特产鸟类98种的28%、占四川省特产鸟类59种的46%。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4种、二级保护有26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有2种,我国和日本国候鸟协定保护的鸟类有22种。区内鸟类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途径地和停歇地,有候鸟81种,占种数的40%,在鸟类组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和生态类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家河的鸟类已知有204种,分隶于13目40科,占四川省鸟类615种的33%,古北种87种,占43%,东洋种90种,占445,广布种27种,占13%,特产种27种,占全国特产鸟类98种的28%,占四川省特产鸟类59种的46%,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4种,二级保护有26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2种,我国和日本国候鸟协定保护鸟类22种,1986年12月采获的鹰雕为四川省鸟类新纪录,1998年10月采获的草为川西北新分布,以此证明该鸟不仅只分布重庆地区。  相似文献   
5.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报道1984—1996 年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和观察到两栖爬行动物标本300 号。其中, 两栖类18 种, 隶10 属7 科2 目, 爬行类19 种, 隶12 属5 科1 目  相似文献   
6.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栖息于温带森林的、中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位于岷山山系的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地之一,但涉及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信息却较缺乏。运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不同季节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四个季节的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均超过0.8,说明模型预测结果较好。结果显示:(1)影响不同季节川金丝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海拔、河流和道路。(2)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面积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的适宜生境面积最大,为233.94 km2,占全区面积的58.48%;夏季的次之,为192.75 km2,占48.19%;秋冬季的适宜生境面积相对较低,分别为145.54 km2(占36.39%)和142.63 km2(占35.66%)。(3)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变化。研究揭示保护好完整的森林植被带对川金丝猴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要重视对人为干扰较强的低海拔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地形是动物栖息地中非常稳定的环境因素。了解有蹄类特殊时期对地形的偏好,既有助于揭示动物行为策略形成的机制,又有助于我们实施保护和管理。本文对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春季地形选择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数据来自于4只佩戴GPS无线电颈圈的羚牛3月中旬至4月中旬的定位数据。通过对羚牛活动位点与可选择地形的7个地形因素(坡度、坡向、坡位、海拔、地形起伏度、距峭壁距离、距山脊距离)的比较分析,发现羚牛在春季对地形存在选择。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影响羚牛春季地形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地形复杂度因子(坡度、地形起伏度),反捕食因子(海拔、距峭壁距离)和坡位因子(坡位)三类因素。与可供选择地形相比,羚牛利用的地形更偏离峭壁或陡坡、坡度更缓、海拔更低、明显偏离山脊、地形起伏程度较低。羚牛显著倾向于选择平坡和中位坡,且主要选择阴坡和阳坡。雌雄个体在7个地形因素的偏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雌性在距离峭壁和距离山脊的距离以及坡位的选择上与可供选择地形均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舔食盐分是野生动物的常见习性,但针对具体物种的研究较少。我们于2013年秋季(9~10月份)利用4台红外触发相机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小麂(Muntiacus reevesi)利用人工盐场的时间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收集照片记录398条,其中可鉴别性别的记录288条。结果显示,小麂日均访问盐场(12.97±2.14)次,舔盐高峰出现在8:00~9:00时以及14:00~16:00时,低谷分别出现在2:00时、6:00时以及21:00~23:00时。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小麂对距离公路较远的盐场访问次数显著高于近公路盐场[远离公路盐场(10.86±2.25)次,近公路盐场(2.10±0.58)次,t=3.77,P=0.001]。不论以全天统计抑或按照不同时间段(上午、下午和夜间)分别统计,雌雄两性对盐场的利用强度均无显著差异。我们仅发现在13:00~17:00时,雄性访问盐场的强度显著高于雌性(t=﹣2.47,P=0.048),且在13:00~14:00时和15:00~16:00时出现两次访问高峰。我们推测性别间的活动节律差异、体型差异以及雄性的干扰,均可能是雌性在下午时段降低盐场利用的原因。人为活动对离公路近的栖息地干扰较强,因而影响了小麂对栖息地的利用,使小麂回避靠近公路的盐场。因此,我们建议自然保护区在选择盐场位置时应考虑人为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9.
发展周边社区经济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唐家河”)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系的末端 ,为广元市海拔分布区的最高点 ,是青川县最西北角森林保护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她保存了种类繁多而比较古老的动植物类群 ,是我国大熊猫避难所之一的自然保护区。然而 ,由于唐家河周边社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过度的利用已使自然资源面临衰竭 ,生物多样性也潜在着遭受破坏的威胁 ,尤其是周边有大熊猫分布的环境日趋恶化 ,大熊猫已面临着生存威胁。因此 ,如何改善周边社区经济环境 ,提高周边社区经济发展 ,不仅是唐家河面对思考的课题 ,也是当地政府和周边社区…  相似文献   
10.
旅游活动及伴随的人流、车流逐渐成为野生动物的主要干扰源,威胁着濒危物种的繁殖和生存。准确认识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制定保护对策和提高保护成效的基础,但生态学领域有关旅游对野生动物影响的量化研究还比较少,可借鉴的评估方法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比较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前(2000年)和开发后(2012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痕迹点距离路线的平均回避距离和最小回避距离,发现大熊猫对徒步路线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效应,表明近年来的旅游活动对大熊猫确实产生了影响。通过最小回避距离和距离递增法确定旅游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等级和阈值距离。确定了距离徒步路线和自驾路线的第一等级距离阈值分别为0~57 m和0~460 m、第二等级为57~800 m和460~1 000 m、第三等级为800~1 400 m和大于1 000 m。基于距离徒步路线和自驾路线一定范围内的痕迹点分布数量,大熊猫对不同路线两侧每100 m的栖息地平均利用频率分别为1.9±0.23和0.8±0.15,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二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Z=﹣3.48,P=0.000)。通过对每100 m海拔区间内大熊猫痕迹距离自驾路线和徒步路线的距离分析,发现二者差异显著(t=3.76,P=0.003),对自驾路线,大熊猫在海拔2 000~2 100 m时回避距离最小,而对徒步路线,最小回避距离发生在2 100~2 200 m。基于本研究,为自然保护区内最小接触区或禁止旅游区的划分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其他保护区探索适合的生态旅游影响评价方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