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研究了一个在田间发现的水稻叶绿素b含量低的突变体叶片的光合功能衰退。和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光合功能在叶片一生中较稳定;超氧阴离子和H2O2含量低,但活性氧清除系统的SOD和CAT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由于突变体叶片中还原态辅酶Ⅱ和氧化态辅酶Ⅱ的比值低于野生型,因而认为其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羧化反应消耗电子速率之间比野生型更加平衡,是其光合功能较野生型稳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植物叶片衰老机理的几种假说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关于植物叶片衰老已有很多工作,对于衰老的机理提出了许多假说。本文汇总、介绍了其中几种主要假说。  相似文献   
4.
最近发现了一个在田间条件下自然产生的低叶绿素b高产水稻突变体(Oryza sativa L. cv.Zhenhui 249),该突变体主要降低了外周捕光天线复合体的含量.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叶片全展前后,到叶片发育后期则接近野生型.与以往所研究的突变体不同的是,该突变体叶绿素b含量仅适量减少,因而不影响类囊体膜的稳定性.突变体的光合机构在叶片一生中较稳定,这可能表明突变减少了光系统截获的光能,相对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减少了O-2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Cr6+胁迫对莱茵衣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研究材料,采用氧电极和快速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和时间Cr6+处理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r6+浓度大于40 μmol/L时,莱茵衣藻细胞数逐渐下降,而藻细胞变大;表观光合速率成为负值,呼吸作用随Cr6+处理浓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至对照水平;莱茵衣藻有活性放氧复合体比例随Cr6+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80 μmol/L Cr6+处理3 d时已下降至13.72%;光合驱动力(DFABS)随Cr6+浓度增加逐步下降,并以DFφPo在DFABS的下降中的贡献最大.研究发现,重金属Cr6+胁迫显著影响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而对呼吸作用则影响较小;Cr6+主要通过损伤供体侧的放氧复合体以及阻断QA至QB的电子传递而抑制光系统Ⅱ的功能;莱茵衣藻光系统Ⅱ对Cr6+处理比较敏感且存在着多个作用位点,并首先影响反应中心光能捕获效率,其次影响反应中心的活性,最后影响QA-之后的电子传递.  相似文献   
6.
太湖中2种大型沉水被子植物适应低光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不同光强下太湖沉水植物苦草和马来眼子菜的光合参数以及比较两者低光适应能力差异的结果表明:在5%自然光和100%自然光下,马来眼子菜的光合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均下降,而苦草在大于70%自然光下开始急剧下降,叶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膜透性变化趋势与此相反;两者最大非光化学猝灭(qNmax)随光强增大而升高,而苦草在自然光下却下降。苦草的叶绿素a/b(chla/b)值随光强的下降而减小,而马来眼子菜的却无明显变化,但后者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car/chla)的值随光强增加而显著增大。这表明苦草适应低光的能力更强,与两者在白然水体中的空间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7.
以野生型莱茵藻和其抗除草剂突变体为材料,检测链格孢菌毒素在光合电子传递链上的作用位点和模式的结果表明,此种毒素抑制Q_A至Q_B的电子传递,是光系统Ⅱ抑制剂,其作用模式类似于苯酚类型的除草剂。  相似文献   
8.
叶绿素b缺失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介绍叶绿素b的结构性质、生物合成和功能以及叶绿素b缺失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刘璐  刘志成  杨瑞莹  张任菲  李豪  许晓明 《生态学报》2020,40(24):9129-9137
为探究永定河干涸段河流廊道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特征,给永定河河道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建设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河流廊道植物群落的实地调查,对124个植物群落进行了TWINSPAN数量分类,并探究了不同层次间的物种多样性的区别以及垂直和水平梯度上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包括9种群丛类型,其中优势群丛为"狗尾草+猪毛菜+尖头叶藜群丛"、"狗尾草群丛"和"加杨-狗尾草+蒺藜群丛"。(2)草本层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整体大于乔木层,且物种组成复杂程度的变化幅度更大。(3)从垂直梯度上看,植物群落乔木层上游的物种结构组成较下游更加丰富、整体分布更加均匀,草本层从上游到下游物种组成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从水平梯度上看,越靠近左、右两堤,乔木层的物种结构组成越丰富、分布越均匀,左堤的物种组成较右堤更加复杂且分布更加均匀,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在水平梯度上变化较大,在靠近左堤的位置物种组成最丰富。影响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pH值漂移实验比较了太湖常见的两种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马来眼子菜(P. malaianus)对无机碳 利用效率的差异,并测定两者无机碳吸收关键酶——碳酸酐酶的活性,探讨了两者无机碳吸收效率差异的原因。根据太湖自然水体的无机碳条件设定了3种不同碱度条件,测定起点pH值和无机碳条件。不同碱度下pH值漂移变化和总无机碳/碱度比值的结果表明,两个种均能利用HCO3,适应低无机碳条件。两者对HCO3的吸收速率决定于其浓度大小,该离子浓度越大,光合速率越高。但是对HCO3的吸收速率存在差异:马来眼子菜在各碱度下终点pH值显著高于菹草,整体光合速率较高。CO2-光合速率响应曲线表明,在高pH值(CO2受到限制)时,马来眼子菜对CO2亲和力较大。尽管菹草在pH值较低(6.5~7.0)时有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但是基于太湖自然水体夏季高pH值(>8.5)条件,马来眼子菜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成为优势种群。两者无机碳吸收速率的差异是造成它们生活史差异和时间生态位的一重要原因。同时,马来眼子菜碳酸酐酶活性明显高于菹草,表明在相同无机碳条件下,前者催化HCO3与CO2之间的转化效率更高,这可能是造成两者无机碳吸收速率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