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蚕细胞色素P-450和酰胺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Antheraea pernyi G.)在我国蚕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防治其病虫害主要靠农药。因此研究蚕体内与农药代谢有关的酶类是有意义的。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MFO)起着代谢杀虫剂的中心作用,并与杀虫剂的选择毒性,抗性以及增效现象密切相关。细胞色素P-450(下简称P-450)是MFO的关键成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植源性β-蜕皮素(简称MH)对家蚕丝腺成长及合成甘氨酸、丙氨酸有关酶系的影响,探讨了5龄不同时期添食β-蜕皮素后丝腺体的成长及后部丝腺和脂肪体中丙氨酸-酮丙二酸、丙氨酸-乙醛酸和鸟氨酸转氨酶活力的变化。通过实验观察到:(1)5龄早期(饷食)添食β-蜕皮素,龄期延长8—9小时,茧层量增加,后部丝腺和脂肪体内丙氨酸-酮丙二酸转氨酶、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在处理后6-12小时内,比对照组增高40—50%。随之酶活力略下降,至5龄后期复又升高,明显超过对照组。脂肪体中鸟氨酸转氨酶在β-蜕皮素处理后6小时和48小时均低于对照组。12—24小时以及48小时后直至老熟则明显高于对照组。(2)5龄后期(V—136小时)口腔注射β-蜕皮素,龄期缩短12—18小时。脂肪体和丝腺体中丙氨酸-酮丙二酸转氨酶、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一般增高20—40%),老熟时迅速下降。本文对有关保幼激素和β-蜕皮素对5龄家蚕两种靶细胞(丝腺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相互配合和制约以完成对蚕整体的调节控制,以及这两种昆虫激素应用于蚕业生产以控制5龄期的长短和增加蚕丝产量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蓖麻蚕Phtlosamta cynthia ricim后部丝腺体在五龄后期主要合成一种蛋白质——丝心蛋白。在组成丝心蛋白的氨基酸成分中,丙氨酸和甘氨酸占了78%,其中内氨酸的含量比甘氨酸高(Kirimura等1962)。已经知道在五龄期,蓖麻蚕后部丝腺体tRNA含量与丝心蛋白的氨基酸成分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辜祥荣等,1981)。在生物体内,氨基酸必须与其相应的tRNA结合才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而两者的结合反应是由其相应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所催化的。本文测定了五龄期蓖麻蚕后部丝腺体中甘氨酰-tRNA合成酶和丙氨酰-tRNA合成酶的活力,以及这两个酶的Km值,观察到在五龄期,这两个酶的活力是随着蛋白质合成的增加而升高的,而且并没有同功酶或酶的变构产生。  相似文献   
4.
家蚕(Bombyx mori L.)与蓖麻蚕(Samia,ricini B)的丝蛋白氨基酸含量差异甚为显著;家蚕丝含量最多的为甘氨酸(42.8%),其次为丙氨酸(32.4%);而蓖麻蚕丝则以两氨酸含量为最高(50.5%),其次为甘氨酸(27.8%)(Kirimuru等,1962)。为了阐明丝蛋白主要氨基酸的形成机制,我们曾报道了这两种蚕丝腺中,自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丙氨酸的机制(许延森等,1964a);体液乙醛酸及丙酮酸与丝蛋白相应氨基酸的含量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鳞翅目天蚕蛾科蓖麻蚕的酪氨酸转氨酶和多酚氧化酶的变化以及昆虫激素对这两个酶的调节控制。作者观察到蓖麻蚕自四龄眠至五龄后期的活力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和β-蜕皮素对该酶有诱导作用。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四龄眠期和五龄期间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和β-蜕皮素对多酚氧化酶也有明显的调节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有机磷酸酯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杀虫作用与它们对昆虫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密切相关。很多杀虫剂本身并不是好的抗胆碱酯酶剂,需经生物体内氧化等代谢过程转变为相应的活性产物,才能有效地抑制胆碱酯酶。杀虫剂表现选择毒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生物体内激活和解毒代谢的差异、对胆碱酯酶的抑制差异以及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O’Brien,1976)。 柞蚕在我国蚕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柞蚕饰腹寄蝇是柞蚕的寄生害虫。本文报告  相似文献   
7.
蓖麻叶及桑叶中含有丰富的苹果酸,在蚕的体液、丝腺及中肠等组织中氧化苹果酸的能力相当强,使苹果酸形成OAA或PYR。 我们测得蓖麻蚕及丝腺中有NADP专一的MDH。在中肠内以MDH为主,同时能测到ME活力。以延胡索酸为底物,可以观察到NADP被还原。通过这些酶的作用,可将叶中的苹果酸形成PYR。  相似文献   
8.
五龄后期蚕丝腺后部的细胞几乎只合成蚕丝的丝心蛋白。保幼激素类似物(JHA)能增加蚕丝心蛋白的生物合成。家蚕和蓖麻蚕丝心蛋白中,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约占75%。我们用ZR515和ZR777分别处理五龄蚕后,观察到丝腺后部和脂肪体中合成甘氨酸和丙氨酸有关转氨酶的活力均有明显增加。(1)用ZR515处理五龄家蚕后,使五龄期延长1~2天,茧层量增加约10%。蚕丝腺后部的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丙氨酸-酮丙二酸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谷天转氨酶活力,JHA 组均比对照组增高约10~40%,脂肪体中这些酶活力也相应地比对照组增高约30%,其中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力增加到165%。酶活力增加的持续时间约3~5天。(2)用ZR777处理五龄蓖麻蚕后,丝腺后部和脂肪体中的谷天转氨酶、异亮氨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和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力,均比对照组高。本文认为JHA 对蚕丝腺后部和脂肪体中形成甘氨酸和丙氨酸的转氮酶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从而为丝心蛋白的合成提供更多的甘氨酸和丙氨酸。这也许是JHA 增丝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家蚕(Bombyx mori L.),天蚕蛾科之蓖麻蚕(Philosama cynthia ricini B.)及柞蚕(Antheraea pernyi G.)丝腺体后部自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丙氨酸的机制。以上各种蚕的丝腺体组织都可利用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丙氨酸,谷氨酸及CO_2。当存在DL-环丝氨酸(10~(-4)M)时,形成较多的谷氨酸与丙酮酸,而丙氨酸之量显著地减少。以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或以L-谷氨酸与丙酮酸为底物,对丙氨酸之形成具有相同的抑制程度。DL-环丝氨酸(10~(-4))并不抑制谷-天转氨酶与草酰乙酸脱羧酶,但在同样条件下,可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的活力(~90%)。此外,若以L-天门冬氨酸或其与小量α-酮戊二酸为底物,尤其是用透析后之酶液,并无显著的丙氨酸与CO_2形成。我们认为,自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之丙氨酸,并非通过Bheemeswar提出的L-天门冬氨酸β-脱羧酶之作用,而是经过三个相继的反应,即在谷-天转氨酶催化下,形成谷氨酸与草酰乙酸,后者除非酶促分解外,在草酰乙酸脱羧酶作用下,形成丙酮酸与CO_2;由以上两反应所形成之谷氨酸与丙酮酸,在蚕丝腺普遍存在的谷-丙转氨酶催化下形成丙氨酸(见图8)。  相似文献   
10.
巨噬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与B 细胞的抗体形成、T 细胞的激活等有密切联系,而且还能合成和释放大量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生物高分子以及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等,因此本文选择人和大鼠巨噬细胞为材料,观察了人体AFP(HAFP)对巨噬细胞的作用。(1)HAFP 具有抑制人巨噬细胞吞噬鸡红血球的能力,并改变巨噬细胞的电泳迁移率,HSA 没有这种作用。(2)AFP 阳性肝癌血清同样显示上述抑制作用,当去除AFP 后,抑制作用得到不同程度的解除。(3)大鼠腹腔渗出细胞与HAFP 的结合能力远远超过与HSA 的结合能力,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血球的能力受HAFP 的抑制率远较受HSA 的抑制率高。(4)HAFP 浓度与大鼠腹腔渗出细胞(巨噬细胞占70~80%)的结合率曲线、结合量曲线显示:(a)当HAFP<1毫微克/200微升时,K_D~2.5×10~(-12)M,HAFP 与腹腔细胞的作用符合正协同效应的变化规律;(b)当HAFP>1毫微克/200微升时,HAFP 的结合较松弛。(5)过氧化物酶标记免疫电镜定位观察到HAFP 滞留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表面。(6)置换实验证明HAFP 与腹腔细胞的结合有一定的特异性。根据以上结果,本文认为巨噬细胞的表面可能有HAFP 受体,HAFP 通过与巨噬细胞的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推测在胚胎体内和正常成年个体内HAFP 起免疫调节作用,在肝癌患者体内起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