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 Szepligeti调控寄主的生理机制,测定了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血淋巴总糖、蛋白质及虫体脂类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寄生后连续5 d的观察时间内,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总糖含量从寄生后第1天开始就高于未寄生寄主幼虫,且在寄生后第2至5天达到显著水平;除寄生后第3天外,被寄生寄主幼虫血淋巴总蛋白质含量始终低于未寄生幼虫,且在寄生后第1、4、5天达到显著水平;甜菜夜蛾被寄生后,虫体脂质含量始终高于未寄生幼虫,且从寄生后第2天开始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揭示,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刺激了寄主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总糖合成,但抑制了其蛋白质合成,同时也刺激了甜菜夜蛾虫体脂质合成。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统计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了桃园生草模式下不同时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种群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 Sundevall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桃蚜和草间小黑蛛种群均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其理想的半变异函数曲线为高斯、圆型、指数或球型,其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分布,变程范围分别为6.863012.0903 m、6.863012.0903 m、6.863012.6980 m,空间结构比例分别为0.011312.6980 m,空间结构比例分别为0.01130.6546、0.06760.6546、0.06760.6129,表明桃园生草模式下桃树草间小黑蛛对桃蚜在空间位置上具有追随关系,对其种群数量的控制有较大作用,草间小黑蛛是桃蚜的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3.
【目的】MpOBP8是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 Szepligeti的气味结合蛋白,对于昆虫感知外界气味物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MpOBP8的克隆及其优化表达,获得可溶性目的蛋白,探索其嗅觉识别的分子机理。【方法】通过半定量PCR对其组织差异表达进行分析;通过双酶切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ET32a(+)-MpOBP8,在大肠杆菌中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分析并对其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克隆得到了淡足侧沟茧蜂MpOBP8基因(GenBank登录号:MG457156),该基因含有45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52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17.57ku,预测PI值为4.78。通过半定量PCR,在触角中检测到MpOBP8的表达,而在头、胸、腹中均未检测出表达。对其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显示:最佳诱导温度、诱导时间、诱导时机、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终浓度分别为25℃、6 h、菌体培养液OD_(600)为0.1-0.3和0.1 mmol·L~(-1)。大多数的靶蛋白能以上清形式表达,并通过纯化和浓缩得到了高浓度的靶蛋白。【结论】该研究克隆了淡足侧沟茧蜂的MpOBP8基因,并对其原核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探明了该蛋白的最优表达条件,大量获得该气味结合蛋白,为后期研究MpOBP8的嗅觉识别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杀虫灯诱杀昆虫的有效距离及生态学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标记释放回收技术,探讨了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的有效距离及不同安装高度的诱杀效果。诱杀结果表明,标记释放虫源离灯越远,其灯下回收率越低;灯高0.8m的灯下回收率显著高于灯高1.3m。提出了用"可控距离CID"、"诱杀中距离MTD50"、"诱杀黄金距离GTD61.8"3个生态学参数量化与规范杀虫灯对昆虫的诱杀距离。拟合结果表明,高0.8m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可控距离分别为115.1m、110.9m,诱杀中距离分别为71.8m、67.4m,诱杀黄金距离分别为61.5m、57.1m,可控面积分别是4.2hm2、3.9hm2;高1.3m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可控距离分别为108.1m、107.8m,诱杀中距离分别为66.6m、64.7m,诱杀黄金距离分别为56.7m、54.5m,可控面积分别是3.7hm2、3.6hm2。  相似文献   
5.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病病幼虫进行跟踪观察,观察了病毒不同浓度处理下,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在试验病毒浓度范围(3.1*10^5-3.1^10^8PIBs.ml^-1)内,幼虫大多在喷施病毒后第4天开始发病,第5-7天为发病高峰,第5-6天开始病死,第6-天为病死高峰,宿主现患高峰民发病高峰基本一致。宿主种群发病和病死时间分布可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较好地拟合,模型模拟与实测值有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6.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侧沟茧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存活率、发育历期、寄主感染病毒时间、病毒浓度之间的关系,并测定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传毒效率.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体内寄生蜂历期无明显影响,寄生在幼虫体内的寄生蜂能在寄主病死前完成发育,存活比例因寄主感染病毒的时间和浓度而异.斜纹夜蛾被寄生后接种病毒(SINPV),距离寄生时间越长,饲毒浓度越低,寄生蜂完成发育的比例越大,但饲毒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从感病幼虫体内发育成的侧沟茧蜂或曾经在感病寄主上产过卵的寄生蜂,以及通过人工方式使产卵器被病毒污染的寄生蜂,均能携带一定数量的病毒.通过产卵活动,侧沟茧蜂成蜂能在寄主幼虫个体间传递病毒.当寄生蜂在感病的寄主幼虫上产卵带毒后,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14头幼虫;发育于感病幼虫体内的寄生蜂,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45头幼虫.通过用病毒液浸茧或用混有病毒的蜂蜜饲喂成蜂等方式使产卵器污染病毒的寄生蜂,传毒效率随饲毒浓度增加而提高,平均可传递病毒1.45头和0.94头幼虫  相似文献   
7.
斜纹夜蛾天敌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通过组建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8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生物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低龄(1~3龄)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对第4代和第8代种群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04和12.946.如果没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分别增长到当代的15.1206和74.678倍.病原微生物是影响第4代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另一重要因子,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726.  相似文献   
8.
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捕食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蒋杰贤  梁广文 《生态学报》2001,21(4):684-687
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叉角厉蝽与斜纹夜蛾低龄幼虫,中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猎物不同年龄等级的选择捕食作用,建立了3个年龄等级的幼虫被捕食量模型。根据被捕食量模型可计算出斜纹夜蛾3个年龄等级不同密度组合下,天敌对猎物的选择捕食比率,结果表明,在3个年龄等级相同密度的组合下,叉角厉蝽倾向于捕食个体大的中高龄幼虫。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成像是诊断早期前列腺癌及评价分期最好的影像学技术之一,然而常规MRI-T2WI在诊断中存在较低的特异性缺陷.随着核磁技术的发展,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发展到从定性到定量、从形态到功能的变化,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0.
田埂留草控制稻飞虱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稻田田埂保留杂草控制稻飞虱的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以稻田田埂周年性保留杂草为处理,以稻田田埂不保留杂草为对照,对处理区和对照区稻田稻飞虱成若虫、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期内(6—10月),田埂留草稻田百丛稻株稻飞虱数量为(891.11±133.12)头,较非留草稻田减少35.31%;田埂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隶属5目23科35种,而田埂非留草稻田隶属5目21科33种;田埂非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为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Boes.etStr.、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Boes.etStr.和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dipennis Reuter,而田埂留草后优势种为食虫沟瘤蛛U.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Sundevall)、拟水狼蛛和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mulata(Bose.etStr.);田埂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8.89±13.52)、(33.67±0.50)、(4.53±0.04)头/百丛,较田埂非留草稻田分别增加31.96%、25.73%、5.59%,而优势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发展稻田景观多样化控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