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是一种可以利用多种非糖碳源代谢的微生物,在石油发酵、石油化工生产领域已得到长期应用[1]。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发展。通过代谢工程技术改变热带假丝酵母的代谢途径和流向.发展出能够把石油中的烃类物质发酵转化成各种重要化工原料、中间体的新型生产菌株,已普遍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重视。另一方面,热带假丝酵母具有细胞生长密度高,分泌蛋白能力强等特点,可以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异源蛋白表达体系。建立稳定高效的热带假丝酵母载体一宿主系统是实现上述构想的前提和关键。迄今为止,在热带假丝酵母细胞内尚未发现能游离于染色体外自主复制的天然质粒存在。目前已有20余种热带假丝酵母基因被克隆和鉴定。大部分与热带假丝酵母的氧化代谢过程有关,其中5个过氧物酶体蛋白基因的结构和2个细胞色素P450系统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巳被阐明[2-5],与DNA复制过程有关的基因或功能序列均未见报道。本文研究和探索Candida属其他微生物基因元件在热带假酵母中的功能作用,选用热带假丝酵母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基因的启动子和侧翼调控序列[3],构建了一套新的热带假丝酵母载体一宿主系统,并成功地表达了小鼠CYPlAl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原核表达EpCAM蛋白并制备抗EpCAM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初步鉴定相应单克隆抗体的特性。方法:PCR扩增EpCAM基因胞外区,将目的基因亚克隆至载体pET-28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株BL21,IPTG诱导表达,组氨酸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纯化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将成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SP2/0细胞融合,经ELISA筛选得到分泌特异性抗EpCAM的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免疫BALB/c小鼠进一步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记)和FACS(流式细胞分析)鉴定单抗的特异性及生物学活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EpCAM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经His-tag亲和层析法获得纯化的EpCAM重组蛋白。EpCAM重组蛋白免疫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获得两株稳定分泌EpCAM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B2、2F2并免疫BALB/c小鼠获得相应的单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B2腹水纯化所得单抗能够识别FaDu细胞系(人咽鳞癌细胞)中的EpCAM蛋白,但2F2未能识别FaDu细胞中的变性的EpCAM蛋白。FACS结果显示两者均能和FaDu细胞中天然的EpCAM蛋白结合。讨论:成功制备了抗EpCAM的单克隆抗体,并能够识别人咽鳞癌细胞系FaDu中表达的EpCAM,为进一步研究EpCAM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锡兰玻壳蚧是我国余甘子上新发现的重要害虫,对农业生产及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高效理想的防治药剂,为生产中科学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8种杀虫剂对锡兰玻壳蚧的室内毒力,采用喷雾法评价5种毒力较好药剂的田间防效。【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啶虫脒、吡虫啉、阿维菌素、甲维盐对1、2龄若虫的毒力较强,48 h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1.1245、26.2376 mg·L-1,17.5381、26.1910 mg·L-1,27.5896、34.2868 mg·L-1,26.5876、38.8034 mg·L-1,29.0528、43.0443 mg·L-1;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对3龄若虫、雌成虫的毒力较强,48 hLC50分别为87.3427、495.8339 mg·L-1,95.4751、1131.6430 mg·L-1;螺虫乙酯、吡丙醚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各虫期的毒力均较弱;吡虫啉、阿维菌素、啶虫脒、甲维盐对各龄若虫的毒力比差异较小,毒死蜱的毒力比差异较大,但后者对各龄若虫的毒力均较强。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对田间种群增长抑制效果最好,药后7 d防效分别为96.90%、92.00%;吡虫啉、甲维盐和啶虫脒对低龄若虫种群速杀效果较好,药后7 d防效分别为78.06%、67.62%、62.78%。【结论】锡兰玻壳蚧的化学防治应于1~2龄若虫期进行,推荐阿维菌素、毒死蜱、吡虫啉、甲维盐和啶虫脒轮换使用;3龄雌若虫及雌成虫盛发期推荐使用毒死蜱和阿维菌素防治。  相似文献   
5.
蒋华  强慧琴 《动物学研究》1984,5(2):109-115
作者观察了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分别在幼犬和仓鼠体内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变化。两种钩虫在皮肤和肌肉内的形态与侵入宿主前的第3期幼虫相似。在肺内美洲钩虫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而十二指肠钩虫则否。十二指肠钩虫第4期幼虫口腔的长宽几乎相等,但美洲钩虫宽大于长。此时美洲钩虫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横线之后,但到第5期幼虫和成虫时已位于中横线之前。两种钩虫第5期幼虫真口腔腹侧面各有一对管状开口,尤以十二指肠钩虫的明显。另一对管状开口位于真口腔的背侧面,此则以美洲钩虫者明显。第4期幼虫的性别除雌虫的阴门外,还可从虫体的尾部加以区别。两种钩虫雄虫交合伞前面侧腹处各有一对螺旋形感觉器。同时在泄殖腔开口处各有二对乳突,但在形态上两种钩虫有明显区别。此外,还观察到美洲钩虫交合伞侧肋内缘有一对小乳突以及雌虫尾部末端具一棍棒状尾刺。  相似文献   
6.
以油茶岑软3号组培苗为研究材料,对其器官发生过程进行形态学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培养基上,外植体不经过愈伤组织,直接由器官诱导形成增殖芽,从而有效地保持了其遗传的稳定性。油茶增殖芽不定根由诱导的根原基发生,它起源于形成层薄壁细胞定向分化,不断向外进行伸长生长,并穿透愈伤组织而形成。这种不定根发生形式属皮部生根类型。油茶增殖芽单芽生根培养25 d后在不定根内形成次生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培养40 d以上根内的输导分子与茎内的输导分子相连。  相似文献   
7.
早年学者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有关人体两种钩虫的基本生物学知识,其中也涉及到某些不同的生态特征。但有些论断,特别是寄生期的生态,大都以临床症状加以推测。1960年后才陆续见有两种钩虫在动物体内发育和移行路线的报道。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指出,两种钩虫的种间生物学差异不仅影响着它们的流行病学特点,而且与防治对策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对两种钩虫在实验动物体内的生态习性及其差异进行了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玻璃酸钠关节腔内填充对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TNF-α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中医推拿按摩疗法配合常规功能训练,试验组实施玻璃酸钠关节腔内充填治疗。治疗5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NF-α水平的改变、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RO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炎性因子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实施玻璃酸钠关节腔内充填治疗ROM评分较高(P0.05),血清炎性因子TNF-α水平较低(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玻璃酸钠关节腔内填充对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能够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NF-α水平,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探讨提高SAP临床疗效的治疗措施方法:选择在我科就诊的SAP患者64例,根据患者自愿的原则,分为常规组和CBP组,常规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措施,CBP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CB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血清淀粉酶的动态改变、治疗第5天各项生化指标及APACHEⅡ评分、病情稳定时间等临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BP组优于常规组。结论:在治疗SAP患者的过程中,应积极加行CBP治疗措施,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锡兰玻壳蚧Drepanococcus chiton是我国近年来新纪录的一种蜡蚧科(Coccidae)有害昆虫,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在云南滇西首次发现并记述其危害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研究明确其空间分布及相关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对该害虫的监测与防控意义重大。【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于2019年5-9月对云南保山3块余甘子栽培林内的锡兰玻壳蚧种群发生密度进行抽样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空间分布型;2020年1-12月分别以鲜嫩无虫余甘子枝条和嫁接有锡兰玻壳蚧雌成虫的余甘子植株作为寄主进行室内培养和试验地饲养,观察锡兰玻壳蚧的生殖方式、胚后发育、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及生活史。【结果】锡兰玻壳蚧在滇西余甘子栽培林内呈聚集分布,为害率为32%~56%,虫口密度为10.95~94.26头/株。该蚧虫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枝条上越冬,产卵期为1-2月、6-7月和10-11月,1-2龄若虫发生期为1-3月和6-9月,雄成虫羽化及雌雄交尾高峰期分别在3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中旬。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胚后发育系卵生类型;卵椭圆形、橘黄色,单产堆积于母体外被蜡壳保护,平均发育历期8-13 d;1龄若虫体扁平光滑,橘黄色,行动活泼随风扩散,12-18 d蜕皮;2龄若虫体背稍拱,分泌出齿状蜡质突起,7-10 d分化雌雄;3龄雌若虫体背大幅拱起,具透明薄蜡壳,虫体黄绿色或棕褐色,平均历期13-18 d;雌成虫平均历期最长(50-62 d),产卵前腹部向背面挤压,单雌产卵量847.03±13.72粒,卵孵化率为97.59%;雄性历经预蛹、蛹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预蛹期5~7 d,蛹期7~10 d,雄成虫前翅发达,后翅退化,外生殖突发达,生命历期最短仅1~3 d,林间很难见到。【结论】滇西余甘子林中的锡兰玻壳蚧种群呈聚集分布,雌成虫种群具一定产卵繁殖能力,薄弱期为1龄若虫分散期和2龄若虫刺吸发育期(分别为1-3月和6-9月),建议这些时期对该虫开展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