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珠江口附近海区甲壳类动物的区系特征及其分布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0月(秋季)、2006年12月(冬季)和2007年4月(春季)珠江口附近海区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区系特征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甲壳类动物54种,分隶于2目17科25属,其中,虾类22种、蟹类22种、虾蛄类10种;该海域甲壳类动物多数为热带 亚热带的暖水性种类,少数为广温性种类,未出现暖温性和冷温性种类;广盐性的种类最多,其次为高盐性种类,低盐性种类最少;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洋 西太平洋区系;调查海域的甲壳类动物种类与东海、菲律宾海、印度尼西亚海、日本海关系较密切,与黄海、渤海、朝鲜海关系较疏远.调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优势种为周氏新对虾、口虾蛄、武士蟳、红星梭子蟹、猛虾蛄、锈斑蟳、日本蟳、长叉口虾蛄、中华管鞭虾、三疣梭子蟹和逍遥馒头蟹.出现的种类数以秋季最多(33种),春季最少(26种).甲壳类资源密度在水深0~40 m水域较高,在水深10~20 m最密集.调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99.60 kg·km-2,以夏季最高(198.93 kg·km-2)、春季最低(42.35 kg·km-2);组成甲壳类动物的3个类群中,蟹类的资源密度最高(41.81 kg·km-2),其次是虾类(38.91 kg·km-2),虾蛄类最低(18.88 kg·km-2);各类群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虾类在夏季最高(120.32 kg·km-2)、春季最低(0.67 kg·km-2),蟹类和虾蛄类则均在冬季最高(62.01和29.49 kg·km-2)、秋季最低(24.64和6.30 kg·km-2).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沙地刺榆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尔沁沙地刺榆(Hemiptelea davidii)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类型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刺榆林不存在灌木层;其乔木层可划分为2个亚层,上、下层高度分别为4.05~7.86和2.05~3.20 m;林下共有32种草本植物,隶属13科27属,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为主;研究区有11个植被分布区型,其中,蒙古-东北-兴安-华北分布区型种类最多(34.38%),其次为东北-华北分布区型(12.5%).在3个水分生态类型中,中生植物最多,占59.37%,中旱生类型和旱生类型分别占25%和15.63%.在6个生活型中,地面芽植物最多(31.25%). 刺榆群落具有温带草原的典型生活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蛹虫草发酵液抗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蛹虫草摇瓶发酵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了抗菌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细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北京棒状杆菌和霉菌中的绿色木霉、黄曲霉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正丁醇萃取物对细菌中的马铃薯芽孢杆菌、变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灵杆菌和霉菌中的绿色木霉以及黄曲霉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且提取物的抑菌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而水相则没有抑菌活性.蛹虫草发酵液中具有抗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4.
5.
DMD的ATP酶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DMD(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患者病变肌肉的酶组织化学病理改变,加深对其发病机制和预后的认识.方法对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进行肌肉活检,标本经处理,分别在HE染色、改良Gomori三色染色以及ATP酶染色(pH9.4和pH4.3)下进行观察,研究病变肌肉酶组织化学的病变特征及其意义.结果在DMD组织中肌纤维大小不等,肌纤维圆形化,炎性细胞浸润,并可见到不透光纤维.在再生肌纤维中可见到IIc型纤维.结论 DMD病变组织中纤维坏死显著,伴有不同程度的再生,故临床症状严重,病程短,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海洋贝类种类繁多,是近海底栖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因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贝类入侵问题,往往使该过程不能正常运转。大量研究表明,入侵贝类会抑制原著贝类或其他生物的生长及拓殖,形成单一优势群落,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对海洋渔业生产和近海工程及作业等造成不可预测的危害。目前,欧美等国家针对该问题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十分重视入侵贝类的生物学、生态学与行为学特征及特性的研究,并根据其入侵途径与方式的不同开展了检测、监测、防控及管理工作。但在我国,入侵贝类还未引起相关部门及研究机构的足够重视。本文主要简述了我国近海的3种入侵贝类沙筛贝、指甲履螺和地中海贻贝的生物学、生态学及行为学等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根据其特性及入侵过程控制的难易,建议在完善我国入侵贝类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早期预警与检测,以及安全防控和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