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省茶树害虫地理区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湖南省茶树害虫的系统调查,查明湖南省茶树害虫(害螨)共302种,根据其在湖南省各地(市)的分布,编成"0,1"分布数据表,然后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参考地理、气候、茶树的种植历史和种植面积以及其他动物类群方面的研究和前人的工作,把湖南省茶树害虫分成4个区:湘北环湖平原丘岗区,湘中、湘东丘陵区,湘西山区,湘南山地丘陵区,并分别叙述了各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氮肥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密度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年的田间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主要害虫棉玲虫、棉蚜种群动态、棉花蕾铃脱落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的棉田棉铃虫和棉蚜数量比对照田要高,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不同年份对棉铃虫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棉蚜种群没有显著影响。蕾花期施肥可减轻棉铃虫为害造成的花蕾脱落和自然脱落,增加有效铃数和产量,但增加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成虫对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EAG和风洞实验,研究了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和诱芯(Z-11-16Ald∶Z-9-16Ald=97∶3)的电生理反应。其中棉铃虫雌、雄蛾对诱芯的平均EAG反应测定值分别为1.06mV和4.32mV,分别高出对照(无性信息素空白诱芯)0.67mV和0.366mV,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雌蛾:t=25.020, P≤0.01;雄蛾:t=44.269,P≤0.01);棉铃虫雌蛾对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EAG反应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雄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与雌蛾不能正常交配,而雌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仍有40%的交配率,比正常雌雄蛾的交配率(70%)有所下降;在风洞实验中,雄蛾没有顺风远离诱源的飞行行为,趋向诱源的比率为81.8%,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组分对棉铃虫的交配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施钾能够提高作物对蚜虫的抗性,但其机理尚不明确。试验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设置2 mmol/L和0.005mmol/L KCl两个钾浓度,分析不同钾水平培养下的小麦植株在蚜虫为害后,体内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的含量和脂氧合酶(LOX)、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等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钾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体内JA和SA的含量,并且诱导LOX和POD酶活性增强,但是对PPO和PAL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蚜虫为害48 h后,高钾小麦体内JA含量显著高于低钾植株,而S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高钾显著提高了蚜虫为害后小麦叶片中的LOX、PAL、PPO和POD酶活性,而低钾小麦体内4种酶的活性在整个虫害调查期间均没有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充足供钾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受到蚜虫为害后体内茉莉酸含量,激活其体内的JA信号传导途径,从而提高防御酶活性,增强其对蚜虫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5.
稻水象甲卵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卵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卵在田间呈聚集分布 ,且符合负二项分布 ,k值为 0 4 796。其种群聚集主要是由环境因子引起的。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稻水象甲卵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 :N =1D2 1 784 6M + 0 2 4 2 5 。并根据Gerrard的零频率模型建立了估计该种群平均密度的零频率模型 :X =1 5 787( -lnP0 ) 1 0 62 5。  相似文献   
6.
利用优选法和快速估计法对叶色草岭在7个温度处理下的个体发育的过程进行了测算,确定了它的卵期、幼虫期、蛹期及幼虫期的一龄、二龄和三龄的发育起始温度(T_0)和有效积温(K),前一方法的结果T_0分别为14.20、11.55、8.27、10.84、10.03和12.79℃;K分别为53.82、151.58、243.85、52.14、45.86和55.20日/度。后一方法的结果T_0分别为14.33、12.18、8.38、 11.62、10.66和13.28℃;K分别为54.41、157.62、245.21、54.61、47.52和57.04日/度。同时根据Logistic曲线方程确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叶色草蛉的发育速率计算式。  相似文献   
7.
油松毛虫雌蛾对油松松针两种手性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油松毛虫雌蛾触角对油松挥发物的两对手性单萜的剂量反应,并在饱和剂量下测定了α-蒎烯、β-蒎烯手性化合物及其消旋体的触角电位值。剂量反应测试表明,油松毛虫雌蛾对(-)-α-蒎烯的饱和剂量为1 600 μL,对(+)-α-蒎烯、(+)-β-蒎烯、(-)-β-蒎烯的饱和剂量为800 μL。α-蒎烯右旋异构体的反应值高于(-)-α-蒎烯的反应值,说明(+)-α-蒎烯能够更有效的与感受器中的分子受体结合;β-蒎烯则相反,(-)-β-蒎烯的EAG反应值高于(+)-β-蒎烯,说明β-蒎烯的右旋异构体不能有效的与多数感受器中的分子受体结合。在饱和剂量下的测定结果表明油松毛虫雌蛾对α-蒎烯和β-蒎烯消旋体的反应均与对其手性异构体反应相当,说明油松毛虫雌蛾用同一个感受细胞来接受α-蒎烯的两个对映异构体,同样β-蒎烯的两个对映异构体也是被同一个受体细胞来接受。结果提示,手性化合物的比例可能在油松毛虫寄主识别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质联用和嗅觉仪对分部解剖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雄虫体外挥发物进行鉴定和生测。结果表明:绿盲蝽雄虫浸提物中的主要组分有13种,包括醇类、酸类和酯类。相对含量较高的依次有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己醇。绿盲蝽雄虫从交配不活跃期进入活跃期,其体内的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己醇的含量都明显变化,其中丁酸己酯和反-2-丁酸己烯酯明显增加,而己醇的含量减少,表明绿盲蝽雄虫在交配活跃期,可能有大量的丁酸己酯和反-2-丁酸己烯酯释放到体外。比较绿盲蝽雄虫的不同部位的浸提物的含量,发现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己醇主要存在于虫体胸部。嗅觉反应测试中绿盲蝽雌虫对丁酸己酯和反-2-丁酸己烯酯有明显的趋性,同时含量很少的丁酸庚酯对雌虫有明显引诱作用。因此推测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丁酸庚酯可能是绿盲蝽雄虫释放到体外的挥发性引诱成分,并主要由胸部内的腺体分泌。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叶色草蛉对棉蚜的搜索行为及其自身的种群干扰行为。结果表明:1)在两处地点的4种试验容器即培养皿、养虫器、内置障碍物的养虫器和内置盆栽棉花的笼罩中,草蛉幼虫的捕食效率因猎物的密度而变化。其捕食常数(Q)和干扰系数(m)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空间异质性的增加而减小;2)在笼罩的棉株上,一龄和二龄草蛉幼虫每天的食蚜量分别为13.6头和29.4头。幼虫较多地在上部叶片上捕食棉蚜;3)在笼罩的棉株上,无论是一龄幼虫还是二龄幼虫草蛉都更多地停留在下部的棉叶上,且在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上的草蛉幼虫的百分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性信息素应用技术:笼罩诱捕器和筒形诱捕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除目前在我国普遍使用的水盆诱捕器 ,本文还介绍了两种诱捕器———笼罩诱捕器和筒形诱捕器。 3种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比较研究表明 :( 1 )笼罩诱捕器中使用铁纱所制的诱笼的诱蛾量较多 ,同时其锥体的锥角以 60°左右为宜 ;( 2 )筒形诱捕器的诱蛾量略高出笼罩诱捕器 ;( 3) 3种诱捕器中 ,水盆诱捕器的诱蛾效果较好 ,筒形诱捕器次之 ,而笼罩诱捕器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