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1.
鸣叫对无尾两栖类动物的生存与繁殖起重要作用。蛙类的鸣叫行为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2016年8和9月,采用录音机和指向性话筒,在野外录制了57只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的鸣声并对其鸣声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悬挂录音笔和自动温湿度记录仪研究了沼水蛙鸣叫节律(17 d)及其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显示,沼水蛙的鸣声由1 ~ 4个音节组成,不同类型鸣声间的音节主频、音节时长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该物种全天具有鸣叫行为,13:00 ~ 14:00时为鸣叫高峰期。白天单音节鸣声、双音节鸣声、三音节鸣声、总鸣声和总音节的数量较夜晚显著增加(P < 0.01)。鸣声数量和音节数量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P < 0.01)。结果表明,沼水蛙通过改变音节数量、音节主频和音节时长改变鸣叫策略。沼水蛙的鸣叫行为具有昼夜节律性且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泛树蛙属Polypedates物种形态特征较相似,分布范围广,分布区部分重叠,对该属物种的分类鉴定与分布一直存有疑议。海南岛有泛树蛙属物种分布,但目前尚无该区域泛树蛙属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的系统调查,是否具有隐存种尚不清楚。2015年7月—2017年7月,根据海南岛的地形,在全岛范围内选取了30个泛树蛙属物种地理种群,采集了256号标本。通过对115号成体标本形态特征的比较及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确认海南岛泛树蛙属物种只有斑腿泛树蛙P. megacephalus和无声囊泛树蛙P. mutus,未发现隐存种。斑腿泛树蛙为全岛广布性物种,无声囊泛树蛙仅分布于海南岛中南部山区。此外,体型、体侧斑点及其后半部网纹、股后部斑点和胫跗关节前伸至眼/鼻/吻端的位置等特征可作为稳定且典型的鉴别特征。形态特征鉴定结果与分子数据鉴定结果一致,该特征可为其他分布区这2个物种的分类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发现宜章臭蛙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4年7~8月在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采集到5号臭蛙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和DNA数据比对及遗传距离分析,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属重庆市新纪录。重庆南川的宜章臭蛙与模式产地标本相比,指关节下瘤雌蛙较雄蛙明显;有外掌突;趾关节下瘤明显,趾间全蹼;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重庆南川区与湖南宜章经度和纬度相距均约5°,为宜章臭蛙已知分布的最西点。宜章臭蛙的形态和遗传分化及分布格局,是否由于我国滇西高山峡谷地区、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和湘渝鄂边境地区特殊地理效应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造成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睑虎属Goniurosaurus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种描述和系统进化等方面,对种群密度量化的研究较少。为研究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睑虎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种群的资源现状,2019年7-9月,在保护区内选取2个不同海拔梯度的样区(A样区551~688 m和B样区289~448 m),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该物种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分别采用Schnabel法和Lincoln指数法进行种群密度估算。结果显示:采用Schnabel法估算的种群密度A样区为501只/hm^2,B样区为1999只/hm^2;采用Lincoln指数法估算的种群密度A样区为583只/hm^2,B样区为1403只/hm^2。结果表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声音是动物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之一,分析鸣声特征有利于理解蛙类的信息传递。受环境选择压力的影响,蛙类鸣叫行为节律具有物种差异性。为研究栖息在咸水-半咸水生境中的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的鸣声特征及鸣叫节律,2017年6—10月,采用录音机和指向性话筒在野外录制了24只海陆蛙的鸣声;通过悬挂录音笔和自动温湿度记录仪分析了鸣叫节律及其与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海陆蛙的鸣声由基本音、基本音的组合音和多音节鸣声组成,且具有调频现象;鸣叫行为开始于每天20:00—21:00,翌日5:00—6:00结束,鸣叫高峰期为2:00—4:00;鸣声数量与环境温度及相对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每天当温度升高时(5:00—6:00),鸣叫行为结束;海陆蛙可能通过改变鸣声类型和调频的策略增加鸣声的复杂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该物种的鸣叫行为具有一定的日节律性,属于整晚鸣叫型;海陆蛙鸣叫行为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可能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高的相对湿度有利于声音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霸王岭睑虎Goniurosaurus bawanglingensis是海南岛特有种,自2002年被命名以来,因种群数量小、分布区窄、栖息地破碎化等因素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种群资源现状尚不清楚。2018年7—8月,根据霸王岭睑虎种群分布,在模式产地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了2个样区,首次采用植入电子标签的标记重捕法对种群密度、性比、窝卵数、成幼比等开展调查,并比较了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样区A种群密度为846只/hm^2,性比1.6∶1,成幼比7∶1;样区B种群密度为591只/hm 2,性比1.2∶1,成幼比10∶1。窝卵数为1~3枚,87%的窝卵数为2枚。身体量度特征(除吻长外)在两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进一步补充了霸王岭睑虎的基础生态学资料,可为资源状况评估和保护提供依据。此外,本研究证实了植入电子标签是对睑虎属Goniurosaurus物种野外标记研究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对动物进行长期标记。  相似文献   
7.
关于睑虎属(Goniurosaurus)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种描述、分类分布以及系统进化等方面,繁殖生物学资料基本空白。本课题组于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对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南睑虎(G.hainanens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海南睑虎的繁殖期为3~10月,共观察到雌性个体147只,雄性个体179只。繁殖高峰期为7~8月,该段时间共观察到雌性96只,其中怀卵个体为51只,怀卵率为53%,怀卵数(1.9±0.5)枚,80%雌性个体的怀卵数为2枚,具有年产多窝卵的特性。卵均重、窝卵重、卵长径、卵短径、相对窝卵重1(窝卵重/产后母体体重)和相对窝卵重2[窝卵重/(产后母体体重+窝卵重)]与雌性体长无显著相关性。卵长径、卵短径和窝卵重与卵均重呈显著相关。孵化温度为22~26℃,孵化相对湿度为80%~95%,孵化周期为65~70 d(n=4),出壳过程持续近2 h(n=4)。吊罗山海南睑虎种群雌雄性比约为1︰1.2,成幼比约为8︰1,雌雄体型大小不存在两性异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