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精子的发生过程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5个阶段,其中精细胞可以分为Ⅰ、Ⅱ、Ⅲ、Ⅳ、Ⅴ5个时期,精细胞Ⅱ期又可分为前期和后期。细胞核经历了一个横向收缩、纵向拉长的过程,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不规则的纺锤形、稍弯曲的长柱形;核内染色质由絮状,变为絮块状、致密颗粒状、细纤维状、粗纤维状和片层状,直至高电子密度均质状;顶体由圆形,变为头盔形、圆锥形、倒"U"字形,直至子弹头形;线粒体由空泡状经过融合和迁移,变为内嵴丰富的椭球形,形成不完全包围鞭毛的线粒体距。成熟精子全长101.28μm,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呈长辣椒状,长7.73μm,宽1.51μm,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尾部细长,为93.18μm,为典型的"9+2"结构,由中段、主段和末段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2.
4种生态因子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温度、盐度、饵料种类、投饵量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幼体生长与存活率的影响,以确定其生长发育的最佳生态条件,为人工育苗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不同盐度(18、21、24、27、30和33)、不同饵料种类(虾糜、活糠虾、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死糠虾、虾糜+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活糠虾不同投饵量(0、2、4、6、8和10 g/d)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影响显著(P〈0.05),最适温度为24-27℃,在最适温度下,存活率为84.4%-91.1%,特定生长率为4.82%-6.13%,存活率(y)与温度(x)的函数关系为y=-0.15x3+30.637x-447.002(r2=0.923)。幼体适宜盐度为24-33,最适盐度为27,在最适盐度条件下,其存活率为(90.0±5.29)%,特定生长率为(3.71±0.34)%。投喂7种开口饵料,以活糠虾效果最佳,存活率为(96.7±2.94)%,特定生长率为(3.77±0.23)%;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效果次之,存活率为(95.6±2.31)%,特定生长率为(2.54±0.15)%,其余各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投喂活糠虾,随着投饵量的增加,其存活率随之提高,摄食量(y)与个体重(x)的回归方程为y=0.227x-0.063(r2=0.921)。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配合饲料中添加(4%)不同脂肪源[鱼油、猪油、豆油、花生油、混合油I(鱼油:豆油=1:1)、混合油Ⅱ(鱼油:猪油:豆油:花生油=1:1:1:1)]配制成6组实验饲料,对体重(2.23±0.05)g的管角螺幼螺进行60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鱼油组摄食率(34.10g/d·ind·10^3)、增重率(64.33%)和特定生长率(0.79%)最高,与混合油I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最低的为猪油组;肝体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猪油组最高(1.33),混合油I组最低(1.22);饲料转化率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油组粗蛋白含量(肌肉:18.35%;肝脏:17.55%)显著高于猪油组、豆油组、花生油组和混合油Ⅱ组,猪油组(2.96%)和鱼油组(2.86%)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水分和灰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油组EPA(肌肉:4.44%;肝脏:5.89%)和DHA(肌肉:4.53%;肝脏:5.65%)含量,n-3/n-6(肌肉:1.57;肝脏:1.69)均最高.与混合油I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从人体健康和生产角度来说,以混合油I作为管角螺脂肪源不但可以得到较好的生长效果,还可以节约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4.
5.
通过标本和野外居群活植物观察,确认以前在我国仅记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大三叶升麻(毛茛科)在河北东北部、湖北西部、山东东部也有分布,属于典型的我国中部-东北部间断分布现象。讨论了这一间断分布类型形成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单穗升麻(毛茛科)的形态鉴别性状缺乏确切理解,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对该种概念和界定的认识有误,常将其与传统定义的、概念过于宽泛的"升麻"相混。基于标本和野外居群观察,我们重估了单穗升麻一些过去被我国学者所忽略或不了解的性状如花序分枝开花顺序、花色、心皮柄长度等的变异式样和分类学价值,确定单穗升麻以顶生小叶披针形至椭圆形,通常三深裂且中裂片再三至五羽状浅裂,顶生总状花序伸长并先于明显较短的侧生总状花序开花,花白色,退化雄蕊亦白色,杯状,顶部二深裂,心皮柄较长且果期继续伸长,而与升麻属其他种类易于区别。我们所揭示的该种在我国的分布区较以前所记录者明显要广。安徽、重庆、甘肃、广东、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云南、浙江皆有单穗升麻分布。  相似文献   
7.
植物顶端分生组织可分为中央区,周缘区和肋区。在植物胚后发育中,侧生器官产生于顶端分生组织的周缘区。顶端分生组织和侧生器官之间的边界的建立和维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育过程,许多调节子参与控制这个过程。拟南芥的LATERAL ORGAN BOUNDARIES(LOB)基因具有独特的表达模式,其表达的范围与上述的边界区域重合。LOB基因隶属于一个大的基因家族一,OB结构域基因家族。该家族编码的蛋白在N端具有一个保守的LOB结构域,该家族LOB基因以外的成员也参与拟南芥不同的发育过程。为了探讨在与拟南芥亲缘关系较远的豆科中LOB同源基因的功能,我们在豆科模式植物百脉根中分离了3个LOB同源基因,命名为LjLOB基因,并用RNA原位杂交方法研究了这3个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显示,LjLOB1和LjLOB3都强烈地在小叶原基的基部表达,这种表达模式可能与小叶原基和复叶原基之间的边界相关。而LjLOB4则在发育中的花芽不同轮之间的边界上表达。百脉根中这3个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强烈地提示它们的功能发生了分歧:LjLOB1和LjLDB3可能在复叶发育中具有重要功能;而LjLOB4则可能参与了花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分离的香味菌的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临床分离的香味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2进行菌株鉴定,以及VITEK-2配套药敏试验复合板进行药敏检测,分析其耐药谱。结果共收集了8株香味菌,且均呈现多重耐药谱。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很高,特别是对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为100%。对氨曲南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为100%。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的非敏感率达到87.5%。而耐药率最低的左旋氧氟沙星为37.5%。结论本院分离的香味菌呈现多重耐药谱,需对其耐药机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开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种质资源保存及其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采用蛋白酶消化法, 对中华鲟精巢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建立了中华鲟精巢细胞系(Acipenser sinensis testicular cell line, AST), 经352d传代培养, 已稳定传至80代。中华鲟精巢细胞系形态主要呈类纤维状, 培养基为DMEM, 培养温度为25℃, 最适血清浓度为15%。正常传代的AST细胞冻存、复苏后, 经台盼蓝染色, 约(81.36±1.13)%的细胞具有活性, 复苏后细胞仍生长旺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第30代中华鲟精巢细胞系染色体数目分布在142—310, 众数为264。通过RT-PCR检测发现, 在P0和P1细胞中, Sertoli细胞特异表达基因(amh和gsdf)、Leydig细胞特异表达基因(cyp17a1)和生殖细胞特异表达基因(dazl、dnd和vasa)都有表达, 且表达量与精巢中的相似; 在P15、P30和P60细胞中, 只有amh和vasa基因有微弱的表达, 说明细胞系传代到了后期, 只含有极少量的Sertoli细胞和生殖细胞。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N3质粒转入AST细胞中, 可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AST细胞系的建立为中华鲟种质资源的保存、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增殖与分化、基因功能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0.
纤维素分解菌的选育及酶活测定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质,这些丰富的宝贵资源大部分被浪费了,而且由于部分地区焚烧秸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充分利用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研究逐步展开。通过新华滤纸为唯一碳源的杜氏培养基和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从堆肥、污泥、马粪和土壤中分离得到7株纤维素分解菌。以5号菌株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诱变,用刚果红纤维素平板透明圈选育法得到8号菌株。为了评价筛选工作,对8株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酶活测定。结果表明,8号菌株具有最高的CMC酶活和FPA酶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