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是景观格局优化、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与保护的重要基础。以无人机遥感影像和DEM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所选取的不同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了丹霞山森林景观的类型、格局特征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从类型水平指数来看,丹霞山森林景观类型以天然林为主,占总面积的78.42%,表现出较高的集中连片性;2)从景观水平指数来看,丹霞山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而蔓延度指数和连通度指数则较高,分别为77.85和99.97,表明景观以少数大面积的斑块为主,斑块间连接密切,自然连通度高; 3)从功能分区景观格局和地形分异规律来看,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农田、人工林、裸地、居民地、人工水体和自然水体六类森林景观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较低(60—150 m)、坡度平缓(0—5°)、无坡向的实验区内;灌木、草地、天然林和裸岩四类森林景观则较均衡的分布于海拔60—350m的各级坡度和坡向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综上所述,丹霞山森林景观保持完好,破碎化程度较低,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斑块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交换的潜力较大。应建立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长期、准确的跟踪森林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靶向多肽与标签蛋白(绿色荧光蛋白)的位置关系是否会影响融合蛋白与细胞之间的结合能力。方法:将获得的GE11和LyP1两种靶向多肽分别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不同位置融合表达,通过原核系统表达纯化,将纯化的蛋白加入血清饥饿的SMMC-7721肝癌细胞株培养液中,处理3h,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的情况检查融合多肽与细胞的结合情况。结果:绿色荧光蛋白的羧基端和GE11、LyP1多肽分别融合表达,处理细胞后,融合蛋白显示与细胞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当GE11、LyP1在绿色荧光蛋白氨基端融合时,融合蛋白几乎不能与细胞结合。在此基础上,检测了多种靶向肽对多种细胞的靶向效应。结论:不合适的融合策略会降低,甚至消除靶向多肽的结合能力;融合大分子量蛋白也会改变靶向肽的靶向效应。因此,当使用靶向多肽携带基因进行研究时,其在融合蛋白中的位置应该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马铃薯吸附式干燥条件及其对品质的影响。实验测定了干燥介质温度、相对湿度、流速以及粒度对马铃薯干燥制品复水率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对马铃薯干燥前后的内部及表面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均匀设计实验优化马铃薯吸附式低温干燥工艺条件;考察了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对马铃薯粒品质的影响,并与吸附干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吸附干燥介质的温度为19.3℃、相对湿度为2.0%、流速为0.341m.s-1和马铃薯立方型粒子边长2.0 mm时,马铃薯的复水率可达95.35%。吸附式干燥后的马铃薯中维生素C损失比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低,马铃薯内部细胞腔结构特征优于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5.
山茶科3种中国特有濒危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和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均为我国特有的山茶科珍稀濒危植物。本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检测方法,比较了这3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0-24个随机引物从猪血木、圆籽荷和杜鹃红山茶居群中分别获得206-305条RAPD谱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L)分别为51.80%、80.26%和38.83%;居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分别为0.3566、0.1713、0.1242。结果显示:自然分布较广的圆籽荷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另外两种自然分布区狭窄的种类。3个物种的遗传变异均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但猪血木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明显高于圆籽荷和杜鹃红山茶,这可能与其生境的严重片断化有关。根据3个物种不同的遗传结构特点,建议加强现有自然居群的就地 保护,促进居群自然更新;收集不同分布点的种源,尽快建立广东山茶科珍稀濒危植物的保育中心,深入开展人工快繁研究,扩大这些种群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三种植物群落土壤AMF孢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样方法,以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作盆栽扩繁,利用湿筛倾析法和蔗糖离心法分离土壤孢子,研究了广东省常绿阔叶林,人工林(台湾相思林,湿地松林,刚果桉林)和木薯地等3种植物群落11个土样的丛标菌根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孢子组成及分布状况,根据孢子形状,颜色,大小,孢壁饰纹及连孢菌丝等形态,将所分离的孢子划分为20个形态型(morphotypes),分属于3科5属,其中球囊霉属(Glomus)有10种形态型,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5种,巨孢囊霉菌(Giga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各2种,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1种,在20个形态型中,以球囊霉属最丰富,分布最广,其中4种类型Glomusdolichosporum(Type I),Glomus eburneum(Type J),Glomus versiforme(Type M)和Acaulospora scrobiculata (Type D)在常绿阔叶林,人工林和木薯地中均有出现,其余类型仅见个别土样。  相似文献   
7.
杜鹃红山茶的传粉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为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仅见于广东省阳春市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内。对该保护区杜鹃红山茶自然种群进行了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和控制授粉试验研究,探讨其致濒原因。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的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型,自交不亲和,为典型的虫媒传粉型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其子房败育率高达64%;杜鹃红山茶种群的花柱呈长度分化:20%为长花柱型(L型),76%为短花柱型(S型);杜鹃红山茶的有效传粉昆虫主要为蝶类和蜂类,但昆虫的访花频率较低。综合以上结果,杜鹃红山茶的濒危原因可能包括2个方面,一是自交不亲和性和花柱异长现象导致子房败育率高,二是传粉昆虫访花频率低导致自然结实率低。  相似文献   
8.
杜鹃红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利用筛选的10条ISSR引物,对珍稀濒危植物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 Ye)2个亚种群60个单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种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55.2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及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分别为0.2191和0.3215。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仅为0.0922。研究结果揭示了杜鹃红山茶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亚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小种群和人为活动干扰是杜鹃红山茶现存种群的主要限制因素。影响杜鹃红山茶种群发展的其它因素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