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现生鼢鼠是分布于东亚的一类典型地下啮齿动物,中国西部是其多个种的模式产地和主要分布区域。该类动物分布广、数量多,经济和生态意义重要,有关其控制和管理问题长期存有困扰。有效的物种管理离不开分类及生态学知识,但学界对该类群的分类地位与系统发育关系等至今仍有争议。随着分子系统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等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结果。本文对近年来鼢鼠现存种系统学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综述了鼢鼠亚科动物各系统分类的观点及其主要依据,分析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分类研究等提出了建议,旨在促进鼢鼠亚科动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发展,为该类群物种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性打搅行为是指非人灵长类社群内非交配个体对正在发生性行为个体的干扰行为,该行为在非人灵长类中普遍存在,通过综述目前已知的36种非灵长类的性打搅行为的报道,探讨性打搅行为的功能和意义。性打搅行为具有更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种间的性打搅的方式不同、同时受到社会结构和婚配制度的影响;在种内受到性别、年龄、等级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川金丝猴性打搅的研究结果,从性打搅的类型、被打搅的反应、性打搅的功能以及相关假说等方面入手,对非人灵长类性打搅行为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生殖行为学研究者启发思路,推动本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营养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研究动物食物数量和质量、营养适应以及营养对种群特征作用规律的分支学科.目前从营养生态学研究灵长类食性需求主要分为五种假说,1)能量最大化假说;2)氮(蛋白质)最大化假说;3)植物次级代谢产物调节假说;4)膳食纤维调节假说;5)食物营养均衡假说.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分别介绍了这些假说在灵长类...  相似文献   
4.
为发展毛皮工业,新西兰19世纪中叶从澳大利亚引入刷尾负鼠(Trichosurus vulpecula),后成为新西兰一大害兽,刷尾负鼠不仅因破坏当地植被,捕食鸟蛋等而严重影响了新西兰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因其传播结核病菌对当地畜牧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新西兰每年花费巨额资金来控制这一害兽,虽然刷尾负鼠在一些孤立的岛屿和重复自然保护区已完全被消灭或得到有交和的控制,但在新西兰大部分地区其分布却还在扩展,依然威胁着新西兰的生物多样性和农牧业生产,传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兽夹捕杀,射杀和药物灭杀,其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1)受资金的限制;2)小面积控制后因为种群密度减小,负鼠的生育率,存活率随之增高,加上新个体从周围迁入,种群数量迅速恢复,生物防治特别是免疫绝育法被认为是经济,人道及有效的方法,新的研究结果证明刷尾负鼠具有一雄多雌的繁殖方式,而且在雌兽被绝育后,种群中雄兽与雌兽之比率反而增高,因此雌兽绝育可能不会降低雌雄负鼠之间的接触频率,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绝育控制刷尾负鼠是很有前景的。  相似文献   
5.
地下啮齿动物由于其独特的栖息环境,在农田、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地下啮齿动物繁殖、选择栖息地以及危害环境与其扩散密切相关。扩散是动物扩大分布区域,进行基因交流和促进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研究地下啮齿动物扩散对控制危害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地下啮齿动物栖息于地下,对研究扩散增加了难度。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部分地下啮齿动物扩散研究,评述了发生扩散的原因,扩散的群体,扩散的时间以及扩散的方式等内容,并展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研究地下啮齿动物扩散的可能性,以期为研究高原鼢鼠扩散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划分小区和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主要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物种密度明显减少,海拔4000米以上则非常贫乏,其物种数还随纬度升高而递减。物种密度分布与年均温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半对数线性关系,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关系。但翼手目物种密度最高处并不是温湿度最高地区,而是在碳酸盐岩发达的有丰富山洞地貌的低山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