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于2012—2013、2013—2014年度越冬期候鸟越冬前(10月份)与越冬后(4月份)采用样方法调查沙湖沉水植物冬芽的种类、密度及生物量,分析不同水位条件的2个年度鄱阳湖碟形子湖沉水植物冬芽的分布及其对食块茎水鸟食物贡献的差异性,探讨越冬水鸟取食与水位变化对沉水植物冬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和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sburghii)2种沉水植物的冬芽同域分布。2013年10月2种植物冬芽的密度与生物量均显著低于2012年同期,主要原因是鄱阳湖水位年际间变化剧烈,并对水质有显著影响:与2012年相比,2013年丰水期(4—9月)沙湖与主湖区连通的时间和日平均水深显著减小,但水体浊度显著增加,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发育。2012—2013年度越冬水鸟迁出后2种冬芽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明显下降,而2013—2014年度越冬期水鸟迁出后与迁入前相比两种植物冬芽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变化,很可能与食块茎水鸟的取食活动和高水位对食物可利用性的负面影响有密切关系。湖泊剧烈的水位变化导致越冬水鸟的食源具有年际波动的特征,而食块茎水鸟对鄱阳湖子湖的食物利用率受越冬季冬芽丰富度和食物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共同影响。研究结果对鄱阳湖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沉水植被恢复、越冬水鸟保护以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扁担塘虾类群落组成、空间分布和生物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年秋季,利用"蹦网"(Pop-net)采样,调查了扁担塘的虾类组成、空间分布和生物量,以期为虾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集样点31个,共采集到虾类44 287尾,由6种组成,其中长臂虾科4种,匙指虾科2种.优势种是细足米虾(Caridina nilotic gracilipes de Man)、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 Haan)和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 Kubo),它们占采样总数量的99.3%.根据水深特征将扁担塘划分为浅水区(<1.0m)中等水深区(1.0-1.5m)和深水区(>1.5m);根据水生植被的分布格局将全湖划分四种生境类型苦草生境、聚草生境、金鱼藻生境和裸地生境.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水深类型对虾类的分布没有显著影响,生境类型是决定虾类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整个湖区虾类密度为83.36 ind/m2,生物量为3.97 g/m2.其中细足米虾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4.69 ind/m2,1.53g/m2;日本沼虾为8.99 ind/m2,2.09g/m2;中华新米虾为8.61 ind/m2,0.22g/m2.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水洼与邻近浅滩中浮游动物群落是否存在差异, 于2015年1月22日和3月1日, 选择赣江南昌段的3个水洼和邻近浅滩采集浮游动物, 对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水洼与浅滩中水环境因子及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差异。使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y, ANOSIM)对暂时性水洼及邻近浅滩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排序。1月和3月共发现浮游动物44种, 轮虫有30种, 占总捕获数的68%。枝角类和桡足类各有7种, 分别占总捕获数的16%。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大于1000的优势物种有5种, 分别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桡足类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长圆疣毛轮虫Synchaeta oblonga。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 1月份水洼的水深、电导率和总氮含量显著高于浅滩(P<0.05), 浅滩的水温、pH、溶解氧、浊度和总磷含量略高于水洼。3月份水洼的水深、pH和总氮含量略高于浅滩, 浅滩的溶解氧、浊度和总磷含量较水洼高, 水温和电导率在2种水体中非常接近。1月份水洼中浮游动物的密度(7.90 ind./L)和生物量(7.78 μg/L)均低于浅滩(9.34 ind./L, 19.03 μg/L), 3月份水洼中浮游动物的密度(24.27 ind./L)和生物量(332.14 μg/L)均高于浅滩(22.86 ind./L, 146.10 μg/L)。浅滩中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大于水洼。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 仅1月份水洼与浅滩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边缘显著差异(P=0.067), 可大致划分为2个: 水洼群落和浅滩群落。3月份由于水位上涨, 研究的水洼与赣江河道处于连通或半连通状态, 2种生境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P=0.313)。斯皮尔曼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发现水深和溶解氧是导致水洼和浅滩中浮游动物密度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2种生境中浮游动物的密度与pH、电导率、总氮和总磷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4.
曲阜师范大学校园蜘蛛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春季,通过对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园蜘蛛随机采样调查,共采集到蜘蛛标本336个,经鉴定统计,共发现曲阜师范大学校园蜘蛛46种,隶属2亚目,16科,37属。其中山东新记录种4种,有2种标本仅鉴定到属。校园蜘蛛物种多样性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4.65,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94。  相似文献   
5.
树种多样性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树木的种类和空间分布信息可有效服务于可持续森林管理。但在复杂林分条件下,获取高精度分类结果的难度大。而无人机遥感可获取局域超精细数据,为树种分类精度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基于可见光、高光谱、激光雷达等多源无人机遥感数据,探究其在亚热带林分条件下的树种分类潜力。研究发现:(1)随机森林分类器总体精度和各树种的F1分数最高,适合亚热带多树种的分类制图,其区分13种类别(8乔木,4草本)的总体精度为95.63%,Kappa系数为0.948;(2)多源数据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分类精度,全特征模型精度最高,且高光谱和激光雷达数据显著影响全特征模型分类精度,可见光纹理数据作用较小;(3)分类特征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序为结构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最小噪声变换分量。  相似文献   
6.
正大型浮游动物(Macrozooplankton)是指体长介于1 mm和1 cm之间的浮游动物[1]。它们主要以碎屑、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等为食,同时本身又是鱼类、虾蟹类和水鸟等动物的饵料[2,3],在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中间环节,通过能量传递联系着生产者和次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7.
沉水植物的冬芽是植食性水鸟在越冬期的重要食物。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为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了解沉水植物冬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越冬植食性水鸟的食物贡献可为水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鄱阳湖典型蝶形湖泊(沙湖)内沉水植物冬芽的种类、密度和空间分布。调查共记录到两种沉水植物冬芽,分别为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和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sburghii)冬芽。10月份两种冬芽的密度分别为(9.53!1.73)个/m2和(25.78!3.97)个/m2,显著高于4月份的密度(2.52!0.91)个/m2和(4.76!1.17)个/m2(Z=3.712,P0.01;Z=5.738,P0.01);10月份两种植物冬芽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3.07!0.65)g/m2和(5.43!0.75)g/m2,也显著高于4月份平均生物量(0.89!0.35)g/m2和(2.21!0.59)g/m2(Z=3.118,P0.01;Z=3.821,P0.01)。10月份罗氏轮叶黑藻冬芽密度显著高于刺苦草冬芽密度(Z=3.466,P0.01),但4月份两种冬芽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Z=1.677,P=0.09)。丰水期(4—9月)能形成冬芽的两种沉水植物的平均水深分别为(2.63!0.15)m和(2.61!0.12)m。沙湖冬季刺苦草冬芽和罗氏轮叶黑藻冬芽是植食性水鸟的重要食物。估计水鸟越冬期在沙湖摄取两种植物冬芽约1.04×108个,共1.9×104kg。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枯水期鄱阳湖子湖泊轮虫休眠卵空间分布的差异,于2015年1月份,在鄱阳湖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南深湖和白沙湖2个子湖泊进行取样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生境类型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轮虫休眠卵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梯度性,在洲滩植被区、泥滩区和积水区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逐渐减少。南深湖植被区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最高,为(3.34±1.28) ind./cm3,茭白中密度高达5.45 ind./cm3。不同水生植被生境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趋势为:挺水植物洲滩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不同水深区轮虫休眠卵的分布不具有明确的规律性。此外,研究还发现轮虫休眠卵的密度与底泥的软硬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泥质越软,轮虫休眠卵的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9.
“堑秋湖”是鄱阳湖区渔民根据湖泊水位季节性涨退变化, 利用人工闸门控制子湖水位进行捕鱼的一种渔业方式。研究分析了“堑秋湖”过程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探讨水位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以期为合理管控鄱阳湖区“堑秋湖”渔业活动提供科学依据。鄱阳湖“堑秋湖”捕鱼期间(2014年11月9日至2015年1月4日), 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子湖——大湖池的敞水区设置了7个采样点进行了8次浮游动物定性、定量采集和分析。研究共发现浮游动物77种, 其中轮虫53种, 枝角类10种, 桡足类14种。在“堑秋湖”捕鱼过程中, 浮游动物物种数随水位的连续下降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多样性指数也呈逐渐下降趋势, 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物种的密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 前节晶囊轮虫和中华窄腹剑水蚤的密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广布多肢轮虫、广布中剑水蚤、长额象鼻溞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的密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冗余分析表明: 水位、电导率、水温、溶氧、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均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其中溶解氧是最强的影响因子。此外, 根据“堑秋湖”鱼类渔获量的变化情况推测, 捕鱼活动导致的浮游食性鱼类减少也对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产生了影响。在“堑秋湖”过程中, 随着水位的持续下降水体理化因子发生了不同变化。浮游动物的种类和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 浮游动物的密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受溶解氧、氨氮和水位的影响。捕鱼活动导致的浮游食性鱼类减少也对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底栖动物是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评估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可以指导渔业生产中鱼类的放养数量。为了探究淡水生态养殖水库中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对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共采集到7个属的底栖动物,隶属于颤蚓科、摇蚊科和蠓科,未采集到软体动物。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结果表明,菱跗摇蚊属Clinotanypus(IRI=7136)、颤蚓属Tubifex(IRI=6734)和尾鳃蚓属Branchiura(IRI=1384)是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34.26%、50.38%和10.96%。不同季节之间底栖动物的总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均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总密度(4100个/m~2)和总生物量(10.14 g/m~2)最高,春季(1446个/m~2;1.07 g/m~2)次之,夏季(579个/m~2;0.66 g/m~2)较低,秋季(492个/m~2;0.64 g/m~2)最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显著(P=0.001),2013年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可明显划分为3个:春季群落、夏秋季群落和冬季群落。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底栖动物总密度与溶氧和营养盐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水理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冗余分析表明,氨氮、盐度、pH和浊度是三河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总氮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差异具有边缘显著影响(P=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