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田旭平  韩有志 《生态学报》2018,38(4):1293-1300
多态型果实或种子的出现对植物种群的扩散具有重要的意义。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的果实具有二态型特征,主要表现在果翅数量上不同,分别定义为二翅型和三翅型果实,为了比较两类果实在风传扩散时的差异,研究了两类果实的形态、果翅结构和扩散距离及扩散时长。在大型封闭地下室内,以电扇在不同速度档位产生的气流作为风源,分别从2、1.5、1m处手动释放果实,对风速为0、4.6、6.5、7.3m/s时的果实扩散距离及扩散时长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果实的形态特征与扩散特征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高度及相同风速下,三翅型果实的水平扩散距离都极显著的大于二翅型,但其相应的扩散时长都小于二翅型。在相同情况下,三翅型的果实沉降速度显著高于二翅型。两类果实随着释放高度的增加,其扩散距离和扩散时长都相应的增加;随着风速的升高,其扩散距离及扩散时长都相应的增加。三翅型果实质量显著高于二翅型,相反,三翅型果翅长与宽都显著小于二翅型。两种翅型的果翅细胞结构都一样,细胞内部都呈现气囊状,果翅表面沿纵轴方向有流线型的纵棱。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发现,翅型是对扩散距离和扩散时长影响最显著的形态特征;与果实释放高度相比,风速是影响绒毛白蜡果实扩散距离与扩散时长最显著的环境因素。绒毛白蜡三翅型果实比二翅型果实传播的远,关键在于其具有三翅,三翅对阵风瞬间响应,使得沉降速度较二翅型高,可以在瞬时风的作用下,快速传播到较远的距离。三翅型与二翅型在扩散方式上的结合增强了绒毛白蜡的生存与定殖机会。  相似文献   
2.
武小钢  郭晋平  田旭平  杨秀云 《生态学报》2013,33(24):7756-7764
分析比较了山西芦芽山不同海拔处分布的亚高山草甸(样地A,海拔2756.3 m;样地B,海拔2542.3 m)和云杉林(样地C,海拔2656.8 m;样地D,海拔2387.2 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相同植被类型下海拔较高的样地有机碳含量较高(A:49.84 g/kg,B:38.33 g/kg,C:47.06 g/kg,D:40.67 g/kg),而较低海拔的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异质性较高;除样地A以外的其他3个样地均表现为高度空间依赖性。亚高山草甸土壤全氮含量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云杉纯林,四个样地中均表现出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亚高山草甸样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在较大尺度上空间自相关,云杉纯林样地则表现为较小尺度的空间自相关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乌鲁木齐南山地区新疆圆柏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时期及其季节变化。方法:采用溶剂法萃取不同季节新疆圆柏叶、果实与枝干的总黄酮,以芦丁作为标准品,用比色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新疆圆柏的果实中黄酮含量最高,为0.62%~1.13%,以10月份的含量最高;叶中黄酮含量变化为0.28%~0.83%,4月份最高;枝干中的黄酮含量最少,变化不明显。结论:新疆圆柏黄酮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其生长习性及乌鲁木齐南山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4.
芦芽山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碳储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武小钢  郭晋平  杨秀云  田旭平 《生态学报》2011,31(11):3009-3019
摘要: 基于芦芽山沿海拔梯度分布的灌丛草地、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四类典型植被下土壤剖面实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上层SOC含量最高,最大值往往出现在10—20 cm层,然后向下逐渐减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剖面上层最大值向下降低过程中,某深度土壤剖面层段有机质含量急剧减小。亚高山草甸剖面这一深度为20 cm,寒温性针叶林剖面为50 cm,针阔混交林剖面为20 cm,灌丛草地剖面为40 cm。0—10 cm层各植被类型间SOC含量差异不显著;10—20 cm层,亚高山草甸和寒温性针叶林SO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20—50 cm层,亚高山草甸SOC含量与灌丛草地接近,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低于寒温性针叶林。植被类型对有机碳剖面分布影响较大。土壤剖面各层有机碳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弱的负相关,与深层黏粒和粉粒含量正相关,在30—50 cm正相关性显著。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SOC含量与土壤总氮含量、含水量和容重的显著相关,寒温性针叶林SOC含量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针阔混交林SOC含量则与总氮含量和土壤容重显著相关,而灌丛草地SOC含量与容重显著相关。在20 cm深度,四种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不显著;50 cm深度亚高山草甸、寒温性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草地,5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2=0.299,P=0.01)。  相似文献   
5.
田旭平  常洁  李娟娟  武小刚 《生态学报》2012,32(16):5071-5075
对30cm×30cm和50cm×50cm种植密度下的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的地径、株高、冠幅、叶面积、花期、花径、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部位高和二级分枝部位高10个重要形态性状与花朵数的关系差异进行了相关性及通径分析,为凤仙花栽培与性状选择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30cm×30cm种植的凤仙花的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部位高都与花朵数呈显著正相关,地径、冠幅、二级分枝数与花朵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对花朵数的直接效应大小顺序为: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数>花径>花期;50cm×50cm种植的凤仙花,其地径、冠幅和二级分枝数都与花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对花朵数的直接效应大小顺序为:二级分枝数>冠幅。二级分枝数对两种密度栽培的凤仙花花产量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种植间距下凤仙花采用了不同的适应方式以获得最大花朵数目,进而获得最大数量的种子,获得较多的繁殖机会。在30cm×30cm下,是通过获得较多一级分枝数;在50cm×50cm下,是通过增加冠幅来产生较大花产量,而且与前者相比,植株茎秆粗壮,对霜霉病的抗性也强,因此,在栽培中,应以适合的低密度栽培比较好。  相似文献   
6.
昆虫与植被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机理。本文通过对集中种植和分块种植下两种不同种植方式龙葵叶片虫食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龙葵的栽培和养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龙葵叶片中共识别出11种虫食状类型,其中,集中种植方式有10种,分块种植方式有11种,各种虫食状类型出现频率在0.4%-24.7%;集中种植样地的龙葵叶片虫食状种类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分块种植;分块种植的龙葵叶片受到植食性昆虫的伤害频率较高,但是集中种植的龙葵叶片受到的伤害程度却明显高于分块种植方式。因此,种植龙葵应尽量避免大规模集中种植方式,不同生态系统边界之间边缘效应的尺度和强弱的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