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纤维二糖水解酶I(CBHI)是生物降解纤维素的一种重要的外切酶,它作用于纤维素分子末端,水解β-1,4-糖苷键。纤维二糖水解酶由3个部分组成:具有催化活性的催化结构域,作用为锚定纤维素的纤维素结合域以及连接这两个结构域的一段短肽。已知催化结构域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7(GH7),纤维素结合域属于糖类结合模块家族1(CBMl)。为进一步探索CBHI编码基因之间的进化关系,本研究依据CBHI的结构域在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并鉴定CBHI编码基因并据此构建系统发育树。序列的平均长度为1776bp,平均GC含量为57.64%,平均转换颠换比为0.71,平均遗传距离为0.424。得出结论CBHI编码基因只存在于真菌中,是一个相对活跃的基因,它的进化与物种的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油茶子叶体细胞胚形成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油茶子叶块为外植体,在附加2.0mg·L-1 2,4-D和1.0mg·L-1KT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诱导产生的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学结构.结果表明:油茶体细胞胚可直接起源于表皮或近表皮的单细胞原胚或者多细胞团.其中,单细胞原胚先分裂形成二细胞原胚,二细胞原胚再进一步分裂后聚集形成多细胞团,最终经过球形胚、梨形胚、心形胚发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细胞胚.  相似文献   
3.
利用分解袋法对日本亚高山针叶林的针叶(Abies veitchii Lindl,and A.mariesi Mast.)和阔叶(Betula ermanii Cham.and B.corylifolia Regal.et Maxim.)凋落物进行了分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分解初期的两种凋落物的养分以及分解后期凋落物剩余重量差异很大,但两种凋落物养分浓度在分解后期(30个月以后)趋于一致。这种趋同现象在不同养分中有不同的趋同机制。氮元素浓度升高到分解后期浓度差变小,这种现象是由于分解菌的固持作用及受木质素的束缚所致;钾和镁在分解初期浓度急剧下降,进而浓度差变小,是由于淋溶作用所致。在分解过程中这些元素非常容易被淋溶掉,直到和土壤中的浓度达到一致为止。钙是结构元素,它的行踪和有机物组分有密切关系。由于分解后期有机组分木质化和腐殖质化进而浓度趋同,所以钙的浓度也相应趋同。  相似文献   
4.
 通过80片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物层切片的显微观察和统计,并结合微生物(CFU)的培养观察,对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根据可见针叶数目和C/N比率在土壤有机物层的垂直分布变化将分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真菌数量(CFU)在第一阶段(表层0~2 cm)明显高于第二和第三阶段(深层);与此相反细菌的数量(CFU)却表层少深层多。具有虫便的针叶在表层(0~2 cm)为最多,而深于2 cm后便急剧减少,至4.5 cm处为零。综合以上结果并结合微形态观察我们认为针叶的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发表辽宁西部1新种,即北栗山楂Crataegus beipiaogensis Tung et X.J.Tian;2新变种,即球序绒毛胡枝子Lespedeza tomentosa Sieb.var.globiracc-mi Tung et Lu.黄花阴山胡枝子Lespedeza inschanica(Maxim.)Schindl.var.flava Tung et Lu;2新变型,即短序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 Vassil f.brc-viracemi Tung er Lu垂枝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 f,pendunla Tunget Lu.  相似文献   
6.
阔叶树的叶形曲线方程:—适于叶面积计算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兴军 《生态学杂志》1992,11(2):61-63,F004
树木的叶形可以看作一个平面几何图形。这种几何图形可用解析方程给予表达,我们把这种解析方程称为叶形曲线方程。由于叶形是一个左右对称,而上下不对称的图形,也就是说叶的最宽处绝大多数不在叶的中部,少数在  相似文献   
7.
川西亚高山带森林生态系统外生菌根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样方法于2003年8月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带分布的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云杉(Picea asperata)、红桦(Betulaalbo-sinensis)、山杨(Populus davidiana)、铁杉(Tsuga chi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落叶松(Larix japonica)和冷杉(Abiesfaxoniana)8个主要森林类型的外生菌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调查的森林类型均被外生菌根真菌所侵染,不同森林类型的宿主植物外生菌根的侵染强度不同,同种森林类型由于受海拔高度、坡度、林龄等条件的影响,植物的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指数以及细根生物量都发生相应的改变。高山栎林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上层(0~20cm)菌根侵染率增高、下层(20~40cm)菌根侵染强度指数增大,土壤上下层有效磷浓度都明显减少;坡度小的云杉林型内上下两层细根生物量、菌根侵染率都高于坡度大的云杉林,但是菌根侵染强度指数却较低;相同立地条件下,云杉林型在种群建立(幼林龄)和衰退(成过熟林)时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指数都显著高于种群相对稳定(中林龄)时期,在养分较为肥沃的土壤环境中,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指数与营养因子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山杨、落叶松、冷杉和红桦林型土壤上层菌根侵染率都超过了65%;华山松林型由于坡度最大(50°),其土壤上层菌根侵染强度指数也最大(55.78%);铁杉林型菌根形成状况最差,但细根生物量最大。亚高山带森林类型中的上层植物细根生物量都显著高于下层,表明植物的营养主要由上层根系所输送。  相似文献   
8.
植物叶形是识别植物的重要和常用形态特征, 建立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对于认识和正确识别植物十分重要。本文论述了植物叶形图像识别系统设计中的图像处理、特征提取及分类识别等问题。本系统采用Visual Basic.Net编程工具设计, 在Windows 2000/XP平台上通过叶片图像的输入、变换、平滑和分割等识别过程,实现了叶片图像的形状和叶缘特征的结果输出。实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能够很 好地识别植物的叶形, 对14种植物337份叶片样本的叶形测试准确率达93.2%。为植物识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茂原链霉菌谷氨酰胺转胺酶序列分析及三维结构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DNASTAR、VectorNTI9、SignalP等生物信息学平台对茂原链霉菌(Streptomyces mobaraensis)谷氨酰胺转胺酶(TGase)进行了序列分析和三维结构建模。结果表明:茂原链霉菌TGase同已报道其他微生物来源的TGase有较高的同源性,无信号肽,存在一个跨膜结构区,二级结构是由多个α螺旋、转角和少量β折叠构成。同时在一二级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同源建模的方法完成了三维结构的建模。  相似文献   
10.
栓皮栎林下主要丝状真菌的分解能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纯培养试验方法 ,研究了栓皮栎林下凋落物中可培养的 10种主要丝状真菌对群落建群种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和林下主要伴生树种山胡椒 (L indera glauca)叶片的分解能力。结果表明 :在 10种真菌的作用下 ,9周时间内 ,栓皮栎叶片的平均失重率是山胡椒叶片的 2倍 ;两种叶片前期 (前 5周 )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后期 (后 4周 )。分析结果显示叶片失重率与叶片初始木质素 /氮素、碳素 /氮素的比值成反比。根据每个菌株对每种叶片在前期和后期的重量失重率 (W)、木质素失重率 / W和木质素失重率 /全碳化合物失重率的值的相互关系 ,分解菌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Trichoderma sp.1和 Cladosporium berbarum是对全碳化合物有一定利用能力的分解菌 ;Trichoderma sp.2、 Aspergillus fumigatus、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2对木质素、全碳化合物都有分解能力但偏向全碳化合物的分解 ,是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真菌 ;Chaetomium bostrychodes、Pestalotia sp.对木质素、全碳化合物都有分解能力并偏向木质素的分解 ,但分解能力较弱 ;Aspergillus niger、Penicillium sp.1只在试验分解前期内对木质素、全碳化合物都有一定的分解能力。不同真菌对叶片的分解能力不同 ,即使是同属真菌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