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对干旱和低温胁迫具不同抗性的两个烟草品种MSK326和云烟203为材料,研究了抗氧化系统在不同抗性烟草品种幼苗对干旱和低温综合抗性形成中的作用。在干旱和低温胁迫下,MSK326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云烟203,并具较低的叶片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含量,显示了较强的综合抗性。对细胞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的测定显示,在干旱和低温胁迫下,MSK326幼苗中还原型抗氧化剂AsA、GSH含量及其在总抗氧化剂中的比例,以及重要的抗氧化酶SOD、CAT、POD、APX的活性均高于云烟203,并且在胁迫后期差异尤为明显。上述结果表明,MSK326在胁迫下具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有助于减轻干旱和低温胁迫引发的氧化损伤,抗氧化系统参与了两个抗性不同的品种对干旱和低温胁迫综合抗逆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长季蒸散量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蒸散是湿地系统水分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量化湿地蒸散量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andsat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SEBAL模型估算辽河三角洲湿地1985—2017年共8期植被生长季的蒸散量,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反演得到的蒸散量平均相对误差为9.01%,估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61,基本满足湿地蒸散研究需求;(2)研究区多年日蒸散量均值和相对变化率整体呈双峰态势,极小值出现在2005年,极大值出现在1989年和2014年;(3)日蒸散量具有水陆交界处最低、西部较低、中东部和南部高的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4)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蒸散量大小依次为:水体区湿地植被区非湿地植被区非植被区(除水体外),多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蒸散量变化也呈双峰态势,日总蒸散量变化与土地利用转型有关,土地利用/覆被是导致湿地蒸散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5)平均蒸散量与太阳辐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四个气象因子加权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9,两者年际波动趋势基本一致,蒸散量变化与气象条件变动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为发掘能源植物小桐子(Jatropha curcas)的YABBY转录因子,以最新公布的小桐子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在全基因组层面鉴定出5个亚家族的7个YABBY基因,同一亚家族的成员具有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组成。YAB2和FIL/YAB3亚家族的2个旁系同源基因对(JcYAB2A/JcYAB2B、JcYAB1/JcYAB3)具有良好的共线性关系,表明片段复制或全基因组复制是小桐子YABBY家族扩张的主要方式。纯化选择是进化的主要动力,而YAB2亚家族成员可能在进化中经历了更明显的功能分化。基因表达模式和蛋白互作预测分析表明JcYAB2B和JcYAB3可能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细胞分裂素、干旱或高盐胁迫处理抑制了大多数JcYABs成员的基因表达。此外,转录组测序结合q RT-PCR分析表明,低温处理有效诱导JcYAB2A和JcYAB2B的基因表达模式发生变化,并伴随着新的、截短的可变剪接转录本的动态积累。因此,推测JcYABs可能通过剪接体的功能竞争或功能互补参与低温响应的调节,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YABBY家族成员的功能分化并阐明可变剪接如何调控...  相似文献   
4.
尖喙(牛龍)牛儿苗繁殖体外部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短命植物层片优势物种,其繁殖体能够在生物结皮上成功定居,借助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其繁殖体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尖喙牻牛儿苗繁殖体表皮附属毛具4种不同类型,在保持水分和固定繁殖体等方面发挥作用,是对散布和定居的一种适应;果实与芒连结部位存在过渡区和分裂缝隙;芒吸湿后与种子长轴夹角逐渐减小,表皮细胞发生形变,是吸湿运动的形态基础,这种形态变化可以促使繁殖体在地面行走,遇到适宜的生境时,推动种子钻入土壤而定居。本研究为揭示该种定居适应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和血明目片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力状况、血液流变学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来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DR患者,经计算机随机编号按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奇数,n=30)和研究组(偶数,n=30),两组在接受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PRP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和血明目片联合PRP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视力状况、血液流变学及脉络膜厚度变化。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裸眼视力、视野、视敏度均升高,研究组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全血高切黏度(NBH)、全血低切黏度(NBL)、血沉(ESR)均下降,研究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下方脉络膜厚度(ICT)、上方脉络膜厚度(SCT)、鼻侧脉络膜厚度(NCT)、颞侧脉络膜厚度(TCT)均下降,研究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和血明目片联合PRP可有效改善DR患者的视力状况、血液流变学及脉络膜厚度。  相似文献   
6.
在昆虫中已发现成熟的典型胰岛素信号通路,但是其调控海藻糖代谢途径的机制还未清晰。为探讨胰岛素受体基因在褐飞虱海藻糖代谢平衡及其发育的调控作用,本文采用RNAi技术抑制胰岛素受体(InR)基因的表达,测定处理后海藻糖、糖原和葡萄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变化,并检测InR、类胰岛素多肽(Ilp)、海藻糖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dsRNA注射后能够显著抑制Ilp和InR基因的表达;InR1低表达后72 h能够显著抑制3种糖类物质的含量;InR表达抑制后72 h可溶性海藻糖酶活性上升,而膜结合型海藻糖酶活性下降;当InR表达受抑制后3个海藻糖酶和2个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都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说明InR能够影响海藻糖等糖类物质的平衡。从而为将来通过调控昆虫血糖平衡来控制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镉诱发肝细胞毒性和胞内Ca2+变化及硒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研究镉诱发鼠肝细胞毒性和胞内游离Ca2 变化及硒的干预效应,探讨镉致肝细胞损伤机制及硒的保护作用。分离培养新生鼠原代肝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个5、25、100和250μmol/LCdCl2组、2个10和20μmol/LNa2SeO3组和8个用10和20μmol/LNa2SeO3分别与5、25、100和250μmol/LCdCl2联合作用组。在实验后第12h检测肝细胞存活及其MDA含量和培养液中LDH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肝细胞内游离Ca2 水平([Ca2 ]i)。结果显示,镉处理的肝细胞存活随镉浓度增加明显下降,硒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硒提高或明显提高镉染毒肝细胞存活。肝细胞培养上清液LDH活性随镉浓度增加而逐渐升高,且100和250μmol/LCdCl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硒处理组未见明显变化;给予硒的25、100和250μmol/LCdCl2处理组LDH活性下降或明显下降。不同浓度镉均诱发肝细胞MDA含量显著升高,而硒处理组未见类似表现;10和20μmol/LNa2SeO3抑制或显著地降低25、100和250μmol/LCdCl2诱发的MDA的生成。经镉处理的肝细胞[Ca2 ]i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镉浓度的增加而上升,而给予硒的肝细胞[Ca2 ]i荧光强度未见升高,与对照组相近;加入硒的镉染毒肝细胞[Ca2 ]i均比各对应浓度的镉处理组有较大幅度地下降,其中给予硒的25μmol/LCdCl2处理组差异显著,且接近对照组的水平。结果提示,镉诱发肝细胞毒性和损伤以及肝细胞[Ca2 ]i升高;硒可能通过干预肝损伤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和保护肝细胞[Ca2 ]i稳态而减轻镉诱发的细胞毒性和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8.
β-防御素是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抵御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首要蛋白质免疫因子,其一级结构包含氨基端24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羧基端43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肽,该成熟肽赋予β-防御素的生物学活性。文中首次构建了产斑点叉尾鮰β-防御素的毕赤酵母Pichiapastoris重组菌株,实现了基于真核表达的斑点叉尾鮰β-防御素的生物合成。首先通过RT-PCR从斑点叉尾鮰皮肤中分离β-防御素成熟肽基因"IPBD",将其与表达载体p PICZαA连接并转入毕赤酵母X-33后,获得重组毕赤酵母菌株;经含1 000μg/m L博来霉素的培养基筛选,获得高拷贝重组菌株。以BMM培养基(无氨基氮源培养基)替代BMMY培养基(含氨基氮源培养基),对重组菌株的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产斑点叉尾鮰β-防御素的最适条件为:28℃、250 r/min、1.0%甲醇诱导表达96 h。重组菌株产物经镍离子亲和层析获得分子量为5.98k Da的纯化蛋白,基于MALDI-TOF-TOF的质谱分析证明该纯化蛋白为重组IPBD。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重组IPBD对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及革兰氏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抑菌率分别为69.6%、71.6%和65.8%。本研究为鱼类来源天然小分子抗菌肽的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重组DNA技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