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桔小实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研究实蝇分子系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DNA测序和克隆技术,对桔小实蝇mtDNA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915 bp(GenBank序列号: DQ845759)。基因组碱基组成为39.3%A,16.2%C,10.2%G,34.3%T,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以及一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域(A+T-rich区)组成。7个蛋白编码基因和13个tRNA基因从J链编码,其余6个蛋白编码基因和9个tRNA基因从N链编码。位于J链上的蛋白编码基因具有近似的A、T含量,而位于N链上的蛋白编码基因的A的含量明显高于T的含量。以mtDNA COⅠ基因为例,比较了桔小实蝇与其他14种实蝇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其与同亚属(果实蝇亚属Bactrocera)内的其他近缘种相互间的同源性很高。  相似文献   
2.
焦懿  赵苹 《生态学报》2001,21(7):1148-1152
白蜡虫雌虫产卵期是白蜡种虫生产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白蜡主产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4个种虫产地,2个白蜡产地和4个虫蜡混产地,调查群落中白蜡虫天敌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并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在10个白蜡主产地内,共收集到各种天敌15种,分属于6科11属,各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较小,优势种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 Ishii、中华花翅跳小蜂M.sinicus Jiang、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 kodaikanalensis Saraswat、白蜡蚧长角象Anthribus la-jievorus Chao和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群落的优势集中指数较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达97.46%,最低为75.92%。影响群落相似性的主要因子为白蜡产区不同、生态环境差异和优势种天敌的数量变化,根据聚类分析和排序,将10个不同产地白蜡虫天敌群落分为3类;第1类为种虫产地,优势种天敌发生和危害较轻;第2类为白蜡产地,白蜡虫天敌发生和危害极为严重,其种群数量为第1类的3.36倍,第3类虫蜡皆产,其天敌数量介于第1、2类之间,中华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在第1、3类群落中大致相等,第2类发生较较重,白蜡虫天敌的严重危害是造成蜡区不产种虫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全世界记录的长小蠹(鞘翅目:长小蠹科)有1 500余种,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子基因信息探讨长小蠹科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测定了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希氏长小蠹E. hintzi Schaufuss、散对长小蠹E. solutus Schedl、杯长小蠹Dinoplatypus cupulatus Chapuis、小杯长小蠹D.cupulatulus Schedl、芦苇黄截尾长小蠹D.calamus Blandford、五棘长小蠹Diapus quinquespinatus Chapuis、锥长小蠹Treptoplatypus solidus Walk、栎长小蠹Platypus quercivorus Murayama和东亚长小蠹P.lewosi Blandford等长小蠹科5属10种mtDNA CO I基因部分序列(549 bp);采用MEGA3.1分析了序列组成及遗传距离,应用PAUP4.0分别构建了长小蠹NJ,MP和ML等3种分子系统树,同时结合长小蠹的形态分类,探讨10种长小蠹及其所在属的系统进化.结果表明:长小蠹科昆虫在碱基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偏向性;长小蠹科与外群小蠹科松瘤小蠹Orthotomicus erosus Wollaston之间的遗传距离(0.288~0.338)远大于科内种间距离(0~0.226);Diapus属分化最早,Euplatypus属独成一支,Treptohlatypus,Dinoplatypus和Platypus 3属分化为一支.长小蠹科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与Wood(1993)新修订的分类系统基本一致,说明长小蠹科的分类系统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4.
在以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的基础上建立植物保护剂的研究方法和综合评价指标,以表示驱避成虫选择寄主,干扰成虫的产卵行为,对卵孵化的影响,以及干扰幼虫的行为,包括逃避、拒食、幼虫特别是初孵幼虫中毒死亡的作用.采用所建立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试验结果表明,菜田附近大多数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抽提物(干重1g·100ml-1)如大叶桉(Eucalytus rubusta)、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等对保护十字花科蔬菜免受小菜蛾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印楝油对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机油乳剂(CAL TEX产品)对桔全爪螨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近年从进口竹藤检疫中多次截获的5种竹长蠹:双窝竹长蠹 Dinoderus bifoveolatus (Wollaston)、小竹长蠹D. brevis Horn、日本竹长蠹D. japonicus Lesne、竹长蠹D. minutus Fabricius及小点竹长蠹D. ocellari Stephens,分别介绍了头、前胸背板、鞘翅、腹面及足的主要鉴别特征,并编制了这5个近似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近年从进口东南亚水果中经常截获的、最具经济重要性的桔小实蝇复合种5个近缘种:杨桃实蝇B.carambolae、桔小实蝇B.dorsalis、芒果实蝇B.occipitalis、木瓜实蝇B.papayae及菲律宾实蝇B.philippinensis,分别记述了翅、胸、足、腹及雌虫产卵器主要鉴别特征,并列出桔小实蝇复合种5近缘种鉴别特征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姬小蜂科中国大陆一新记录属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erythrinaeKim是刺桐属植物的重要致瘿昆虫,2005年7月,中国大陆深圳首次发现其严重为害杂色刺桐Erythrinavariegata等,我国已将刺桐姬小蜂确定为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报道了胯姬小蜂中国大陆新记录属Quadrastichus和刺桐姬小蜂中国大陆新记录种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及寄主,描述了刺桐姬小蜂与近缘种的区别,并探讨了该种的危害情况及加强检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刺桐姬小蜂发生习性及其虫瘿形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Kim是新发现的重要入侵害虫,在广东省深圳地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受害植株超过10000株。寄主按受害程度依次为:杂色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金脉刺桐E.variegatevar.orientialis、鸡冠刺桐E.cristagalli和龙牙花E.corallodendron。移栽2年内的刺桐树受害严重。根据虫瘿形状,将其分为球形虫瘿、卷叶形虫瘿、肥厚叶虫瘿、分散虫瘿、粗柄形虫瘿、嫩枝肿大虫瘿、花蕾肿大虫瘿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首次报道了刺桐姬小蜂为害鸡冠刺桐花蕾。刺桐姬小蜂在深圳无休眠和滞育现象,常年发生。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记录的长小蠹(鞘翅目:长小蠹科)有1 500余种,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子基因信息探讨长小蠹科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测定了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希氏长小蠹E. hintzi Schaufuss、散对长小蠹E. solutus Schedl、杯长小蠹Dinoplatypus cupulatus Chapuis、小杯长小蠹D. cupulatulus Schedl、芦苇黄截尾长小蠹D. calamus Blandford、五棘长小蠹Diapus quinquespinatus Chapuis、锥长小蠹Treptoplatypus solidus Walk、栎长小蠹Platypus quercivorus Murayama和东亚长小蠹P. lewisi Blandford等长小蠹科5属10种mtDNA COⅠ基因部分序列(549 bp);采用MEGA3.1分析了序列组成及遗传距离,应用PAUP4.0分别构建了长小蠹NJ,MP和ML等3种分子系统树,同时结合长小蠹的形态分类,探讨10 种长小蠹及其所在属的系统进化。结果表明:长小蠹科昆虫在碱基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偏向性;长小蠹科与外群小蠹科松瘤小蠹Orthotomicus erosus Wollaston之间的遗传距离(0.288~0.338)远大于科内种间距离(0~0.226);Diapus属分化最早,Euplatypus属独成一支,Treptohlatypus, Dinoplatypus和Platypus 3属分化为一支。长小蠹科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与Wood(1993)新修订的分类系统基本一致,说明长小蠹科的分类系统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0.
焦懿 《昆虫知识》1998,35(2):87-89
角倍由角倍蚜Schlechtendaliachinensis(Bell)寄生在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和滨盐肤木R.chinensisvar.raxburghii(DC)Rehd.叶上致瘿而形成,约占五倍子总产量的80%。藓圃上越冬若蚜和盐肤木林中角倍的分布均属聚集分布。影响越冬若蚜和角倍聚集度的主要生态因子分别为藓长势、湿度、光照和树与藓的距离、风向、风速。于母和雏倍分布在盐肤木和滨肤木的第5~11片叶上,其中7~9片叶上干母数和雏倍数超过50%。干母数与雏倍数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盐肤木上:y1=3.3394+0.7662x1,r1=0.9994**滨盐肤木上:y2=3.6707+0.7431x2,r2=0.98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