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水养殖真鲷弧菌病病原菌外毒素的理化特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对最小弧菌Vm Pm毒素的分子量、分子结构及氨基酸组分进行了测定 ,同时还研究了温度、酸碱度及胰酶等因子对该毒素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该毒素为单一的多肽 ,不具备典型的细菌毒素A、B亚基结构 ,分子量为 30 4 5 6kD ;毒素蛋白含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及半胱氨酸等 15种氨基酸 ,其中天冬氨酸的含量最多 ,半胱氨酸的含量最少 ,酸性氨基酸含量为 2 6 6 % ,碱性氨基酸含量为 14 4 % ,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为 33 4 % ;毒素活性的最适pH为 6— 8,对胰酶有抗性 ;不耐热 ,10 0℃下作用 1min ,其毒性完全消失 ,而在 5 6℃下 ,毒素完全失去活性需要 4 0min。  相似文献   
2.
病原弧菌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由弧菌属细菌 (Vibriospp .)引起的弧菌病 (Vibriosis)是在世界各地海水养殖鱼、虾、贝类等动物中普遍流行、危害最大的细菌性疾病。在已知的弧菌中 ,有 10多种是海洋养殖动物的病原菌。长期以来 ,人们对病原弧菌的致病性研究一直是利用分离菌株对养殖动物进行各种方式的人工感染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是否发病来判断病原弧菌的致病性 ,而对弧菌病的发生、发展等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由于对病原弧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最终将会为弧菌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近十年来 ,对病原弧菌的致病机理研究已成为对弧菌病研究的重点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  相似文献   
3.
热休克诱导近江牡蛎对高温的耐受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设计6个温度组成的梯度,即38℃、39℃、40℃、41℃、42。C、43℃,对近江牡蛎加热处理1.5h后放回室温海水中连续观察3d,发现致死温度为42℃,半致死温度足40℃,亚致死温度为36℃。经业致死温度36℃热休克1.5h后,在正常环境温度下恢复6h,再绎受致死温度42℃处理1.5h后,放回室温海水中连续观察3d,发现三次重复的平均存活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存活牢(0),结果表明预先的热休克极显著地增强了近江牡蛎对致死温度(42℃)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4.
海湾扇贝衣原体样生物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湾扇贝生长不同阶段的样品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在样品消化腺上皮细胞内发现类衣原体感染。该类衣原体具有原体、网状体和中间体等典型发育阶段,原体个体小而致密,网状体大而疏松,以等体积分裂进行繁殖。在细胞质内形成单层膜包被的包涵体,包涵体发育晚期破裂,宿主细胞崩解,衣原体逸出。衣原体感染可导致细胞核变形,染色质凝聚,内质网核糖体脱落,线粒体内嵴消失。  相似文献   
5.
古雪夫三代虫 (GyrodactylusgusseviLing)由林氏首次报道[1 ] 。近年来 ,随着南方鲇的人工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 ,古雪夫三代虫引起的疾病愈来愈严重和普遍 ,主要危害 0 5kg及其以下的个体。其传播途径 ,疾病早期症状 ,在宿主体表的分布和药物防治已有报道[2 ,3] 。为进一步认识与致病作用密切相关的固着器的形态结构 ,本文进行了该三代虫固着器扫描电镜观察。1 材料和方法患三代虫病的南方鲇 (全长 1 0 2— 2 5 5cm)取自北碚嘉陵江养殖船内的网箱。用手术刀片轻刮病鱼体表 ,将黏液放于灭菌蒸馏水中 ,在双筒解…  相似文献   
6.
三种免疫制剂对真鲷弧菌病的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菌体疫苗按不同的方式对真鲷进行免疫2周后,对实验鱼均具有免疫保护性,免疫保护性最好的免疫组,免疫保护率在初次免疫后高达60%,强化免疫后免疫保护率可提高到80%;粗制LPS经去毒处理后初次免疫真鲷,不同浓度的LPS对实验鱼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性,强化免疫后,免疫保护率均有明显的提高,浓度越高,免疫保护性越强,对真鲷的免疫保护率最高可达90%,最小弧菌产生的外毒素经福尔马林灭活后制成毒素苗,这种毒素苗能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性,其免疫保护率可达80%,这表明外毒素不仅是最小弧菌产生的毒力因子,同时也是菌体产生的有效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7.
培养条件对养殖真鲷弧菌病病原菌毒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温度、酸碱度、气体环境、营养成分及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对真鲷病原菌最小弧菌Vm-Pm毒素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Vm-Pm毒素的产生有显著影响,在30℃培养时产生最高;当pH在弱碱性环境(7.2左右)时,Vm-Pm毒素产量最高;振荡通气能极大地促进Vm-Pm毒素的产生,显著提高其产量;Vm-Pm毒素的产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加,到36h即可达到最高水平,并维持至72h;改良海水营养培养基与普通海水营养培养基相比,更有利于毒素的产生,毒素产量可提高1倍。  相似文献   
8.
按常规方法免疫健康家兔进行外毒素抗体的制备。将制备的兔抗血清与等体积的外毒素混合,37℃下作用1h后,观察毒素的溶血性及细胞毒性,取免疫前家兔血清(零号血清)作阴性对照,用毒素作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兔抗毒素血清能中和毒素,抑制毒素对人血细胞的溶血性及对Vero细胞的细胞毒性,中和毒素的兔抗毒素血清最高稀释度为1∶256,毒素对照显示出溶血性及细胞毒性。毒素与一定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抗血清、霍乱肠毒素抗血清在37℃下分别作用1 h后,观察其溶血性及细胞毒性。结果表明,这2种抗血清都不能中和毒素,毒素与这2种抗血清作用后,仍然保持其溶血性及细胞毒性。用浓度为0.2%的福尔马林对浓度为5mg/mL的外毒素进行灭活处理,得到的灭活疫苗为毒素苗。一定稀释度的毒素苗,在初次免疫真鲷2周后利用病原菌对免疫组及对照组的实验鱼进行人工攻毒感染,毒素苗的免疫保护率可达80%,强化免疫后,免疫保护率有所提高。注射免疫的免疫保护率比浸泡免疫的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南海鱼虱,引起的石斑鱼鱼虱病病理变化的研究结果。南海鱼虱对青石斑鱼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桡足幼体期对寄主组织的大量摄食,导致鳃部组织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使寄主的生理功能受损害而引起病变。患病鱼的红细胞数、血清钠、钾、钙、血糖、尿素氮、胆固醇,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与健康鱼比较,仅见红细胞数减少和血清钙的增加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0.
爱德华氏菌人工经口感染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从病鱼体内分离到的福建爱德华氏茵(Edawardsiellafujiamensis)人工经口感染鳗鲡获得成功,证明该菌由消化道传染。人工感染后一系列组织病理观察表明:该菌对肝脏的损害是致肝细胞融解形成灶性坏死,对肾脏引起造血组织增生。当继发感染气单胞菌(Aeromo-nas)后,灶性坏死区形成脓肿。继发感染是爱德华氏病致死的原因,同时也是鳗鲡爱德华氏病症伏表现为肝脏型或肾脏型两种类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