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2009年和2011年,笔者在西藏查瓦龙地区开展了小型兽类调查,采集的标本经鉴定包括克钦绒鼠Eothenomys cachinus和克氏田鼠Microtus clarkei,为西藏自治区新纪录。克钦绒鼠于1921年由英国大英博物馆馆长Thomas作为田鼠属Microtus的物种命名Microtus cachinus,模式标本产于缅甸北部克钦省和我国云南高黎贡山交界处,海拔2743m。多数学者认为高黎贡  相似文献   
3.
对从四川和云南野外捕获的小纹背鼩鼱标本肥满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小纹背鼩鼱肥满度之间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间肥满度差异显著,未成年个体肥满度明显高于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而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小纹背鼩鼱的肥满度也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人工养殖的不同体重尖吻蝮初生幼蛇对不同种类、重量食物的选择性,分析影响尖吻蝮幼蛇开口率的因素。方法将刚孵化出的尖吻蝮幼蛇按体重抽样分组,分别投入棘胸蛙幼蛙、多疣壁虎和小白鼠进行饲喂,统计不同体重的幼蛇对不同食物的偏好性、幼蛇对不同特征食物的选择性以及不同食物的损耗率。结果尖吻蝮幼蛇总开口率达98.33%,不同食物的开口率有显著性差异;在不同食物的分组开口实验中,投喂幼蛙的幼蛇开口率达95.0%,投喂壁虎的幼蛇开口率达60.0%,投喂乳鼠的幼蛇开口率仅15.0%。不同初生体重的幼蛇投喂壁虎、乳鼠的开口率差异显著,而投喂幼蛙的开口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初生体重对幼蛇的进食能力有显著影响,尖吻蝮幼蛇开口食物应以幼蛙为主,壁虎为辅。  相似文献   
5.
四川夹金山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夹金山位于西南山地,是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我们对其不同海拔和不同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捕获927号个体,隶属4目8科35种,其中啮齿类16种,食虫类16种,鼠兔类有3种.数据分析显示:(1)因南北气候差异,夹金山南坡物种(31)显著高于北坡(20);(2)在35个物种中,中国特有种高达15种,同样,该地区食虫类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3)北坡古北界成分显著高于南坡古北界成分,夹金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的南北交流;(4)南坡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见于中海拔区域(2 400~3 000 m),低海拔区域人类干扰严重,高海拔区域植被类型单一,然而北坡由于低海拔区域气候干旱,多样性最高的海拔区域(3 000~3 600 m)呈现上移.夹金山内复杂的地形有助于物种分化,并为小型兽类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生境.因此,该地区特有种和物种多样性较丰富.该区域内具丰富的食虫类物种,其原因可能是食虫类具有较多的进化优势.  相似文献   
6.
大鼠(Rattus norvegicus)是重要的生物模型动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药学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鼠基因组外显子、基因间隔区以及内含子微卫星进行了搜索与分析,并对外显子微卫星所在的基因进行了定位,以及通过Blast2Go和KAAS程序进行功能分类注释。分析表明:(1)不同区域微卫星数量上,基因间隔区(1 104 149)内含子(806 024)外显子(4 665),外显子不同区域微卫星数量表现为CDS3'UTR5'UTR;(2)外显子中出现最多的重复拷贝类别是A,其次是AAG、AGC,三碱基和四碱基微卫星在外显子微卫星中最多,占56.7%;基因间隔区微卫星和内含子均以二碱基数量最多,两者出现最多重复拷贝类别均是AC,其次均是A、AG;(3)外显子区、基因间隔区和内含子区不同重复类型重复次数均以最小重复次数,微卫星数量最多;(4)外显子微卫星序列2 330条,位于1 203个基因上,GO注释表明涉及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占46.9%、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占39.3%和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占13.8%;(5)KEGG通路分析表明,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最多(431),其次是参与机体系统相关的基因(387),和细胞过程相关基因最少(158)。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分析大鼠微卫星功能及微卫星分子标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阴茎形态学特征是研究哺乳动物亲缘关系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近缘种之间。本试验选取鼩鼱科内的黑齿鼩鼱(Blarinella quadraticauda)、小纹背鼩鼱(Sorex bedfordiae)、大纹背鼩鼱(S.cylindricauda)、云南鼩鼱(S.excelsu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6个种共31号阴茎标本观察其阴茎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6个种的阴茎均缺乏阴茎骨;在6个种的阴茎横切面上,尿道靠近阴茎腹侧面为阴茎海绵体包裹,没有单独的尿道海绵体存在,输精管由阴茎海绵体包裹,在阴茎末端形成两条输精管侧支;黑齿鼩鼱的阴茎具有独特的舌状结构,可作为鉴定黑齿鼩鼱的一个重要特征,鼩鼱属内的小纹背鼩鼱、大纹背鼩鼱和云南鼩鼱的阴茎头界限很难观察到,而黑齿鼩鼱、四川短尾鼩和灰麝鼩的阴茎头则具有明显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为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境遭到破碎化以致孤立小种群间基因流受限制,严重威胁野生孤立小种群的续存。野化放归以复壮并建立能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是物种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这在国内外已有成功先例。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以复壮野生种群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破碎化生境阻碍了小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加剧了因近交和遗传漂变带来生存力下降的危机。因此大熊猫的放归必须首先考虑其遗传背景,以改善种群基因库为目的。综合微卫星与线粒体等分子标记分析显示,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和圈养种群仍具有中等或以上的遗传水平,具有较大的进化潜力,这为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了遗传学支持。另外,小相岭和大相岭种群的遗传水平最低,应首先考虑这些种群的复壮,并且对秦岭种群进行特殊管理与保护。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应着重于野放个体亲缘度的合理选择、基因丰富度的优先选择和有害基因的反向选择等三个遗传因素。本文旨在综合分析大熊猫现存种群遗传现状及其在野化放归中的决策性,以期为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基因是研究生物系统进化的重要分子标记,本文对迁飞昆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线粒体DNA进行扩增及注释,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377bp,AT含量为82%,基因组结构为鳞翅目所特有的CR-M-I-Q结构。以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X)为分子标记,对有翅类昆虫22个物种进行系统树构建,发现与昆虫翅的发生高度吻合。对存在于PCGs终止密码子判定的争议予以阐明并提出注释建议,有利于今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注释的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